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543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发热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该发热结构通过将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具有中空螺旋结构的发热部,从而可提高发热部的热传递效率,并且提高发热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便于保持与管体之间的间隙的均匀性,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HNB(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一般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发热体产生热量,然后热量通过热传导直接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介质一般会在350℃以内雾化。这种加热方式的缺点是,发热体直接或通过固态材料间接将热量热传导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这就要求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将引起介质过烧而影响电子烟的抽吸口感。
[0003]相关技术公开的中心式发热结构,其发热体通常为纵长的柱状或扁平的片状,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一般在400℃左右,热传导效率较低,而且对抽吸口感的效果提升有限,最高工作温度高于400℃的发热结构还未见有人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为双螺旋结构。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部以及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的一端相接并绕制形成双螺旋结构;
[0008]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另一端连接。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螺旋段。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的每个所述螺旋段的径向尺寸相等。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的径向尺寸不完全相等或完全不等。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大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小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等距分布。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疏密相间分布。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先疏后密分布。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先密后疏分布。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疏密疏分布。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密疏密分布。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纵长设置,且通过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第二发热部。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部分穿入所述发热部中,且与所述发热部绝缘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发热部。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基座,所述管体安装于所述基座上,两个所述导电部均从所述基座穿出。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供所述发热部产生的所述红外光波透过的管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体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固定所述发热部的固定结构。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呈中空的管状,内部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发热体的第一容置腔。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间隔设置在管体的外周,所述管体的内部中空并形成用于容置气溶胶介质的第二容置腔。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包括供光波透过的第一管体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周的第二管体;
[0028]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留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容置所述发热部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管体内侧形成有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第二容置腔。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之间留设有空气间隙。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整体与所述管体的管壁之间间隔设置。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体无直接接触设置。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管壁的厚度为0.15mm

0.6mm。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管壁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间距为0.05mm

1mm。
[0034]本技术还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结构。
[0035]实施本技术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发热结构通过将至少一发热体绕制形成具有螺旋结构的发热部,从而可提高发热部的热传递效率,并且提高发热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便于保持与管体之间的间隙的均匀性,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
[0036]另外,通过将两个导电部分别连接于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进而可简化发热结构整体的组装工艺;再者,在发热基体外表面设置红外辐射层,当发热基体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该热量可激发红外辐射层辐射红外光波,红外光波可透过管体至气溶胶形成基体并对其进行加热,在发热体最高工作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情况下(传统HNB的发热体工作温度一般不会超过400℃),不会导致气溶胶形成介质过烧,甚至可以极大提升抽吸口感;同时,预热时间大幅度降低,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3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38]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3是图2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0041]图4是图2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2]图5是图4所示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结构示意图;
[0043]图6是图5所示发热体的横向剖视图;
[0044]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8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0046]图9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7]图10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11是图10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0049]图12是图10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50]图13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51]图14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52]图15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1120)以及两个导电部(1121);所述发热部(1120)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112)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1122),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1122)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第一端(112d)以及与所述第一端(112d)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12e);两个所述导电部(1121)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1120)的第一端(112d)以及第二端(112e),且沿同一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为双螺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所述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112b)的一端相接并绕制成双螺旋结构;两个所述导电部(1121)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112b)的另一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螺旋段(112c)。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的每个所述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不完全相等或完全不等。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大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小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等距分布。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疏密相间分布。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先疏后密分布。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先密后疏分布。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疏密疏分布。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密疏密分布。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2)纵长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马磊周宏明李日红杜贤武胡耀斌褚庆臣
申请(专利权)人: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