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183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35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集流块,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均与所述集流块连接。所述集流块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本申请有关于一种热管理模块,且,本申请还有关于一种热管理系统。本申请对不同种换热介质加热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如何以较低功耗为乘客仓和电池系统提供合适的温度一直是个行业难题。目前主要采用冷却液加热和空调热泵两种形式。其中,仅仅采用冷却液加热装置为乘客仓和电池提供所需的热能,能耗较大,对车辆的续航里程有较大的影响。而采用热泵空调后,又存在低温无法吸热、热泵无法运行的问题,因此,需要提供额外的加热需求以实现压缩机前增焓、提高运行范围的目的。
[0003]为满足上述应用需求,实际应用中,往往既要给冷却液回路加热的冷却液加热装置;又要给制冷剂回路提供增焓所需的热能的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往往也是冷却液加热装置,通过加热装置先加热冷却液,冷却液再通过类似chiller(板式换热器)的装置加热制冷剂,最终达到增焓目的。这样热管理系统中需要至少两台功率较大的加热装置,存在所需安装空间大、产品成本高等缺点。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其减少了热管理系统中换热器产品的生产成本。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集流块,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均与所述集流块连接;所述集流块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二:一种集成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匹配安装的板式换热器。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三: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热管理模块。
[0009]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加热装置、热管理模块及热管理系统中的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所述集流块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因此,本申请实现了至少两种不同换热介质(冷却液和制冷剂)的同时加热功能,较现有技术中的两个独立的加热器,大幅降低了换热器产品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申请加热装置与板式换热器安装的立体组合图;
[0011]图2是本申请加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3是本申请加热装置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0013]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
[0014]图5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
[0015]图6是图1的俯视图;
[0016]图7是沿图6中A

A线的剖视图;
[0017]图8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
[0018]图9是本申请加热装置与板式换热器分离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
[0020]图11是本申请加热装置中加热组件部分的立体组合图;
[0021]图12是沿图11中D

D线的剖视图;
[0022]图13是图1中除去底座后其他部分的俯视图;
[0023]图14是图1中除去底座和电路板组件后其他部分的俯视图;
[0024]图15是图1中除去底座、电路板组件和转接板后其他部分的俯视图;
[0025]图16是本申请中正电极结构和负电极结构与金属基管组装后的立体组合图;
[0026]图17是本申请中正电极结构和负电极结构与金属基管分离后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18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正(负)电极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0028]图19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正(负)电极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20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正(负)电极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申请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0031]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32]应当理解,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申请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申请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0033]请参考图1至图20,本申请涉及的加热装置100配置在板式换热器200的一侧。所述加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1内的加热组件2,用于给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200的至少两种不同的换热介质(例如制冷剂和冷却液)加热。在本申请的加热装置
100中,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若干个加热管21和至少一个集流块22。所述加热管21具有端部,所述集流块22横向连接于所述加热管21的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管21为一字型,具有相反设置的两端部;所述加热管21与所述集流块22连接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所述加热管21的两端部分别插入至左右两侧所述集流块22的内部。所述加热管21至少包括用于流通不同换热介质的第一加热管211和第二加热管212,所述集流块22内设有将所述不同换热介质分隔开的隔板结构220。例如:图11和图14中所示的两个所述第一加热管211中流通的是冷却液,图11和图14中所示的四个所述第二加热管212中流通的是制冷剂。因此,本申请实现了冷却液和制冷剂的同时加热功能。
[0034]即,本申请的设计重点在于: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的所述加热组件2。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第一加热管211、第二加热管212和集流块22,所述第一加热管21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212均与所述集流块22连接。所述集流块2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腔22001和第二集流腔22002。所述第一加热管211的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组件(2);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第一加热管(211)、第二加热管(212)和集流块(22),所述第一加热管(21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212)均与所述集流块(22)连接;所述集流块(2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腔(22001)和第二集流腔(22002),所述第一加热管(211)的管腔与所述第一集流腔(22001)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212)的管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2200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隔板(220),所述集流块(22)具有内腔(2200),所述隔板(2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腔(2200),在所述隔板(22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集流腔(22001)和所述第二集流腔(22002)分别位于所述隔板(220)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块(22)包括第一集流块(221)和第二集流块(222),所述第一加热管(21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212)两者的某端与所述第一集流块(221)连接,所述第一加热管(21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212)两者的他端与所述第二集流块(22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块(221)内设有第一隔板结构(2201),所述第二集流块(222)内设有第二隔板结构(2202),所述第一集流块(22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结构(2201)相反两侧的第一流通口(2001)和第二流通口(2002),所述第二集流块(222)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结构(2202)相反两侧的第三流通口(2003)和第四流通口(2004),所述第一流通口(2001)是所述加热组件(2)上的第一换热介质进口,所述第二流通口(2002)是所述加热组件(2)上的第二换热介质出口,所述第三流通口(2003)是所述加热组件(2)上的第一换热介质出口,所述第四流通口(2004)是所述加热组件(2)上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海民请求不公布姓名石秀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