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摄像单元及便携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980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既比以往小型又良好地修正了各种像差的摄像镜头和备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摄像镜头用来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光电变换部成被摄物体像,摄像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备有孔径光圈、凸面向着物体侧的正的第1透镜、凹面向着像侧的负的第2透镜、凸面向着像侧的凹凸形状的正的第3透镜、凸面向着物体侧的凹凸形状的负的第4透镜,其中满足所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摄像镜头,用来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光电变换部成被摄物体像,摄像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备有 孔径光圈; 凸面向着物体侧的正的第1透镜; 凹面向着像侧的负的第2透镜; 凸面向着像侧的凹凸形状的正的第3透镜; 凸面向着物体侧的凹凸形状的负的第4透镜; 其中,满足有关于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的合成焦距;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轴上空气间隔;第2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摄像镜头整体的焦点距离的所定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单元50的立体图。 图2摄像单元50的摄像光学系沿光轴的截面模式示意图。 图3应用了摄像单元的手机正面图(a)以及应用了摄像单元的手机背面图(b)。 图4图3的手机控制方框图。 图5实施例1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6实施例1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7实施例2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8实施例2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9实施例3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10实施例3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11实施例4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12实施例4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13实施例5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14实施例5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15实施例6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16实施例6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17实施例7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18实施例7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19实施例8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20实施例8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21实施例9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22实施例9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23实施例10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24实施例10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25实施例11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26实施例11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27实施例12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28实施例12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29实施例13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30实施例13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31实施例14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32实施例14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33实施例15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34实施例15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图35实施例16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图36实施例16的像差图(球面像差(a)、像散(b)、畸变(c)、子午彗形像差(d))。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 第1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用来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光电变换部成被摄物体像,摄像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备有孔径光圈、凸面向着物体侧的正的第1透镜、凹面向着像侧的负的第2透镜、凸面向着像侧的凹凸形状的正的第3透镜、凸面向着物体侧的凹凸形状的负的第4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 2.0<f123/D6<17.0(1) 0.2<r4/f<0.75 (2) 其中, f123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的合成焦距 D6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轴上空气间隔 r4第2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 第2项记载的摄像镜头是第1项中记载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3.0<f123/D6<17.0(1’) 0.25<r4/f<0.75 (2’) 为了得到小型且良好修正像差的摄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为孔径光圈、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的第3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的第4透镜构成。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由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和凹面向着物体侧的负的第4透镜这种所谓望远型的镜头结构,是有利于摄像镜头全长小型化的结构。 有关小型摄像镜头的尺度,本专利技术中以满足下式水准的小型化为目标。通过满足该范围,摄像装置整体能够小型化。 L/2Y<1.10(7) 其中, L摄像镜头整体在光轴上从最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侧焦点的距离(“像侧焦点”是指平行于光轴的平行光入射到摄像镜头时的像点) 2Y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对角线长(固体摄像元件的矩形实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 在摄像镜头最像侧的面和像侧焦点位置之间设有光学性过滤器、红外线遮挡过滤器或固体摄像元件插件的密封玻璃等平行平板的情况时,平行平板部分作为空气换算距离后加算上述L值。较优选下式范围。 L/2Y<1.00(7’) 并且,通过以4个结构中2个为负透镜,这样增加了具有发散作用的面,使珀兹瓦和的修正变得容易,能够得到至画面周边部确保良好成像性能的摄像镜头。另外,使配置在最像侧的第4透镜为至少1面的非球面,这样能够良好地修正在画面周边部的各种像差。 加上通过在最物体侧配置孔径光圈,这样能够将出射光瞳配置得离摄像面更远,能够抑制在固体摄像元件摄像面周边部成像的光束的主光线入射角度为较小(主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度),能够确保所谓焦阑特性。还有在必需机械快门时能够配置在最物体侧,能够得到全长短的摄像镜头。另外,通过使第2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这样能够使珀兹瓦和的修正变得容易,通过使第3透镜为凸面向着像侧的凹凸形状,这样朝着摄像元件周边部的光线向第3透镜物体侧面的入射角变小,能够抑制轴外像差的发生。 在此,对摄像镜头全长与第1透镜焦距的关系作说明。如图1所示,假设本专利技术的镜头结构是第1透镜到第3透镜合成的1个厚的正透镜(焦距为f123)和第4透镜的1个薄的负透镜(焦距为f4)以间隔d隔开配置的透镜组。这样的话镜头系统全长由下式给出。 L=fB+d =f(1-d/f123)+d =f-((f/f123)-1)d(8) 由上式可知,若整个光学系的焦距f和第1透镜到第3透镜之合成焦距f123为一定,则随第1透镜到第3透镜之合成透镜与第4透镜的间隔d变大而摄像镜头全长变短。也就是说,通过使第1透镜到第3透镜之合成透镜与第4透镜离间,能够缩短摄像镜头的全长。 同样由上式可知,若整个光学系的焦距f和第1透镜到第3透镜之合成透镜与第4透镜的间隔d为一定,则随第1透镜到第3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变短而摄像镜头全长变短。也就是说,通过增强第1透镜到第3透镜之合成透镜的折射力,能够缩短摄像镜头的全长。 通过使第1透镜的物体侧面为凸面,这样因为第1透镜的主点位置向物体侧移动,所以第1透镜到第3透镜的合成主点位置向物体侧移动。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镜头,用来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光电变换部成被摄物体像,摄像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备有孔径光圈、凸面向着物体侧的正的第1透镜、凹面向着像侧的负的第2透镜、凸面向着像侧的凹凸形状的正的第3透镜、凸面向着物体侧的凹凸形状的负的第4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 2.0<f123/D6<17.0 (1) 0.2<r4/f<0.75 (2) 其中, f123: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的合成焦距 D6: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轴上空气间 隔 r4:第2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永悟川崎贵志尾崎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