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79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和单向止逆阀,所述引流管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上端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上端引流管的下端部连接单向止逆阀的一端,单向止逆阀的另一端连接下端引流管的上端部,所述下端引流管内设有两个防回流装置,第一防回流装置装入下端引流管的上半段管体内部,第二防回流装置位于第一防回流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二防回流装置下端与下端引流管连接一体,所述第二防回流装内部装有空心浮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采用双重防回流装置辅助单向止逆阀的结构,防回流效果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极大地降低了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大地降低了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大地降低了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0003]临床上现有引流管只是单纯一根引流管,没有任何抗反流设计,通过与现有的抗反流引流袋连接以后可以实现抗反流作用。缺点是倘若引流管和引流袋连接处断开,就会对患者造成很大伤害,血液和空气会反流入腹腔内,造成腹腔内的感染,若是胸科手术,完毕后放入胸腔引流管,管内进入空气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容易造成气胸或者呼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引流管自身带有阻空气抗回流作用的引流管,能够较好的弥补上述缺点,解决了引流管和引流袋连接处断开后容易反流造成患者二次伤害的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和单向止逆阀,所述引流管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上端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上端引流管的下端部连接单向止逆阀的一端,单向止逆阀的另一端连接下端引流管的上端部,使得液体只能沿上端引流管流向下端引流管,所述下端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所述下端引流管内设有两个防回流装置,第一防回流装置装入下端引流管的上半段管体内部,所述第一防回流装置为侧壁带有均布的通孔的袋状结构,所述第一防回流装置的袋口与单向止逆阀的端部连接,第二防回流装置位于第一防回流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二防回流装置上端带有小孔,所述小孔与下端引流管连通使通过第一防回流装置流出的液体流入第二防回流装置,所述第二防回流装置下端与下端引流管连接一体,所述第二防回流装内部装有空心浮球。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防回流装置的袋内装入钢球,所述钢球的外径大于袋口直径。常规使用状态下引流设备垂直人体,因重力作用钢球会落于第一防回流装置的袋底部,引流液体会从第一防回流装置侧壁的通孔流出进入下端引流管,当出现极端情况如引流袋断开倒流或者家属不慎将引流袋倒置,这时钢球会因为重力作用落向第一防回流装置袋口将袋口堵住,此时管内的引流液体以及空气无法回流,如果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体量过大,第一防回流装置也可以大大降低袋口压力保证单向止逆阀的正常工作。
[0007]优选的,所述空心浮球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常规使用状态下引流液体由上方小孔流入第二防回流装置内部,空心浮球会因浮力上浮,引流液体顺利流出,当出现极端情况如引流袋脱管或者翻身时不慎将引流袋拽掉等情况,但引流设备仍然是垂直状态没有倒置,第二防回流装置内的空心浮球此时会堵住下端管口防止空气的回流,与单向止逆阀形成双
保险。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采用双重防回流装置辅助单向止逆阀的结构,防回流效果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极大地降低了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第一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第二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1

上端引流管,2

单向止逆阀,3

下端引流管,4

引流袋,5

第一防回流装置,6

第二防回流装置,501

通孔,502

钢球,601

小孔,602

空心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按引流液体的流向来定义始端(上端)和末端(下端),以液体流入的端部为始端(上端),液体流出的端部为末端(下端)。
[0014]如图1所示,一种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和单向止逆阀2,引流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端引流管1插入患者体内,上端引流管1的下端部连接单向止逆阀2的一端,单向止逆阀2的另一端连接下端引流管3的上端部,使得引流液体只能沿上端引流管1流向下端引流管3,下端引流管3的下端与引流袋4连接,引流袋4为可更换结构,端部通过插接组件与下端引流管3的下端接口配合实现插接,下端引流管3内设有两个防回流装置,分别是第一防回流装置5和第二防回流装置6,第一防回流装置5和第二防回流装置6上下排列,如图2所示,第一防回流装置5装入下端引流管的上半段管体内部,第一防回流装置5为侧壁带有均布的通孔501的袋状结构,第一防回流装置5的袋口与单向止逆阀2的端部连接,第一防回流装置5的袋内装入钢球502,钢球502的外径大于袋口直径。常规使用状态下引流设备垂直人体,因重力作用钢球502会落于第一防回流装置5的袋底部,引流液体会从第一防回流装置5侧壁的通孔501流出进入下端引流管3,当出现极端情况如引流袋4断开倒流或者家属不慎将引流袋4倒置,这时钢球502会因为重力作用落向第一防回流装置5袋口将袋口堵住,此时管内的引流液体以及空气无法回流,如果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体量过大,第一防回流装置5也可以大大降低袋口压力保证单向止逆阀2的正常工作。
[0015]如图3所示,第二防回流装置6位于第一防回流装置5的下方,第二防回流装置6为上下均有通孔的椭圆球体结构,椭圆球体结构内装有空心浮球602提供空心浮球602在第二防回流装置内的活动空间,第二防回流装置6上端带有小孔601,小孔601与下端引流管3连通使通过第一防回流装置5流出的液体流入第二防回流装置6,所述第二防回流装置6下端与下端引流管3连接一体。空心浮球602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常规使用状态下引流液体由上方小孔601流入第二防回流装置6内部,空心浮球602会因浮力上浮,引流液体顺利流出进入引流袋4,当出现极端情况如引流袋4脱落或者患者翻身时不慎将引流袋4拽掉等情况,但引流管仍然是垂直状态没有倒置,第二防回流装置6内的空心浮球602受重力此时会堵住下
端管口防止空气的回流,与单向止逆阀2形成双保险。
[0016]使用时,将上端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用于引流,下端引流管3端部插接引流袋4。当使用过程中引流袋4与引流管断开情况下,引流管此时可能发生两种状态,一种是引流管末端高于始端,此时第一防回流装置5与单向止逆阀2共同作用防止回流,另一种是引流管末端低于始端,此时第二防回流装置6与单向止逆阀2共同作用防止回流。因为单向止逆阀2在极端情况下会因压力问题造成少量回流从而无法做到百分百稳定可靠,因此需要与第一防回流装置5和第一防回流装置6配合达到百分百稳定可靠。
[0017]以上所述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空气抗回流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和单向止逆阀,所述引流管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上端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上端引流管的下端部连接单向止逆阀的一端,单向止逆阀的另一端连接下端引流管的上端部,使得液体只能沿上端引流管流向下端引流管,所述下端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所述下端引流管内设有两个防回流装置,第一防回流装置装入下端引流管的上半段管体内部,所述第一防回流装置为侧壁带有均布的通孔的袋状结构,所述第一防回流装置的袋口与单向止逆阀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