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疗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5103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气泵、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二气泵、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控制器、设于所述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上的联通组件、设于所述联通组件上的超声波雾化器、设于所述联通组件上的面罩;所述联通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气泵上的内管、设于所述第二气泵上且部分套设于内管上的外管、所述内管上设有气孔、所述内管一端设有散流块、所述内管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圆环、所述外管上设有通孔、所述外管内壁固定套设有第二圆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在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的问题。疗时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的问题。疗时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疗养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理疗
,具体的涉及一种呼吸疗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肺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脏器官,对于出现肺部病变或是进行肺部手术的患者,在治疗后还需要通过一些物理手段加速康复,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用于进行术后呼吸方面疗养的装置,其原理多数从锻炼提高使用者肺活量的角度出发。
[0003]但是在患者进行肺部呼吸疗养时,现有常见的呼吸疗养装置,只是通过患者自身自主的呼吸来锻炼患者的肺活量,无法向肺部进行通气,但是针对严重的肺部病变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术后不仅需要患者锻炼提高肺活量,也需要进行雾化呼吸治疗,但是现有常见的呼吸疗养装置,无法做到雾化呼吸治疗的功能,这就导致患者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疗养系统,通过联通组件和超声波雾化器的设置,解决了在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气泵、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二气泵、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控制器、设于所述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上的联通组件、设于所述联通组件上的超声波雾化器、设于所述联通组件上的面罩;所述联通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气泵上的内管、设于所述第二气泵上且部分套设于内管上的外管、所述内管上设有气孔、所述内管一端设有散流块、所述内管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圆环、所述外管上设有通孔、所述外管内壁固定套设有第二圆环。通过联通组件和超声波雾化器的设置,将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一体化,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第一气泵、第二气泵和超声波雾化器的功率,根据患者需要的不同进行调节,通过联通组件的设置,分别形成提供氧气气环和含有雾化药物的气流,同时进入人体气管到达肺部,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
[0006]进一步的,所述散流块上设有沙漏型通孔,且下侧倾斜角度为35度,上侧倾斜角度为75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向上倾斜且呈抵触交叠,所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使用具有弹性的硅胶材料制成。
[0008]进一步的,所述超声波雾化器套设于内管与第一气泵连接处,且与气孔位置对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一端位于外管内,另一端贯穿所述通孔与第一气泵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面罩包括套设于所述外管上的罩体、设于所述罩体上的泄压孔、设于所述泄压孔上的且呈圆周阵列等距分布的多个薄膜、一端设于所述泄压孔内壁且一端设于所述薄膜上的多个支撑杆。
[0011]进一步的,所述罩体呈元宝状,且元宝外翼曲线符合人体面部曲线。
[0012]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杆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进行拉伸。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外管弯折处使用柔软且富有韧性的材料制成,弯折处可以发生一定的扩张形变。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联通组件和超声波雾化器的设置,将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一体化,解决了在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分别进行呼吸锻炼和雾化治疗的问题,通过联通组件的设置,配合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分别形成气环和含雾气流,同时进入气管内,通过散流块对含雾气流进行加压和正向,使含雾气流呈逐渐扩散的趋势,当与气环一起进入时,击碎气环形成散乱气流,对气管内壁产生冲击,起到松痰排痰的功能,还可以使雾化药液可以充分的和气管以及肺部接触,提高雾化药液的利用率。通过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供气,使肺部可以充分扩张同时使肺泡可以进行充足的氧气交换,起到锻炼肺功能的功能,同时通过第二气泵的供气,确保患者吸入气体内有足够的氧含量,避免了常规的雾化治疗时,可能出现的吸入气体氧含量不足的导致血氧降低的问题。通过面罩的设置,当患者进行呼气时,需要用力才能使泄压孔打开,以此锻炼患者吹气时的力度,对患者进行肺活量的锻炼。通过超声波雾化器和内管的配合,超声波雾化工作中,会使内管内的气体产生高频振动,形成高频震荡气流,避免了现有常用的常频机械通气,避免了常频机械通气时可能出现的肺损伤,并且加强了肺内空气的混合,使肺内气体分布趋于均一性,针对顽固性低氧或难治性高碳酸血症等症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8]图3为图2中A

A线的剖视图;
[0019]图4为图2中B

B线的剖视图;
[0020]图5为图3中从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7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中:1、外壳;2、第一气泵;3、第二气泵;4、控制器;5、联通组件;6、超声波雾化器;7、面罩;51、内管;52、外管;53、气孔;54、散流块;55、第一圆环;56、通孔;57、第二圆环;71、罩体;72、泄压孔;73、薄膜;7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5]如图1

图7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包括外壳1、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第一气泵2、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第二气泵3、设于所述外壳1上的控制器4、设于所述第一气泵2和第二气泵3上的联通组件5、设于所述联通组件5上的超声波雾化器6、设于所述联通组件5上的面罩7;所述联通组件5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气泵2上的内管51、设于所述第二气泵3上且部分套设于内管51上的外管52、所述内管51上设有气孔53、所述内管51一端设有散
流块54、所述内管51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圆环55、所述外管52上设有通孔56、所述外管52内壁固定套设有第二圆环57。当使用时,将面罩7罩在面部,通过操作控制器5,控制第一气泵2、第二气泵3和超声波雾化器6的功率,和患者需求同步,开始呼吸,通过第一气泵2和第二气泵3的工作,使肺部可以充分扩张同时使肺泡可以进行充足的氧气交换,起到锻炼肺功能的功能,同时通过第二气泵3的供气,确保患者吸入气体内有足够的氧含量,避免了常规的雾化治疗时,可能出现的吸入气体氧含量不足的导致血氧降低的问题。当使用时,第一气泵2工作,气流经过内管51,配合超声波雾化器6工作形成含雾气流,第二气泵3工作,气流经过外管52通过第一圆环55和第二圆环57的配合,间断式的形成气环,通过散流块54对含雾气流进行加压和正向,使含雾气流呈逐渐扩散的趋势,当含雾气流与气环一起进入气管时,击碎气环形成散乱气流,对气管内壁产生冲击,起到松痰排痰的功能,还可以使雾化药液可以充分的和气管以及肺部接触,提高雾化药液的利用率,并且超声波雾化器6工作时,会使内管51内的气体产生高频振动,形成高频震荡气流,避免了现有常用的常频机械通气,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第一气泵(2)、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第二气泵(3)、设于所述外壳(1)上的控制器(4)、设于所述第一气泵(2)和第二气泵(3)上的联通组件(5)、设于所述联通组件(5)上的超声波雾化器(6)、设于所述联通组件(5)上的面罩(7);所述联通组件(5)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气泵(2)上的内管(51)、设于所述第二气泵(3)上且部分套设于内管(51)上的外管(52)、所述内管(51)上设有气孔(53)、所述内管(51)一端设有散流块(54)、所述内管(51)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圆环(55)、所述外管(52)上设有通孔(56)、所述外管(52)内壁固定套设有第二圆环(5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块(54)上设有沙漏型通孔,且下侧倾斜角度为35度,上侧倾斜角度为75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呼吸疗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55)和第二圆环(57)向上倾斜且呈抵触交叠,所述第一圆环(55)和第二圆环(57)使用具有弹性的硅胶材料制成。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划鲁文杰李开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贝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