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旋转式隔离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旋转开关具有旋钮和多个开关单元,旋钮和多个开关单元同轴设置且沿一个方向层叠设置,安装时,每个开关单元包括一组动触头组件和两个静触头,两个静触头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且动触头组件设置于两个静触头之间,通过旋转旋钮使动触头转动以使两个静触头之间导通/断开,两个静触头延伸出壳体形成两个接线端子用于接线。
[0003]目前,现有技术的旋转开关的接线结构,接线后,导线设置方向较乱,如专利CN201620624888.0所公开的一种旋转开关,接线后,壳体上均为倾斜向上出线(即向旋钮方向即操作面板的设置方向延伸),如专利CN202220026419.4所公开的一种旋转开关,其接线后,壳体上均为沿水平方向出线,如专利CN201721303314.4所公开的一种旋转隔离开关触头系统外部接线结构,其结构后,壳体上均为沿水平方向倾斜出线。当开关数量较多时,上述的结构接线后均会呈现杂乱情况,不便于后续的检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包括旋钮(1)和若干个开关单元(2),所述开关单元(2),包括单元壳体(200)和设置在单元壳体(200)内的动触头(210)及第一静触头(221)和第二静触头(222),所述动触头(210)相对单元壳体(200)可旋转,所述第一静触头(221)和第二静触头(222)相对单元壳体(200)位置固定且分别设置于动触头(210)的两侧,单元壳体(200)外区分布有第一接线凹腔(201)和第二接线凹腔(202);所述第一静触头(221)具有位于单元壳体(200)内与动触头(210)相配合的第一接触端(2211)和位于第一接线凹腔(201)的第一接线端(2212);所述第二静触头(222)具有位于单元壳体(200)内与动触头(210)相配合的第二接触端(2221)和位于第二接线凹腔(202)的第二接线端(2222);所述旋钮(1),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210)在第一静触头(221)和第二静触头(222)之间转动实现第一静触头(221)和第二静触头(222)之间接合/分断;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的中心轴(211)沿第一方向(L1)设置;所述旋钮(1)中心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L1)的第二方向(L2)设置;所述第一接线端(2212)外表面具有接线面,该接线面相对第二方向(L2)倾斜且与第二方向(L2)之间形成锐角α,该接线面靠近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的中心轴(211)的内端相对远离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的中心轴(211)的外端靠近旋钮(1)设置;所述第二接线端(2222)外表面具有接线面,该接线面相对第二方向(L2)倾斜且与第二方向(L2)之间形成锐角β,该接线面靠近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的中心轴(211)的内端相对远离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的中心轴(211)的外端靠近旋钮(1)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α为30
‑
60
°
,和/或,所述β为30
‑
6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2212)外表面的接线面所在面与动触头的中心轴(211)平行或重叠;和/或,所述第二接线端(2222)外表面的接线面所在面与动触头的中心轴(211)平行或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开关单元,且至少两个开关单元沿第一方向(L1)层叠设置的且动触头的中心轴(21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接线凹腔(201)和第二接线凹腔(202)分别位于单元壳体(200)两个相对的侧面上,且每个开关单元的第一接线凹腔(201)所在侧面与沿第一方向(L1)相邻的开关单元的第二接线凹腔(202)所在侧面位于同一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由脱扣机构(3),包括跳扣件、连杆结构,所述旋钮(1)通过连杆结构传动驱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合闸或分闸;通过所述跳扣件可使合闸状态下的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分闸;所述连杆结构包括弧线运动输入端和弧线运动输出端,所述旋钮(1)的旋转运动输出端与弧线运动输入端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弧线运动输出端与开关单元的旋转运动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传动机构(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隔离开关外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由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L1)层叠设置的开关单元形成的开关单元组,且两组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勇,王上广,晏礼乐,黄家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奔一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