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火花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火花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火花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火花加工凭借其宏观作用力小、非接触加工、对材料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势,在机械加工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具制造、微细加工等领域,例如用于加工盲孔、螺纹、点浇口等形状。
[0003]有些工件(例如模具)上有多个产品的造型,并具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平面,相邻不同高度的平面之间会形成台阶,如果工件采用一次电火花加工成型,台阶处转角的精度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因此,对于这一类工件需要多次分区域的进行电火花加工。但是,在多次电火花加工后,在不同电火花加工区域之间,工件的表面会出现接痕和色差,哪怕不足0.001mm的痕迹都非常明显,返修所需加工修整时间较长,成本高,更不利于高要求表面的品质控制。如图1所示,工件10的一端面具有凸部11、第一平面12以及第二平面13,第一平面12与第二平面13之间具有台阶14,凸部1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平面12,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平面13。在对这类工件10进行加工时,第一平面12与凸部11的第一加工区域111采用一次电火花加工,第二平面13与凸部11的第二加工区域112采用另一次电火花加工,因此,凸部11的表面在不同电火花加工处会出现接痕和色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火花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火花加工后工件表会出现接痕和色差的问题。r/>[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火花加工方法,用于加工工件,所述工件的一端面具有凸部、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具有台阶,所述凸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电火花加工方法包括:采用第一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凸部的第一加工区域进行加工,所述凸部的所述第一加工区域预留有第一加工余量;采用第二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凸部的第二加工区域进行加工,所述凸部的所述第二加工区域预留有第二加工余量;采用第三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凸部进行加工,去除所述第一加工区域的所述第一加工余量以及所述第二加工区域的所述第二加工余量。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工余量和所述第二加工余量的取值范围均为0.005~0.010mm。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工余量与所述第二加工余量相等。
[0008]进一步地,在采用第三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凸部进行加工时,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电极与所述台阶的侧面预留有缝隙。
[0009]进一步地,所述缝隙大于或等于0.05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工区域与所述第二加工区域具有部分重叠。
[00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加工设备,用于如上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所述加工设备包括:用于第一次电火花工艺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面设有与第一加工区域对应的第一凹槽以及与第一平面对应的第一电极加工面,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与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加工区域处的外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用于第二次电火花工艺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面设有与第二加工区域对应的第二凹槽以及与第二平面对应的第二电极加工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与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二加工区域处的外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用于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的一端面设有与整个所述凸部对应的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平面对应的第三电极加工面以及与所述第二平面对应的第四电极加工面,所述第三电极加工面与所述第四电极加工面之间具有与台阶对应的梯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与整个所述凸部的外壁紧密接触。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的取值范围均为0.005~0.010mm;和/或,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相等。
[0013]进一步地,所述梯坎的侧面与所述台阶的侧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间隙大于或等于0.050mm。
[0015]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次电火花工艺和第二次电火花工艺时对凸部预留有加工余量,再利用第三次电火花工艺一次性去除凸部预留的加工余量,从而避免在凸部的表面出现接痕和色差,并提高品质。此加工方法简单,通用性强,加工的精度不受影响且成本也不会增加;避免表面不达标而产生多次返修,有效提高机台加工效率;同类产品的批量制作更能快速生产,降低物料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电火花加工方法的流程框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中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工件10、凸部11、第一加工区域111、第二加工区域112、第一平面12、第二平
面13、台阶14;第一电极21、第一凹槽211、第一电极加工面212;第二电极22、第二凹槽221、第二电极加工面222;第三电极23、第三凹槽231、第三电极加工面232、第四电极加工面233、梯坎234;电极组1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电火花加工方法的流程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30]如图1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火花加工方法,用于加工工件10。其中,如图1所示,工件10的一端面具有凸部11、第一平面12以及第二平面13,第一平面12与第二平面13之间具有台阶14,凸部1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平面12,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平面13。工件10例如为模具,凸部11为模具上与产品形状相配的结构,即凸部11的形状与产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火花加工方法,用于加工工件(10),所述工件(10)的一端面具有凸部(11)、第一平面(12)以及第二平面(13),所述第一平面(12)与所述第二平面(13)之间具有台阶(14),所述凸部(1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12),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平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火花加工方法包括:采用第一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第一平面(12)和所述凸部(11)的第一加工区域(111)进行加工,所述凸部(11)的所述第一加工区域(111)预留有第一加工余量;采用第二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第二平面(13)和所述凸部(11)的第二加工区域(112)进行加工,所述凸部(11)的所述第二加工区域(112)预留有第二加工余量;采用第三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凸部(11)进行加工,去除所述第一加工区域(111)的所述第一加工余量以及所述第二加工区域(112)的所述第二加工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余量和所述第二加工余量的取值范围均为0.005~0.0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余量与所述第二加工余量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第三次电火花工艺对所述凸部(11)进行加工时,第三次电火花工艺的电极与所述台阶(14)的侧面预留有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大于或等于0.05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区域(111)与所述第二加工区域(112)具有部分重叠。7.一种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母波,文艳红,张勇,陈安梦,郑仁春,
申请(专利权)人:赫比成都精密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