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404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涉及碳排放核算技术领域。核算方法包括:S1:确定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S2:根据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构建碳排放流模型;S3:基于碳排放流模型,计算出碳排放主体的碳排放度量参数。该核算方法能够对系统碳排放进行有效核算,而且核算准确度较高,可实现实时核算。可实现实时核算。可实现实时核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排放核算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力行业的转型驱使将由“电视角”的“内因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为“碳视角”下的“外力驱动”发展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目标下针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准确核算追踪电力系统碳排放,确认各类用电主体的责任,已成为减少电力行业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0003]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电力系统将面临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源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比例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更多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大量引入储能系统形成源网荷储协同成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源侧灵活性资源不足,负荷侧的调节与补充日渐重要。电动汽车双向充电(英文名:Vehicle to Grid,简称:V2G)以及电气化轨道交通的再生制动电能等“双向负荷”的利用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因此,将储能与双向负荷纳入电力系统间接碳排放体系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仍缺少对系统碳排放核算的有效方法,导致将储能与双向负荷纳入电力系统间接碳排放体系存在很大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了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能够对系统碳排放进行有效核算,而且核算准确度较高,可实现实时核算。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核算方法包括:
[0007]S1:确定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
[0008]S2:根据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构建碳排放流模型;
[0009]S3:基于碳排放流模型,计算出碳排放主体的碳排放度量参数。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1中,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包括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和不承担碳排放责任。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1中,若碳排放主体为储能系统,则采用不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政策方法进行核算;若碳排放主体为双向负荷系统,则采用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政策方法进行核算。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2中,在碳排放主体不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情况下,碳排放流模型如下:
[0013][0014]式中,ρ
sc
(t)为放电时碳流密度;R
ch
(t)为充电的瞬时碳流率;E
dis,t1
为放电状态的起始时刻算起,系统可以向PCC放出的最大电能量;R
dis
(t)为向PCC放电时的碳流率;P
dis
(t)为注入PCC节点的放电功率。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2中,E
dis,t1
的计算公式如下:
[0016][0017]式中,η为碳排放主体的标准效率;P
ch
(t)为从PCC节点注入的充电功率。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2中,在碳排放主体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情况下,碳排放流模型如下:
[0019][0020]式中,F
cb
(t)为流入PCC点的碳流量;t
ch,i
为第i个充电周期;T
ch
为截止核算时刻的系统累积充电时长。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3中,碳排放度量参数包括放电时碳流密度ρ
sc
(t)、向PCC放电时的碳流率R
dis
(t)以及流入PCC点的碳流量F
cb
(t)中的至少一项。
[00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3中,在碳排放主体不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情况下,碳排放度量参数包括放电时碳流密度ρ
sc
(t)和向PCC放电时的碳流率R
dis
(t)。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S3中,在碳排放主体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情况下,碳排放度量参数包括放电时碳流密度ρ
sc
(t)、向PCC放电时的碳流率R
dis
(t)以及流入PCC点的碳流量F
cb
(t)。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5]该核算方法能够对系统碳排放进行有效核算,而且核算准确度较高,可实现实时核算,有利于促进将储能与双向负荷纳入电力系统间接碳排放体系。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流程图;
[0028]图2为系统24h运行情况对应的功率曲线;
[0029]图3为两种方式下碳流率与碳排放因子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4]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0036]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以下简称:核算方法),核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S1:确定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
[0038]其中,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包括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和不承担碳排放责任。
[0039]可以通过政策直接规定双向系统的碳排放责任:
[0040]1)规定双向系统全部承担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算方法包括:S1:确定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S2:根据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构建碳排放流模型;S3:基于碳排放流模型,计算出碳排放主体的碳排放度量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碳排放主体对碳排放责任的承担形式包括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和不承担碳排放责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若碳排放主体为储能系统,则采用不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政策方法进行核算;若碳排放主体为双向负荷系统,则采用全部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政策方法进行核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在碳排放主体不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情况下,碳排放流模型如下:式中,ρ
sc
(t)为放电时碳流密度;R
ch
(t)为充电的瞬时碳流率;E
dis,t1
为放电状态的起始时刻算起,系统可以向PCC放出的最大电能量;R
dis
(t)为向PCC放电时的碳流率;P
dis
(t)为注入PCC节点的放电功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政策的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E
dis,t1
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η为碳排放主体的标准效率;P
c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维瀚张宁周特李姚旺刘昱良张世旭杜尔顺
申请(专利权)人:天府永兴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