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地暖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1998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墨烯地暖及施工方法,所述石墨烯地暖包括基层,依次铺设于所述基层上的第一连接层、石墨烯电热层、以及第二连接层;所述石墨烯电热层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多个加热模块;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两侧分别折边有第一延伸件和第二延伸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件与所述第二延伸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进行连接,减少了第二混凝土层的厚度,减少了需要加热的混凝土厚度,提高了对装饰层上方加热的效率,从而节约能量。而节约能量。而节约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地暖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暖
,具体地涉及一种石墨烯地暖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暖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目前常见的地暖有以低温水位媒介的水地暖,还有以电发热材料有热源的电地暖。水地暖的缺陷是由于热水流速慢,回水温度低,其升温速度也较慢;前期安装成本高,壁挂炉占大头;维护保养较麻烦,地暖管和壁挂炉需定期清洗及维护。电地暖的缺陷是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轻微的辐射;大面积使用,从长远来看,其节能性不如水地暖;一旦出现坏区需全部更换。
[0003]目前地暖基本为新居装修用水加热、碳纤维和石墨烯地,保温层及发热层都铺设在离瓷砖或者木地板约数十几厘米厚度的混凝土,工作时要把整个混凝土层及地板加热后才能使空中温度升温,需预热数小时甚至十多小时,导致浪费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石墨烯地暖及施工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地暖加热时,需要加热十几厘米厚度的混凝土,导致加热效率慢且浪费能量的技术问题。
[0005]一方面,该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烯地暖,包括基层,依次铺设于所述基层上的第一连接层、石墨烯电热层、以及第二连接层;
[0006]所述石墨烯电热层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多个加热模块以及多个采集模块,多个所述采集模块与多个所述加热模块一一对应,所述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各个加热模块人体活动频率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所述人体活动频率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人体活动频率信息控制确定各个所述加热模块的加热温度值;
[0007]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两侧分别折边有第一延伸件和第二延伸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件与所述第二延伸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进行连接。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第一延伸件与所述第二延伸件的固定连接,使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用于预埋第一金属层的第一混凝土层与用于预埋第二金属层的第二混凝土层限位在一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第二混凝土层和装饰层的结合,从而减少了第二混凝土层的厚度,减少了需要加热的混凝土厚度,提高了对装饰层上方加热的效率,从而节约能量,改变传统的电热膜(线)和保温层直接铺设在水泥硬化地面上,需要加热数厘米至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浪费能源和时间,不会使装饰层和混凝土形成断层,另一方面使石墨烯电热层被包裹,提高石墨烯地暖的稳定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电热层还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层、释放层、以及保护层,所
述加热层包括多个所述加热模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有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实时采集各个加热模块的温度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加热温度值和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加热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包括启动状态和停止状态。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通过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输出对应的温度控制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温度控制信息输出给控制模块,所述移动终端用于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各个加热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包括停止加热状态、一般加热状态、以及快速加热状态。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层包括石墨烯电热膜、以及与所述石墨烯电热膜电性连接的快速连接电缆、所述快速连接电缆连接有T型电缆一体线、所述T型电缆一体线连接有温控器以及漏电保护开关。
[0013]进一步的,所述释放层包括多个一一对应贴在所述加热模块上的无源太赫兹芯片,所述加热层远离所述释放层的一侧铺设有一侧铺设有贴合层和多层反射保温膜。
[0014]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地暖还包括侧壁保温层,所述侧壁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层、所述石墨烯电热层、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外侧。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层由多个呈“U”型的金属网排列形成,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由多个呈“∩”型的金属网排列形成,其中,所述金属网接地设置。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有定时模块,所述第二连接层上铺设有装饰层。
[0017]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石墨烯地暖施工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对室内四周贴地侧壁贴保温层,在地面铺设第一混凝土层,并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预设第一金属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延伸件,所述第一延伸件贴靠所述保温层;
[0019]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上铺设多层反射保温膜,在所述反射保温膜上排列铺设多个石墨烯电热膜,多个所述石墨烯电热膜分别连接有快速连接电缆,多个所述快速连接电缆连接有T型电缆一体线,所述T型电缆一体线连接温控器以及漏电保护开关,所述温控器以及漏电保护开关安装于墙壁上;
[0020]在多个所述石墨烯电热膜上分别铺设有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以及无源太赫兹芯片,并将所述采集模块和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分别电性连接有控制模块;
[0021]在多个所述石墨烯电热膜铺设薄膜绝缘保护层,在所述绝缘模上铺设第二混凝土层,并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预设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二延伸件,相对的所述第一延伸件和所述第二延伸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层上铺设装饰层。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石墨烯地暖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多个石墨烯电热膜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石墨烯地暖施工方法流程图。
[00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8]10、基层;20、第一连接层;21、第一混凝土层;22、第一金属层;221、第一延伸件;30、石墨烯电热层;31、控制模块;32、加热模块;33、采集模块;34、加热层;341、石墨烯电热膜;342、快速连接电缆;343、T型电缆一体线;344、温控器;345、漏电保护开关;35、释放层;36、保护层;37、温度采集模块;38、通信模块;39、定时模块;40、第二连接层;41、第二混凝土层;42、第二金属层;421、第二延伸件;50、保温层;60、装饰层;70、反射保温膜;80、贴合层。
[0029]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地暖,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依次铺设于所述基层上的第一连接层、石墨烯电热层、以及第二连接层;所述石墨烯电热层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多个加热模块以及多个采集模块,多个所述采集模块与多个所述加热模块一一对应,所述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各个加热模块人体活动频率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所述人体活动频率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人体活动频率信息控制确定各个所述加热模块的加热温度值;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预埋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两侧分别折边有第一延伸件和第二延伸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件与所述第二延伸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地暖,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热层还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层、释放层、以及保护层,所述加热层包括多个所述加热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地暖,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有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实时采集各个加热模块的温度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加热温度值和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加热模块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包括启动状态和停止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地暖,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通过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输出对应的温度控制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温度控制信息输出给控制模块,所述移动终端用于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各个加热模块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包括停止加热状态、一般加热状态、以及快速加热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地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石墨烯电热膜、以及与所述石墨烯电热膜电性连接的快速连接电缆、所述快速连接电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速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