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9043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部滑动设置有活动内胆,且活动内胆的外壁与主壳体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所述活动内胆上开设有自前向后贯穿活动内胆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其中所述第二气道的前端与进气杆的后端连接、连通,所述进气杆的前端穿出主壳体的内部连接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后端与主壳体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套,所述硅胶密封套套设在进气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中,通过供气实现活动内胆移动,从而拉动进气杆挤压硅胶密封套,利用硅胶密封套的挤压变形适应容器产品进气口内部的形状,实现容器产品进气口的快速封堵、密封,既能够保证封堵的效果,又增加了容器产品在进行气密性检测前进气位置的密封效率。气位置的密封效率。气位置的密封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


[0001]本技术属于气密性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

技术介绍

[0002]气密性检测主要是检验容器的各联接部位是否有泄漏现象,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设计上不允许有微量泄漏的压力容器,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
[0003]容器产品在进行气密性检测作业时,需要保证进气位置的密封,目前现有的密封方式多为人工直接手动或借助其他器具进行封堵,存在封堵效率低和密封效果差的问题,极易影响最终容器产品气密性检测结果。
[0004]如何设计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如何增加容器产品进气位置密封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进行容器产品进气位置封堵密封效率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部滑动设置有活动内胆,且活动内胆的外壁与主壳体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
[0007]所述活动内胆上开设有自前向后贯穿活动内胆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其中所述第二气道的前端与进气杆的后端连接、连通,所述进气杆的前端穿出主壳体的内部连接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后端与主壳体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套,所述硅胶密封套套设在进气杆上,所述进气杆的外壁与主壳体的前端内壁密封配合。
[0008]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由第一气道通入的气体可以直接进入至主壳体的内部,主壳体和活动内胆之间的气压增加,会推动活动内胆后退,活动内胆后退时会拉动进气杆,进气杆前端的限位环会挤压与主壳体之间的硅胶密封套,使硅胶密封套鼓起变形与容器产品进气口内壁形成支撑,快速完成容器产品的进气口密封,随后可以直接通过第二气道和进气杆向容器产品内部供气进行气密性检测。
[000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内胆上沿周向限位套设有第一密封圈,并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与主壳体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
[0010]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使得活动内胆与主壳体之间相对密封,避免出现泄气导致活动内胆无法在主壳体内部活动的问题。
[001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内胆上对应第一气道的后端连接、连通有第一管接头;
[0012]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增设第一管接头降低外设管体与第一气道连接、连通的难度,实现第一气道与外设气源的快速连接。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内胆上对应第二气道的后端连接、连通有第二管接头;
[0014]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增设第二管接头降低外设管体与第二气道连接、连通的难度,实现第二气道与外设气源的快速连接。
[0015]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环一体连接在进气杆的前端周向;
[0016]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限位环与进气杆的相对固定,保证进气杆移动能够带动限位环挤压硅胶密封套实现相应的密封功能。
[0017]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杆上对应穿出主壳体内部位置处限位套设有第二密封圈,并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主壳体的前端内壁密封配合;
[0018]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使得进气杆与主壳体之间相对密封,避免出现泄气导致活动内胆无法在主壳体内部活动的问题。
[001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的后端对接有对接筒,所述对接筒的侧部位置开设有侧通孔。
[0020]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对接筒方便整体与其它机构的连接;开设侧通孔实现侧向引管,便于气管的连接和布设。
[0021]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结构中,通过供气实现活动内胆在主壳体内部移动,从而拉动进气杆挤压硅胶密封套,利用硅胶密封套的挤压变形适应容器产品进气口内部的形状,实现容器产品进气口的快速封堵、密封,既能够保证封堵的效果,又增加了容器产品在进行气密性检测前进气位置的密封效率;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剖面图。
[0025]图中:1.主壳体;2.活动内胆;3.第一气道;4.第二气道;5.进气杆;6.硅胶密封套;7.对接筒;8.侧通孔;9.第一管接头;10.第二管接头;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包括主壳体1,主壳体1内部滑动设置有活动内胆2,且活动内胆2的外壁与主壳体1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内胆2上开设有自前向后贯穿活动内胆2的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其中第二气道4的前端与进气杆
5的后端连接、连通,进气杆5的前端穿出主壳体1的内部连接限位环,限位环的后端与主壳体1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套6,硅胶密封套6套设在进气杆5上,进气杆5的外壁与主壳体1的前端内壁密封配合;由第一气道3通入的气体可以直接进入至主壳体1的内部,主壳体1和活动内胆2之间的气压增加,会推动活动内胆2后退,活动内胆2后退时会拉动进气杆5,进气杆5前端的限位环会挤压与主壳体1之间的硅胶密封套6,使硅胶密封套6鼓起变形与容器产品进气口内壁形成支撑,快速完成容器产品的进气口密封,随后可以直接通过第二气道4和进气杆5向容器产品内部供气进行气密性检测。
[0029]活动内胆2上沿周向限位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1,并通过第一密封圈11与主壳体1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11使得活动内胆2与主壳体1之间相对密封,避免出现泄气导致活动内胆2无法在主壳体1内部活动的问题;进气杆5上对应穿出主壳体1内部位置处限位套设有第二密封圈12,并通过第二密封圈12与主壳体1的前端内壁密封配合,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12使得进气杆5与主壳体1之间相对密封,避免出现泄气导致活动内胆2无法在主壳体1内部活动的问题。
[0030]活动内胆2上对应第一气道3的后端连接、连通有第一管接头9,通过增设第一管接头9降低外设管体与第一气道3连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包括主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内部滑动设置有活动内胆(2),且活动内胆(2)的外壁与主壳体(1)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所述活动内胆(2)上开设有自前向后贯穿活动内胆(2)的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其中所述第二气道(4)的前端与进气杆(5)的后端连接、连通,所述进气杆(5)的前端穿出主壳体(1)的内部连接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后端与主壳体(1)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套(6),所述硅胶密封套(6)套设在进气杆(5)上,所述进气杆(5)的外壁与主壳体(1)的前端内壁密封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密性检测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内胆(2)上沿周向限位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1),并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11)与主壳体(1)的后端内壁密封配合。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益
申请(专利权)人:承起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