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89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和建筑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和设备平台。空调主机包括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壳体、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和风机;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至少2个翅片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包括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和/或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所有翅片管换热器,均与同一个空调压缩机连接。设备平台内沿横向设置至少1台空调主机;设备平台设有用于通风的外立面,空调主机的进风配风通道靠近外立面;空调主机的上方设有排风腔,排风腔的排风口设置和/或抵近于外立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空调主机高效换热风路结构提高能量密度;便利空调主机检测维修;实现了设备平台外立面构建侧进侧出风路结构。出风路结构。出风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和建筑设计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技术介绍

[0002]现状多联机、风冷水机模块等“上出风”空调主机,以及主机与建筑物结构关系,还是“两张皮”,空调主机还是原来的主机,设备平台还是传统的外廊式结构空间,只是实施了空调主机的空间位移,两者都没有适应建筑物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结构关系要求,呈现出空调主机风路不畅、制冷系统能效降低、进风排风通道占地过多、设备平台空间利用不合理、功率密度降低、主机占地面积增加等系列问题。
[0003]现有技术上送风模块化机房空调(CN111561738A)公开了,包括:框架、风机、压缩机和蒸发器,蒸发器将框架内分隔成上部出风区和下部进风区,所述上部出风区前端面设有用于容纳电控组件的第一电控箱,所述第一电控箱分别与所述导风隔板、所述蒸发器连接以围成所述上部出风区。该专利送风模块化机房空调,通过设置将风机、电控组件、压缩机和蒸发器等器件全部设置于同一腔室内。该专利主要通过减少了单独的压缩机仓或电控仓,机组宽度整体尺寸减小,同等的单位占地面积,来实现更高的换热效率。可见,该专利未能改善空调主机高效换热风路结构来提高能量密度。
[0004]随着地球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中单位建筑面积制冷负荷的取值越来越大,长江流域高层超高层建筑甚至超过200W/

,由于建筑热负荷的增加以及分布式空调系统概念下的空调主机分散化局部化而带来的建筑物内不能跨区域跨楼层互相调用闲置空调资源,如果主机房制冷功率密度依然维持在11.6kw/

低水平,则每1

空调主机房的制冷量只能满足58

建筑面积的用冷需求,空调主机房面积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比上升到1.7%,大幅超出现行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中的要求。
[0005]综上所述,现有的多联机、风冷水机模块等“上出风”商用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空调主机与外廊式设备平台之间的结构关系,仍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包括:
[0006]一是空调主机设备平台的能量密度低。经过多次结构优化和能效提升,现状空调主机按照占地面积计算功率密度都已超过40kw/

,而现状空调主机设备平台功率密度只有11.6kw/

,即平台上的空调主机进出风道、维修通道和通风盲区占地面积达到空调主机面积的2.4倍以上;现状空调主机设备平台占地面积过大,普遍达到建筑总面积的1.5%以上,已经成为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0007]二是设备平台占用建筑外立面横向宽度过大问题。现状空调主机及设备平台的进出风场结构不合理、纵深空间与顶部空间利用率低,还导致设备平台占用建筑外立面横向宽度过大;现状超高层建筑中每隔12层左右设置的设备层,四周外廊全部被空调主机进出风口所占用。建筑外立面宽度是建筑物指标体系中仅次于建筑面积的重要资源,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空调主机设备平台争夺建筑外立面的宽度资源,占用外立面横向宽度过大,造成同层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视觉沟通被阻断,也已经成为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的突出
问题。
[0008]三是外换热器通风竖向不均匀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主机设备平台。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包括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壳体、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和风机;
[0013]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至少2个翅片管换热器,所述翅片管换热器包括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和/或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
[0014]所述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所有翅片管换热器制冷剂管路,均与同一个空调压缩机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沿长边方向设置至少2只翅片管换热器;其中,靠近进风口的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为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后置翅片管换热器为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
[001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用于安装翅片管换热器的增高支架;
[0017]在所述壳体内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下部由增高支架拓展的空间和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横向两侧中下部,构成空调主机的进风配风通道。
[0018]进一步地,所述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为2个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2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连通构成一个负压腔;或,每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构成独立负压腔;优选地,2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竖向高度不同。
[0019]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后置翅片管换热器的负压腔内的底部或负压腔外的下部空间。
[0020]进一步地,翅片管换热器的负压腔顶部设置风机;所述风机上方设有与壳体连接的排风腔;优选地,所述排风腔的排风口朝向空调主机壳体的短边侧。
[0021]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0022]一种空调主机设备平台,所述设备平台内沿横向设置至少1台所述空调主机;所述设备平台设有用于通风的外立面,所述空调主机的进风配风通道靠近外立面;空调主机的上方设有排风腔,所述排风腔的排风口设置和/或抵近于外立面。
[0023]进一步地,所述外立面上的排风区与所述空调主机排风口对应,所述外立面上的进风区与所述空调主机的进风口对应。
[0024]进一步地,所述外立面上的排风区在所述外立面上部连续布列,所述外立面上的进风区在所述外立面中下部连续布列。优选地,所述外立面的排风区与所述外立面的进风区的分界为一条水平直线或者分界线接近于水平直线。
[0025]进一步地,所述外立面上的排风区面积为用于通风的外立面面积的25%~50%。
[0026]进一步地,所述空调主机的背板与设备平台的内墙面之间,构成用于人行、开展维修和设置空调系统铜管、电缆桥架的三合一通道。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①
构建空调主机高效换热风路结构提高能量密度
[0029]本专利技术空调主机采用短边侧中下部中速进风、顶部高速排风的气动布局,将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进风通道排风通道的主体段落纳入空调主机内部;本专利技术采用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作为换热器基本单元构造空调主机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在空调主机有限空间内,设置多个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贴着多个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翅片组进风面展开出大面积的换热器通风面,在大面积换热器通风面上再二次展开出巨大面积的翅片传热面,从而有效扩大空调主机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翅片总和换热面积S、降低换热器传热温差

T、提升蒸发压力降低冷凝压力,构建重负荷空调主机。
[0030]本专利技术空调主机外部气流以4m/s左右中速进入空调主机,在主机内部气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壳体、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和风机;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至少2个翅片管换热器,所述翅片管换热器包括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和/或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所述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所有翅片管换热器制冷剂管路,均与同一个空调压缩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沿长边方向设置至少2只翅片管换热器;其中,靠近进风口的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为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后置翅片管换热器为水平C型翅片管换热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用于安装翅片管换热器的增高支架;在所述壳体内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下部由增高支架拓展的空间和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横向两侧中下部,构成空调主机的进风配风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翅片管换热器为2个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2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连通构成一个负压腔;或,每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构成独立负压腔;优选地,2个所述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竖向高度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后置翅片管换热器的负压腔内的底部或负压腔外的下部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世山李先庭詹飞龙石文星李成伟宗鹏鹏诸葛水明韦林林吴飞飞徐言先马骥熊爱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万二二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