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53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面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圆杆,所述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辅助拉伸装置,所述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辅助拉伸装置,所述圆杆远离辅助拉伸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设置有捞网,所述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块状物捞取装置,所述块状物捞取装置包括第二L形杆和第一矩形板。在第二矩形板和第一矩形板的作用下,可以对捞板进行收纳或者展开,进而可以在捞板的作用下,将一些打捞船无法驶入的区域内的大型垃圾或者重量较重的悬浮垃圾进行引导,使其可以运动至打捞船的周边或者移动至岸边,进而方便打捞,无需人工下水进行作业。下水进行作业。下水进行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面垃圾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面垃圾使得近几年我国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水面垃圾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工业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这样不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还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水面垃圾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水面垃圾的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0003]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捞网只能对一些小型垃圾或者重量较轻的垃圾进行打捞收集,对于一些悬浮在水面上的较大的垃圾或者较重的垃圾,只能人工将打捞船等设置移动至其周边进行打捞,对于一些打捞船无法驶入的区域,打捞时需要人工下水打捞,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捞网只能对一些小型垃圾或者重量较轻的垃圾进行打捞收集,对于一些悬浮在水面上的较大的垃圾或者较重的垃圾,只能人工将打捞船等设置移动至其周边进行打捞,对于一些打捞船无法驶入的区域,打捞时需要人工下水打捞,十分不便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圆杆,所述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辅助拉伸装置,所述圆杆远离辅助拉伸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设置有捞网,所述圆杆的外表面设置有块状物捞取装置,所述块状物捞取装置包括第二L形杆,所述第二L形杆的一侧与圆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L形杆远离圆杆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矩形板,所述第一矩形板的两侧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杆。
[0006]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捞网连接着固定环,一起作用起到打捞水面垃圾的效果,第二L形杆使得块状物捞取装置固定在圆杆上,使其不易脱落。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螺杆与第二L形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外表面两侧开设有第二矩形通槽。
[0008]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第一固定螺丝的作用下,第二L形杆固定在第一矩形板上。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矩形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矩形槽,所述第一矩形板远离第二L形杆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第二矩形槽。
[0010]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第二矩形槽使得第二矩形板能够在其内壁滑动。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矩形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矩形板,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捞板,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外表面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表
面与第二矩形通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L形杆,所述第一矩形板的两侧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杆。
[0012]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固定板带动第二矩形板在第二矩形槽内壁滑动。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三L形杆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螺杆,所述第二矩形板和第一矩形板的内壁均开设有与第二固定螺杆相适配的螺孔。
[0014]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第二固定螺杆可以对第二滑块进行固定,其局部固定可以使得整个块状物捞取装置固定。
[0015]优选的,所述辅助拉伸装置包括拉伸套筒,所述拉伸套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矩形槽,所述矩形块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槽,所述第一矩形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件,所述固定杆件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矩形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U形杆。
[0016]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固定杆件带动第一滑块滑动,使其在拉伸套筒的作用下,达到对垃圾处理装置伸长缩短的作用。
[0017]优选的,所述U形杆远离第一滑块的一侧与圆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外表面靠近第一矩形通槽的一侧卡接有卡杆,所述第一滑块外表面远离U形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L形杆,所述第一L形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防滑块。
[0018]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拉杆可以带动第一滑块,对主体起到伸缩的作用,防滑块使得手接触矩形框内壁时,起到防滑的作用。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在第二矩形板和第一矩形板的作用下,可以对捞板进行收纳或者展开,进而可以在捞板的作用下,将一些打捞船无法驶入的区域内的大型垃圾或者重量较重的悬浮垃圾进行引导,使其可以运动至打捞船的周边或者移动至岸边,进而方便打捞,无需人工下水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拉伸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第二L形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5]图5为本技术捞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例说明:1、圆杆;2、辅助拉伸装置;201、拉伸套筒;202、矩形块;203、第一矩形槽;204、U形杆;205、防滑块;206、矩形框;207、固定杆件;208、卡杆;209、第一滑块;210、第一矩形通槽;211、拉杆;212、第一L形杆;3、固定环;4、捞网;5、块状物捞取装置;501、第二L形杆;502、第一矩形板;503、第二矩形板;504、第二矩形槽;505、捞板;506、第三矩形槽;507、第一固定螺杆;508、第二矩形通槽;509、固定板;510、第三L形杆;511、第二滑块;512、第二固定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参照图1所示,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圆杆1,圆杆1的外表面设置有辅助拉伸装置2,圆杆1远离辅助拉伸装置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3,固定环3的外表面设置有捞网4,圆杆1的外表面设置有块状物捞取装置5。
[0028]下面具体说一下辅助拉伸装置2和块状物捞取装置5的具体设置和作用。
[0029]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案中:块状物捞取装置5包括第二L形杆501,第二L形杆501的一侧与圆杆1固定连接,第二L形杆501远离圆杆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矩形板502,第一矩形板502的两侧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杆507,捞网4连接着固定环3,一起作用起到打捞水面垃圾的效果,第二L形杆501使得块状物捞取装置5固定在圆杆1上,使其不易脱落,第一固定螺杆507与第二L形杆501螺纹连接,第一矩形板502的外表面两侧开设有第二矩形通槽508,第一固定螺杆507的作用下,第二L形杆501固定在第一矩形板502上,第一矩形板502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矩形槽506,第一矩形板502远离第二L形杆501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第二矩形槽504,第二矩形槽504使得第二矩形板503能够在其内壁滑动,第二矩形槽50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矩形板503,第二矩形板503的外表面固定垃圾有捞板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圆杆(1)和第一固定螺杆(507),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杆(1)的外表面设置有辅助拉伸装置(2),所述圆杆(1)远离辅助拉伸装置(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3),所述固定环(3)的外表面设置有捞网(4),所述圆杆(1)的外表面设置有块状物捞取装置(5),所述块状物捞取装置(5)包括第二L形杆(501)和第一矩形板(502),所述第二L形杆(501)的一侧与圆杆(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L形杆(501)插设在第一矩形板(502)的一侧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螺杆(507)与第二L形杆(50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矩形板(502)的外表面两侧开设有第二矩形通槽(50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板(502)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矩形槽(506),所述第一矩形板(502)远离第二L形杆(501)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第二矩形槽(5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面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矩形槽(50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矩形板(503),所述第二矩形板(503)的外表面固定垃圾有捞板(505),所述第二矩形板(503)的外表面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509),所述固定板(509)的外表面与第二矩形通槽(508)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50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L形杆(510),所述第一矩形板(502)的两侧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杆(50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轩王菲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筑成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