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28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包括顺次连接的光色转换层,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蓝光OLED发光层,光色转换层;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中每个单元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以及1个透明区域;光色转换层中的每个单元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以及1个透明区域,并与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中子像素位置一一对应,此外,3个子像素中,1个涂有红色荧光粉、1个涂有绿色荧光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利用蓝光OLED激发红、绿荧光粉,实现全彩显示。使用蓝光OLED发光层,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高精细金属掩模板和结构复杂的白光OLED,使用廉价的荧光粉代替价格高昂的量子点,实现低成本全彩的OLED透明显示屏。彩的OLED透明显示屏。彩的OLED透明显示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


[0001]本技术属于平板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基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的平板显示,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实现全彩显示的技术方案主要有:1、分别使用红、绿、蓝三个OLED子像素构成一个单元像素;2、使用四个白光OLED子像素构成一个单元像素,并使用彩色滤光膜实现红、绿、蓝的色彩展示,另一个白光OLED子像素不用彩色滤光膜,仅用于提高显示屏的整体亮度;3、使用3个蓝光OLED子像素构成一个单元像素,并在其中2个子像素上分别涂布红、绿量子点材料,从而实现全彩显示。其中,方案1需要使用高精细金属掩模板,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方案2使用结构复杂的白光OLED器件,导致产品良率较低;方案3使用价格昂贵的量子点,且稳定性较差。
[0003]综上所述,现有OLED平板显示产品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产品的价格高昂,无法满足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6]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包括顺次连接的光色转换层、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蓝光OLED发光层、光色转换层;
[0007]所述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包含多个第一单元像素,每个所述第一单元像素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第三子像素,第一透明区域;/>[0008]所述光色转换层包含多个第二单元像素,每个所述第二单元像素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四子像素,第五子像素,第六子像素,第二透明区域;
[0009]所述第四子像素和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所述第五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所述第六子像素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区域和所述第二透明区域对应;
[0010]所述第四子像素,第五子像素和第六子像素中有一个子像素涂有红色荧光粉,一个子像素涂有绿色荧光粉。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子像素涂有红色荧光粉,所述第六子像素涂有绿色荧光粉。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蓝光OLED发光层在远离所述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方向上依次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蓝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镁银合金层。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10纳米,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为60纳米、电子阻挡层的厚度为10纳米、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30纳米、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50纳米、电子注入层的厚度为1纳米、镁银合金层的厚度为7纳米。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蓝光OLED发光层在远离所述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方向上依次包括诱导层、空穴传输层、蓝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镁银合金层。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诱导层的厚度为5纳米、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为30纳米、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30纳米、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40纳米、电子注入层的厚度为1纳米、镁银合金层的厚度为7纳米。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利用蓝光OLED激发红、绿荧光粉,实现全彩显示。使用蓝光OLED发光层,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高精细金属掩模板和结构复杂的白光OLED,同时使用廉价的荧光粉代替价格高昂的量子点,从而实现低成本全彩的OLED透明显示屏。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单元像素和子像素分布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光色转换层单元像素和子像素分布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单元像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3]1‑
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2

蓝光OLED发光层,3

光色转换层;
[0024]11

第一单元像素;
[0025]111

第一子像素,112

第二子像素,113

第三子像素,114

第一透明区域;
[0026]31

第二单元像素;
[0027]311

第四子像素,312

第五子像素,313

第六子像素,314

第二透明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本技术,并不代表本技术构思下的全部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总的技术方案的限定,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偏离本技术的非实质性增加和改动,例如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效果的技术特征简单改换或替换,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
[0029]以下实施例中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蓝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诱导层所用的材料均购买自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代码分别为: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阻挡层EBL,蓝光发光层BE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LiF,诱导层BP1T。
[0030]红色/绿色荧光粉购买自深圳市盟智科技有限公司。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

3所示,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其具体包括:顺次连接的光色转换层3,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蓝光OLED发光层2,光色转换层3;所述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包含多个第一单元像素11,每个所述第一单元像素11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
子像素111,第二子像素112,第三子像素113,第一透明区域114;所述光色转换层3包含多个第二单元像素31,每个所述第二单元像素31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四子像素311,第五子像素312,第六子像素313,第二透明区域314;所述第四子像素311和所述第一子像素111一一对应,所述第五子像素312和所述第二子像素112一一对应,所述第六子像素313和所述第三子像素113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区域114和所述第二透明区域314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子像素311涂有红色荧光粉,第六子像素313涂有绿色荧光粉。其中,带有第一像素单元的11的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采购自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0033]本技术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其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0034]1、在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表面依次真空沉积10纳米空穴注入层,60纳米空穴传输层,10纳米电子阻挡层,30纳米蓝光发光层,50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接的光色转换层(3)、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蓝光OLED发光层(2)、光色转换层(3);所述有源矩阵驱动阵列基板(1)包含多个第一单元像素(11),每个所述第一单元像素(11)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子像素(111),第二子像素(112),第三子像素(113),第一透明区域(114);所述光色转换层(3)包含多个第二单元像素(31),每个所述第二单元像素(31)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四子像素(311),第五子像素(312),第六子像素(313),第二透明区域(314);所述第四子像素(311)和所述第一子像素(111)对应,所述第五子像素(312)和所述第二子像素(112)对应,所述第六子像素(313)和所述第三子像素(113)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区域(114)和所述第二透明区域(314)对应;所述第四子像素(311),第五子像素(312)和第六子像素(313)中有一个子像素涂有红色荧光粉,一个子像素涂有绿色荧光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OLED透明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像素(311)涂有红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富乐玻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