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7273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公开了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陆基圈桶由桶体和配套设施组成,圈桶配套设施包括进排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和自动增氧系统。圈桶桶体的圈桶下部的底部排水口连接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通过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将圈桶桶体内养殖尾水集中排放到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再循环利用或向外排放,由污水管、n型管和虹吸管组成完整的虹吸排污结构,快速的完成自动排污,自动化程度高,节约省了大量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排污彻底,减少养殖鱼类的患病概率。解决了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单一、设备造价高昂、排污不便、无法搬迁、大量占用土地的技术问题。用土地的技术问题。用土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
[0001]技术背领域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
技术背景
[0003]目前,根据养殖水域和设施的不同,国内内陆水产养殖模式可以分为池塘养殖、大水面(湖泊、水库)生态养殖、湖(库)汊养殖、集化(或工厂化、设施)养殖等,集化(或工厂化、设施)养殖又可分为水泥池养殖、塑料桶(缸)养殖、集装箱养殖等。但是,水泥池养殖存在建造成本偏高、自净能力差、水质容易坏、不能随意搬迁、占用大量土地且对土地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维修费用高的问题。集装箱养殖存在投入大、成本高、管理较难、技术要求高、养殖风险大,设备发生故障后损失较大、不易搬迁和拆卸的问题。一般的塑料桶(缸)养殖也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全过程需要人工管理、风险较大、人工费用高的问题。
[0004]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对土地和耕地保护的越来越严格,开挖池塘或建设水泥池等将被严格控制或禁止。集化养殖将是以后水产养殖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集化养殖,必须解决上述集化化设备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专利技术新的集化养殖设备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解决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单一、设备造价高昂、排污不便、无法搬迁、大量占用土地的问题,专利技术了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圈桶上部分呈圆柱体,下部分呈圆锥体;圈桶由镀锌铁皮和帆布制成,配备有进排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自动增氧系统;圈桶自动进排水,自动排污,自动增氧,除增氧外,进排水和排污均不需要电力设备和人工操作。
[0009]1、陆基圈桶的设置地址要求:
[0010]开阔向阳,光照充足,夏秋季晴天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9小时,冬春季晴天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7小时;生态环境好,周围5km内森林绿化率不低于80%;远离飞机场、高铁站、工矿企业以及施工工地等喧闹地区;坡度5
°‑
10
°
的缓坡地段,长方形地形较适宜,水源地高出圈桶设置地块3米以上。
[0011]2、陆基圈桶的设计与制作:
[0012]陆基圈桶由桶体和配套设施组成。
[0013]圈桶桶体由镀锌铁皮和帆布做成,镀锌铁皮呈波纹状,厚度1.0mm

1.2mm,帆布规格为每平方米560g

800g;圈桶的桶体由圈桶上部和圈桶下部组成,圈桶上部为圆柱体,圆柱直径为8m

10m,圆柱高度为1.50m

2.00m,圈桶下部为圆锥体,由四周向底部中间倾斜,坡度为1:6.67

1:4,圆椎体高60cm

100cm;圈桶下部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排污口,圈桶下部位于地面之下,先用机械或人工根据设计好的锥体高度开挖锅底型的锥体部分,锥形底开挖
好后经平整再垫上毛毯,以防砾石或尖锐物品刺破帆布;桶体连接配套设施;圆柱体部分由镀锌铁皮和帆布构成,圆锥体部分利用地面的承载力不需要镀锌铁皮,只用帆布。
[0014]圈桶配套设施包括进排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和自动增氧系统。
[0015]圈桶配套设施的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水系统包括多功能蓄水池、总进水管、进水分管、进水支管;养殖用水从多功能蓄水池进入总进水管,再先后进入进水分管和进水支管;多功能蓄水池为砖砌水泥池,总体积为100m3,多功能蓄水池里面放置有过滤材料,过滤材料为活性炭、火山石、过滤棉等;总进水管为直径200mm的PE管,每个圈桶桶体的进水分管为直径110mm的PVC管,每个圈桶桶体的进水支管为直径75mm的PVC管;进水支管从圈桶桶体的上方采取斜切30
°‑
60
°
夹角的方式入水;每个圈桶桶体设进水支管2

3个;排水系统包括防逃罩;防逃罩安置在圈桶下部的圆锥体部分中间的底部,具有排水和鱼苗防逃双重作用,由直径160mm的PVC管、网目40目的筛绢网以及大小接头组成,在PVC管上下两段分别分三个位置均匀的开设有三个口子,共六个口子,每个口子长18cm

22cm、宽8cm

10cm,然后用40目的筛绢网将整个PVC管包裹并扎紧,PVC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PVC材质的大小接头,大小接头由160mm变小为110mm,小的一端连接圈桶下部的底部排水口;防逃罩的高度视圈桶桶体内水位高度高出20cm;圈桶下部的底部排水口连接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通过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将圈桶桶体内养殖尾水集中排放到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0016]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包括排污水管、n型管、虹吸管、总排水沟、插拔排污管、水位控制管;虹吸管为直径20mm的PVC管,n型管为直径50mm

75mm的PVC管,水位控制管为直径110mm的PVC管;虹吸管的一端放置在圈桶桶体内水位下20cm处,用10目筛绢网包住管道末端,不需固定;虹吸管的另一端与n型管上端连接;n型管向下的2根管中其中一根管的下侧连接一个110mm的三通管,三通管上连接一根插拔排污管,插拔排污管为直径110mm的PVC管,插拔排污管高度与n型管高度一致,以保证圈桶水位正常,插拔排污管可以通过人工插拔排污,在n型管同侧再连接一个110mm的三通管,三通管与圈桶下部的底部排水口之间连接有排污水管,排污水管为110mm的PVC管,排污水管的下端高度低于插拔排污管的下端高度;n型管向下的2根管中另一根管连接收集养殖尾水的总排水沟;n型管高度与圈桶桶体内水位持平,圈桶桶体内水位没过虹吸管的末端;由污水管、n型管和虹吸管组成完整的虹吸排污结构,快速的自动完成圈桶桶体的排污工作。
[0017]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增氧系统包括罗茨鼓风机、供气主管、纳米增氧管、智能测氧仪、智能控制开关;罗茨鼓风机通过供气主管与纳米增氧管连接;纳米增氧管呈圆形布置在圈桶桶体的四周桶壁上,分上下两圈;智能测氧仪安装在圈桶桶体内的水体中,通过导线与智能控制开关连接;罗茨鼓风机的电源开关与智能控制开关连接;当圈桶内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设定的最低数值时,智能控制开关自动开启罗茨鼓风机实现增氧;当圈桶内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设定的最低数值时,智能控制开关自动开启罗茨鼓风机实现增氧。当圈桶内水体中的溶解氧高于设定的最高数值时,智能控制开关自动关闭罗茨鼓风机停止增氧。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1.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圈桶进行水产养殖,可在荒地、荒山或被污染的土地上进行,不需要开挖鱼塘,不占用现有的农田耕地和水域滩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农田等土地资源和滩涂等水域资源,而且充分利用了荒地、荒山以及原来
被污染的土地。
[0020]2.节约省了投资,提高了产量和效益;本专利技术每个圈桶造价4000元,每个圈桶可产鱼2000kg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基水产养殖圈桶,其特征在于,陆基圈桶由桶体(1)和配套设施组成;圈桶的桶体(1)由圈桶上部(11)和圈桶下部(12)组成,圈桶上部(11)为圆柱体,圆柱直径为8m

10m,圆柱高度为1.50m

2.00m,圈桶下部(12)为圆锥体,由四周向底部中间倾斜,坡度为1:6.67

1:4,圆椎体高60cm

100cm;圈桶下部(12)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排污口,圈桶下部(12)位于地面之下;桶体(1)连接配套设施;圈桶配套设施包括进排水系统、自动排污系统和自动增氧系统;圈桶配套设施的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水系统包括多功能蓄水池、总进水管、进水分管、进水支管;养殖用水从多功能蓄水池进入总进水管,再先后进入进水分管和进水支管;多功能蓄水池里面放置有过滤材料;总进水管为直径200mm的PE管,每个圈桶桶体(1)的进水分管为直径110mm的PVC管,每个圈桶桶体(1)的进水支管为直径75mm的PVC管;进水支管从圈桶桶体(1)的上方采取斜切30
°‑
60
°
夹角的方式入水;每个圈桶桶体(1)设进水支管2

3个;排水系统包括防逃罩(13);防逃罩(13)安置在圈桶下部(12)的圆锥体部分中间的底部,具有排水和鱼苗防逃双重作用,由直径160mm的PVC管、网目40目的筛绢网以及大小接头组成,在PVC管上下两段分别分三个位置均匀的开设有三个口子,共六个口子,每个口子长18cm

22cm、宽8cm

10cm,用40目的筛绢网将整个PVC管包裹并扎紧,PVC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PVC材质的大小接头,大小接头由160mm变小为110mm,小的一端连接圈桶下部(12)的底部排水口;防逃罩(13)的高度视圈桶桶体(1)内水位高度高出20cm;圈桶下部(12)的底部排水口连接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圈桶配套设施的自动排污系统包括排污水管(2)、n型管(3)、虹吸管(4)、总排水沟(5)、插拔排污管(6)、水位控制管;虹吸管(4)为直径20mm的PVC管,n型管(3)为直径50mm

75mm的PVC管,水位控制管为直径110mm的PVC管;虹吸管(4)的一端放置在圈桶桶体(1)内水位下20cm处,用10目筛绢网包住管道末端,不需固定;虹吸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庆祥郭婧卢新民李建军李强李平生曾小荣刘德亭邓丽芳罗芳杨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畜牧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