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墙结构、顶管井及顶管井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6825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后背墙结构、顶管井及顶管井施工方法,其中,顶管井包括后背墙结构,后背墙结构包括:钢板,所述钢板设有多块,多块所述钢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叠合,以组成后背墙受力体;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有多组,多组连接组件分别设于后背墙受力体的左侧、右侧和上侧,每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每块钢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后背墙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制作难度低,能够大大缩短顶管井施工的工期,造价低。造价低。造价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背墙结构、顶管井及顶管井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顶管施工
,特别是后背墙结构、顶管井及顶管井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水平和工程建设能力的提高,交通系统优化需求不断增加,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工程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上,管网的建设日益增多,为避让管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顶管施工方法将管道埋深至较深的地下。
[0003]后背墙是顶管施工过程中用于为千斤顶提供支持力的重要结构,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现有工程中的后背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层,制作后背墙时,需要绑扎、支模、浇筑和养护,工序较为繁琐,全部完成后需要较长的制作周期,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后背墙结构、顶管井及顶管井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后背墙结构,包括:
[0007]钢板,所述钢板设有多块,多块所述钢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叠合,以组成后背墙受力体;
[0008]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有多组,多组连接组件分别设于后背墙受力体的左侧、右侧和上侧,每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每块钢板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制作后背墙时,将多块钢板叠合并用连接组件将叠合的钢板连接起来即可,无需进行绑扎、支模、浇筑等工序,后背墙的制作周期较短,大大缩短了顶管施工时长;在进行顶管施工时,将后背墙结构设置在预先开设的基坑中,用于承受顶管反力,由于后背墙结构中采用多块钢板沿前后方向叠合形成后背墙受力体,后背墙结构的强度及刚度均得到大幅提高,能够同时承受坑外水平力的作用和顶管向前顶进的集中荷载作用力,且与顶管接触的钢板受力面平整度好,能将顶管反力以面荷载的形式传递给整个后背墙受力体以及位于后背墙受力体后方的基坑坑壁。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多个锁定件,位于同一组的连接组件中的每个锁定件分别对应一块钢板,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钢板可拆卸地连接。通过锁定件将钢板与连接板连接,让多块钢板锁定形成一个整体,以获得后背墙受力体,连接方便。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定件为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设有螺纹端和操作端,所述操作端设有吊环,所述钢板的侧面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螺栓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的孔壁配合
连接。如此设置,后背墙结构的组装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具有吊环的连接螺栓能够为吊运设备提供吊起后背墙结构的支点,有利于施工。
[0012]一种顶管井,包括钢板桩和如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后背墙结构,所述后背墙结构与所述钢板桩连接。由于顶管井设置有后背墙结构,有利于后续的顶管施工,后背墙结构能够为顶管提供支撑力,顶管反力以面载荷的形式传递给整个后背墙受力体和位于后背墙受力体后侧的钢板桩,而且,钢板桩具有强度高、方便施工、方便拆卸的优点,能够将载荷分散到较大的面积上,避免顶管井沉降,从而保持工程的稳定。
[0013]一种顶管井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设置钢板桩;
[0015]开挖基坑;
[0016]使用素混凝土对所述基坑进行封底;
[0017]组装后背墙结构;
[0018]将组装好的所述后背墙结构安装在所述基坑内并与所述钢板桩固定;
[0019]所述后背墙结构包括钢板和连接组件,所述钢板设有多块,多块所述钢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叠合,以组成后背墙受力体,连接组件设有多组,多组连接组件分别设于后背墙受力体的左侧、右侧和上侧,每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每块钢板连接。
[0020]通过上述步骤形成的顶管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施工方法简单,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不会过度依赖于施工人员的经验,而且,能够解决沉井的问题;形成的顶管井能够为顶管施工提供良好的支撑力,顶管反力以面载荷的形式传递给整个后背墙受力体和位于后背墙受力体后侧的钢板桩,后背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高,能够同时承受坑外水平力的作用和顶管向前顶进的集中载荷作用力。
[00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设置钢板桩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0022]测量定位,确定桩点;
[0023]根据所述桩点开挖导沟;
[0024]采用屏风式施打方式在所述导沟内设置所述钢板桩,以形成桩坑;
[0025]在所述桩坑内设置支撑结构。
[0026]通过屏风式施打方式设置钢板桩,钢板桩在打入导沟的时候不容易发生弯曲、扭转、倾斜等情况,施工精度更高;在钢板桩形成的桩坑内设置支撑结构,则能够提供对桩坑的固定,进一步地提高施工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沉井倾斜等问题。
[002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腰梁和斜撑,所述腰梁和所述斜撑均设有四条,四条所述腰梁分别与所述桩坑的前、后、左、右四个内壁面连接,四条所述腰梁依次首尾相连形成口字形,斜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腰梁连接。腰梁为斜撑的设置提供连接的位置,而且,能够对钢板桩形成的桩坑周壁提供支撑力,斜撑则能够对桩坑的四角处进一步加固,腰梁和斜撑的共同作用,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00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组装后背墙结构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0029]提供所述连接板;
[0030]在所述连接板上开设与所述钢板数量相同的通孔,所述通孔沿前后方向排列;
[0031]在每块所述钢板的上侧、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螺纹孔;
[0032]将开设有所述通孔的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钢板的上侧、左侧和右侧,并使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
[0033]使用连接螺栓将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钢板连接。
[0034]通过连接螺栓将连接板和钢板连接,更方便安装和拆卸,有利于钢板和连接板的重复利用,而且,后背墙结构的组装简单,组装后的后背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
[003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螺栓设有螺纹端和操作端,所述螺纹段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配合,所述操作端设有用于与吊运设备连接的吊环。由于操作端设置有吊环,能够为吊运设备提供吊起后背墙结构的支点,而无需另外安装吊挂部件,更有利于施工,也能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003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将组装好的所述后背墙结构安装在所述基坑内并与所述钢板桩固定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0037]将所述后背墙结构设于所述基坑内,所述后背墙结构的后表面与所述钢板桩具有间隙;
[0038]通过点焊的方式将所述后背墙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与所述钢板桩焊接固定。
[0039]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后背墙结构与钢板桩之间的连接,连接的稳定性高,而且,焊接加工工艺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背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板,所述钢板设有多块,多块所述钢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叠合,以组成后背墙受力体;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有多组,多组连接组件分别设于后背墙受力体的左侧、右侧和上侧,每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每块钢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多个锁定件,位于同一组的连接组件中的每个锁定件分别对应一块钢板,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钢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为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设有螺纹端和操作端,所述操作端设有吊环,所述钢板的侧面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螺栓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的孔壁配合连接。4.一种顶管井,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板桩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背墙结构,所述后背墙结构与所述钢板桩连接。5.一种顶管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设置钢板桩;开挖基坑;使用素混凝土对所述基坑进行封底;组装后背墙结构;将组装好的所述后背墙结构安装在所述基坑内并与所述钢板桩固定;所述后背墙结构包括钢板和连接组件,所述钢板设有多块,多块所述钢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叠合,以组成后背墙受力体,连接组件设有多组,多组连接组件分别设于后背墙受力体的左侧、右侧和上侧,每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每块钢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红福杨先华熊勇郑怀丘肖运栋高亿群马洪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