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6649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5
本申请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该混合器包括壳体、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混合管和导流板,壳体设有空腔,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间隔设置于空腔内,且将空腔分隔形成依次连通的进气腔、混合腔和出气腔。混合管一端连接第一挡板,另一端穿设于第二挡板并连通出气腔,且混合管的外壁和混合腔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环流间隙。导流板一端连接混合管的外壁,另一端朝向混合腔的内壁延伸,以将环流间隙分隔形成混流通道,第一挡板设有连通混流通道起始端的第一连通孔,混合管设有连通混流通道末尾端的第二连通孔。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混合器内尿素与尾气混合不充分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尾气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氮氧化合物的尾气,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0003]为应对愈加严苛的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目前,多采用催化还原技术来减少发动机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催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向混合器内通入尾气和尿素水溶液,并利用尿素在混合器内热解形成的氨气与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反应生成对环境无害的氮气。但现有的混合器中尾气与尿素混合区域较小,混合效果较差,使得氨浓度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氮氧化合物转化效率过低,进而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降低催化剂的耐久性能和整个尾气处理系统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合器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混合器内尿素与尾气混合不充分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合器,该混合器包括壳体、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混合管和导流板,所述壳体设有空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第一挡板(20)、第二挡板(30)、混合管(40)和导流板(50),所述壳体(10)设有空腔(11),所述第一挡板(20)和所述第二挡板(30)间隔设置于所述空腔(11)内,且将所述空腔(11)分隔形成依次连通的进气腔(111)、混合腔(112)和出气腔(113);所述混合管(40)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板(20),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挡板(30)并连通所述出气腔(113),且所述混合管(40)的外壁和所述混合腔(112)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环流间隙(1121);所述导流板(50)一端连接所述混合管(40)的外壁,另一端朝向所述混合腔(112)的内壁延伸,以将所述环流间隙(1121)分隔形成混流通道(1122),所述混流通道(1122)包括起始端(1122a)和末尾端(1122b),所述第一挡板(20)设有连通所述起始端(1122a)的第一连通孔(21),所述混合管(40)设有连通所述末尾端(1122b)的第二连通孔(41);所述壳体(10)的侧壁设有尿素喷射口(81),且所述尿素喷射口(81)连通所述混流通道(1122)的所述起始端(1122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50)一端连接所述混合管(40)的外壁,另一端与所述混合腔(112)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气流间隙(1123),所述气流间隙(1123)连通所述起始端(1122a)和所述末尾端(1122b)。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50)包括主板(51)、第一弧板(52)和第二弧板(53),所述第一弧板(52)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板(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顶峰陈勇沈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