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610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的直流电源供电系统中,有时候会出现供电电压过高的情况,可能会超出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电压的范围,容易导致用电设备损坏。
[0003]为了实现过压保护功能,最常用的传统解决方案是在直流电源输出端连接浪涌抑制电路,但这种方式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抑制高电压,抑制时间为毫秒级,当出现较长时间过压时,浪涌抑制电路容易被烧毁,无法持续对后端用电设备即负载起到保护作用。其它传统解决方案还有过压时断开负载电路的手段,但这种方式不能连续输出正常电压,使用电设备即负载不能连续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在直流电源长时间过压时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

第十二电阻、第一场效应管

第六场效应管和第一电压比较器

第三电压比较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场效应管和所述第六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和直流电源输入端正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一参考电压,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二参考电压,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
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三参考电压,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漏极相互连接并作为直流电源输出端正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直流电源输入端负极相互连接并作为直流电源输出端负极。
[0007]作为优选,为了实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稳压功能,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第三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本技术通过第四电阻、第八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串联形成对直流电源输入端的电压检测电路,通过三个电压比较器分别对不同采样点电压与对应参考电压进行比较,输出信号分别控制六个场效应管的通断,在直流电源输入端电压没有过压时,六个场效应管均导通,第三电阻和第七电阻均不分压,直流电源输出端输出正常工作电压,在直流电源输入端电压过压较小时,第五场效应管和第六场效应管断开,第三电阻和第七电阻并联后串入负载电路实现小电阻分压功能,在直流电源输入端电压过压较大时,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和第六场效应管均断开,第三电阻串入负载电路实现大电阻分压功能,从而实现对负载电路的过压保护功能,且能够根据不同过压大小实现不同分压目的,确保连续输出正常工作电压,使负载能够保持连续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所述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

第十二电阻R12、第一场效应管Q1

第六场效应管Q6和第一电压比较器IC1

第三电压比较器IC3,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三场效应管Q3和第五场效应管Q5为P沟道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Q2、第四场效应管Q4和第六场效应管Q6为N沟道场效应管,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S、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Q5管的源极S和直流电源输入端正极V
i+
相互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相互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与第一电压比较器IC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IC1的反相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相互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IC1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一参考电压V
r1
,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D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相互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
的漏极D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与第二电压比较器IC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IC2的反相输入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相互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IC2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二参考电压V
r2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D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和第五场效应管Q5的栅极G相互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6的栅极G与第三电压比较器IC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三电压比较器IC3的反相输入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和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相互连接,第三电压比较器IC3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三参考电压V...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过压保护及连续常压输出功能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

第十二电阻、第一场效应管

第六场效应管和第一电压比较器

第三电压比较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场效应管和所述第六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和直流电源输入端正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第一参考电压,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良陆怡霖邓思雨杨宏李勇明李应杰李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