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607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楼板、预制剪力墙和阻尼器,预制剪力墙纵横向交叉形成承托预制楼板的竖向支撑框架,横向预制剪力墙设置多道,纵向预制剪力墙仅设置在外墙位置;预制楼板搭设在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牛腿上,并通过预埋锚栓拉结固定;阻尼器间隔布设在预制楼板与下层横向预制剪力墙的拼合部分,通过阻尼器的摩擦消耗地震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房屋横向设置多道预制剪力墙,用于承担竖向荷载、抵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房屋纵向仅设置纵向外墙板,并通过在横向预制剪力墙与预制楼板连接节点处增设阻尼器消耗掉地震能量,既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又可以提供纵向灵活布置大空间。纵向灵活布置大空间。纵向灵活布置大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低多层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可以取代农村老旧黏土砖砌体房屋,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工、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符合节能减排的方针和保护耕地的政策。
[0003]低多层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的关键点在于连接节点的设计,目前常用的连接节点做法,主要有两大类:湿式连接和干式连接。常用的湿式连接形式有套筒灌浆连接、后浇带连接等;常用的干式连接形式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等。
[0004]水平缝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竖缝采用后浇带连接,其特点是套筒灌浆连接强度高,后浇带连接可以使结构等同现浇,但是存在套筒价格贵,灌浆施工难度大,质量难以把控等问题。这种连接形式更适用于高层建筑,适用于具有专业施工队的大型项目,用于低多层建筑显得“大材小用”。
[0005]焊接连接避免了构件装配时混凝土的浇筑,建筑垃圾少,对环境影响小,但也存在焊缝质量难以控制、节点延性差等缺点;螺栓连接是通过在连接部位安装螺栓使预制构件之间相互连接,螺栓连接具有操作简单、适用性强、工期短、工艺简单和质量可控等优点,一般北方地区,墙板200mm厚,加了螺栓连接组件后,该处墙体局部厚度仅为80mm,如果不进行局部加强,有安全隐患;如果进行局部加强,墙体在螺栓连接处有一个较大的“凸起”,给装修带来不便和成本上的增加,采用螺栓连接时,安装精度要求高,对墙体厚度削弱较多,抗震性能差,大震作用下安全储备低。
[0006]因此,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如何进行低多层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搭建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楼板、预制剪力墙和阻尼器,所述预制剪力墙沿纵横向交叉设计形成承托预制楼板的竖向支撑框架,横向预制剪力墙设置多道,纵向预制剪力墙仅设置在外墙位置;所述预制剪力墙底部设置有空腔,空腔外侧的墙壁上开设有灌浆孔和排气孔,且空腔内设置有U型预留环筋,预制剪力墙顶部预留有甩出的有U型预留环筋,横向预制剪力墙顶部设置有牛腿,且牛腿上设置有预埋锚栓;上层的预制剪力墙对应搭设在下层预制剪力墙上,下层预制剪力墙顶端的预留环筋伸入上层预制剪力墙底端空腔内,且上下两层预制剪力墙通过空腔内灌注的混凝土固结
为一体;所述预制楼板搭设在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牛腿上,所述预埋锚栓经预制楼板上开设的穿栓孔贯穿预制楼板,并将预制楼板拉结固定在牛腿上;所述阻尼器间隔布设在预制楼板与下层横向预制剪力墙的拼合部分,通过阻尼器的摩擦消耗地震能力。
[0009]优选的,所述阻尼器包括附着座、阻尼板、摩擦片和转轴,所述附着座贴设并固定在预制楼板或横向预制剪力墙上,所述阻尼板一端通过转轴与其中一块附着座上的耳板铰接相连,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另一块附着座上铰接的阻尼板铰接相连,且铰接相连的两块阻尼板叠合部位固定有摩擦片。
[0010]优选的,所述横向预制剪力墙顶部贯通开设有对拉孔,所述对拉孔内穿设有外套PVC管的对拉锚栓,所述阻尼器靠近预制剪力墙一侧的附着座通过对拉锚栓固定在预制剪力墙上,且阻尼器靠近预制楼板一侧的附着座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预制楼板上。
[0011]优选的,所述预制楼板与预制剪力墙之间留有缝隙,且预制楼板与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缝隙通过柔性防水材料封堵密实。
[0012]优选的,所述穿栓孔的孔径大于预埋锚栓锚杆的直径,且穿栓孔顶部孔口与预埋锚栓之间的缝隙通过柔性防水材料密封。
[0013]优选的,所述预制楼板中部空心腔内填充有轻质保温材料,预制楼板总厚度不小于跨度的1/30且不小于150mm,上、下层翼缘混凝土厚度均不小于50mm,端部为实心结构,且端部实心段长度不小于500mm。
[0014]优选的,在抗震设防烈度

度区,所述阻尼器设置间距不大于1500mm,在抗震设防烈度

度区,所述阻尼器设置间距不大于1200mm,在抗震设防烈度

度区,所述阻尼器设置间距不大于1000mm。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房屋横向设置多道预制剪力墙,用于承担竖向荷载、抵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房屋纵向仅设置纵向外墙板,并通过在横向预制剪力墙与预制楼板连接节点处增设阻尼器消耗掉地震能量,既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又可以提供纵向灵活布置大空间,适用范围更广泛,可以用于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而且,本专利技术墙板连接节点对墙体无削弱,预制楼板板面处的连接螺栓螺母可以被装修面层覆盖,阻尼器和牛腿可以隐藏在吊顶里,不影响使用空间和房屋观感。
附图说明
[0016]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预制楼板与横向预制剪力墙连接节点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阻尼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预制楼板;101、空心腔;102、翼缘;103、轻质保温材料;104、端部;105、穿栓孔;2、预制剪力墙;201、牛腿;202、预埋锚栓;203、空腔;204、预留环筋;205、灌浆孔;206、排气孔;207、对拉孔;3、阻尼器;301、附着座;302、阻尼板;303、摩擦片;304、转轴;
4、对拉锚栓;5、PVC管;6、柔性防水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及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顶”、“底”、“上”、“下”、“内”、“外”、“横”、“纵”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楼板(1)、预制剪力墙(2)和阻尼器(3),所述预制剪力墙(2)沿纵横向交叉设计形成承托预制楼板(1)的竖向支撑框架,横向预制剪力墙(2)设置多道,纵向预制剪力墙(2)仅设置在外墙位置;所述预制剪力墙(2)底部设置有空腔(203),空腔(203)外侧的墙壁上开设有灌浆孔(205)和排气孔(206),且空腔(203)内设置有U型预留环筋(204),预制剪力墙(2)顶部预留有甩出的有U型预留环筋(204),横向预制剪力墙(2)顶部设置有牛腿(201),且牛腿(201)上设置有预埋锚栓(202);上层的预制剪力墙(2)对应搭设在下层预制剪力墙(2)上,下层预制剪力墙(2)顶端的预留环筋(204)伸入上层预制剪力墙(2)底端空腔(203)内,且上下两层预制剪力墙(2)通过空腔(203)内灌注的混凝土固结为一体;所述预制楼板(1)搭设在下层预制剪力墙(2)的牛腿(201)上,所述预埋锚栓(202)经预制楼板(1)上开设的穿栓孔(105)贯穿预制楼板(1),并将预制楼板(1)拉结固定在牛腿(201)上;所述阻尼器(3)间隔布设在预制楼板(1)与下层横向预制剪力墙(2)的拼合部分,通过阻尼器(3)的摩擦消耗地震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低多层减震建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3)包括附着座(301)、阻尼板(302)、摩擦片(303)和转轴(304),所述附着座(301)贴设并固定在预制楼板(1)或横向预制剪力墙(2)上,所述阻尼板(302)一端通过转轴(304)与其中一块附着座(301)上的耳板铰接相连,另一端通过转轴(304)与另一块附着座(301)上铰接的阻尼板(302)铰接相连,且铰接相连的两块阻尼板(302)叠合部位固定有摩擦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于之翠蒋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