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4669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基于同心设置的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利用挡板将外圈水池划分为厌氧区和微氧曝气区,内圈水池内部形成厌氧氨氧化与沉淀区,内圈水池内设置有曝气装置、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三相分离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采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沉淀”方案,无需传统工艺所需的硝化液回流过程,基于优化后的控制参数,利用微氧曝气区发生短程硝化反应迅速消耗溶解氧,避免过高的溶解氧对厌氧氨氧化菌造成抑制,促进两种功能微生物的协调共生,合理控制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保证污泥的有效持留,并在内圈设置三相分离器,以替代传统沉淀池,有效节约设备占地面积。积。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污水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的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流工艺,然而,由于工艺本身以及进水条件的限制,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仍然存在曝气量大、能耗高、碳源投加量大、总氮去除率低等缺点。因此,如何提高污水脱氮效率、降低能耗、减少运行成本成为污水处理厂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0003]厌氧氨氧化反应是指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无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产生氮气和少量硝酸盐的生物反应。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脱氮效率高、所需能耗低等优点,但由于而自然界中的氮元素通常以NH
4+
、NO3‑
及有机氮的形式存在,NO2‑

N仅在部分低氧自然环境中少量存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存在厌氧氨氧化菌的大量富集,因此如何维持低氧环境、保证厌氧氨氧化菌正常繁殖成为污水处理行业运用该工艺的一大挑战。
[0004]如何设计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该
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将短程硝化过程、厌氧氨氧化过程及沉淀过程结合在一个反应器中,该设备有利于提高污水脱氮效率、增强设备抗冲击性能力、减小占地面积以及减少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搭建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其中: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的直径比为1:1.5至1:1.8,在外圈水池内利用挡板将外圈水池划分为厌氧区和微氧曝气区,厌氧区和微氧曝气区的体积比为1:4至1:2;在内圈水池内布置曝气装置、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三相分离器,内圈水池和微氧曝气区的体积比为1:1.5至1:1;步骤2)在20

35℃的环境温度下,向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内输入污水,其中:通过控制外圈进水管和内圈进水管上的阀体,确保外圈水池与内圈水池的进水量之比为1:1.2至1:1.4,确保厌氧区的溶解氧在0.2mg/L以下,通过控制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底部的曝气装置,确保微氧曝气区的溶解氧在1.1

1.5mg/L,内圈水池的溶解氧在0.2

1.0mg/L;步骤3)控制安装在厌氧区内的污泥回流管,将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前端,使生化系统维持一定的污泥浓度,确保污泥回流为50%

100%;步骤4)控制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内部的推流器,推流器一方面推动水流从厌氧区流至微氧曝气区、再流至内圈水池,推流器另一方面使厌氧区内部泥水混合均衡,防止发生
积泥和沉泥;步骤5)控制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MBBR填料可附着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增加生化系统的污泥浓度;步骤6)控制三相分离器,确保出水SS低于10mg/L,从而达到气、水、泥的分离目的,其中:三相分离器的表面负荷为0.60

0.75m3/m2·
h,沉淀时间为2.5

3h。
[0007]优选的,向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和内圈水池内输入的污水满足如下进水指标:COD≤480 mg/L、BOD5≤200 mg/L、SS≤200 mg/L、氨氮≤35 mg/L、TN≤65 mg/L、TP≤5 mg/L、6≤pH≤9;三相分离器的出水满足如下出水指标:COD≤50 mg/L、BOD5≤10mg/L、SS≤10 mg/L、氨氮≤5mg/L、TN≤15 mg/L、TP≤0.5 mg/L、6≤pH≤9。
[0008]优选的,内圈水池的直径范围8

12m,污水在内圈水池的停留时间为10

15h。
[0009]优选的,内圈水池的控制参数为:污泥负荷为0.08

0.09kgBOD5/kgMLSS
·
d;泥龄为15

20天;污泥浓度为2000

4000mg/L,其中:污泥浓度不含填料折算的污泥浓度。
[0010]优选的,外圈水池内安装有两块挡板,其中一个挡板的底部设置有挡板过水洞,挡板过水洞用于连通厌氧区和微氧曝气区,内圈水池的底部设置有内圈过水洞,内圈过水洞用于连通内圈水池和微氧曝气区。
[0011]优选的,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为ABS材质框架结构且包括多个多孔悬浮球,多孔悬浮球内设置有多孔隙率填料,多孔隙率填料主要为大小介于4

7mm的立体空心结构MBBR填料,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间隙为450 mm至550mm,MBBR填料比表面积大于1000m2/m3,MBBR填料的总体积为内圈水池容积的20%

30%。
[0012]优选的,三相分离器为pp材质圆形分离器。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设备通过将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集合在一起,在微氧曝气区发生短程硝化反应迅速消耗溶解氧,避免了过高的溶解氧对厌氧氨氧化菌造成抑制,促进两种功能微生物的协调共生,同时去除污水中的COD。
[0014]2)通过控制厌氧氨氧化区溶解氧范围,可以为生长缓慢的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厌氧氨氧化区装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使得内圈污泥龄相对较长,保证污泥的有效持留。
[0015]3)通过在内圈设置三相分离器,替代传统沉淀池,可以有效节约设备占地面积。
[0016]4)由于厌氧氨氧化反应无需大量碳源,通过缩短或简化反应途径,使得该污水处理设备具有投资低、碳源投加量少、脱氮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势。
[0017]5)该方案通过控制进水比、内外外圈池体积比、内外圈溶解氧控制等多项组合参数,以得到最佳的污水脱氮技术效果。比传统A/O工艺具有更高效的脱氮、无需投加碳源的优势,且具有更好控制溶解氧、厌氧氨氧化菌更易生长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管道布局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圈水池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曝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

外圈水池、101

外圈进水管、102

污泥回流管、2

内圈水池、201

内圈过水洞、202

内圈进水管、3

挡板、301

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搭建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1)和内圈水池(2),其中:外圈水池(1)和内圈水池(2)的直径比为1:1.5至1:1.8,在外圈水池(1)内利用挡板(3)将外圈水池(1)划分为厌氧区(4)和微氧曝气区(5),厌氧区(4)和微氧曝气区(5)的体积比为1:4至1:2;在内圈水池(2)内布置曝气装置(6)、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7)和三相分离器(8),内圈水池(2)和微氧曝气区(5)的体积比为1:1.5至1:1;步骤2)在20

35℃的环境温度下,向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1)和内圈水池(2)内输入污水,其中:通过控制外圈进水管(101)和内圈进水管(202)上的阀体,确保外圈水池(1)与内圈水池(2)的进水量之比为1:1.2至1:1.4,确保厌氧区(4)的溶解氧在0.2mg/L以下,通过控制外圈水池(1)和内圈水池(2)底部的曝气装置(6),确保微氧曝气区(5)的溶解氧在1.1

1.5mg/L,内圈水池(2)的溶解氧在0.2

1.0mg/L;步骤3)控制安装在厌氧区(4)内的污泥回流管(102),将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4)前端,使生化系统维持一定的污泥浓度,确保污泥回流为50%

100%;步骤4)控制外圈水池(1)和内圈水池(2)内部的推流器(9),推流器(9)一方面推动水流从厌氧区(4)流至微氧曝气区(5)、再流至内圈水池(2),推流器(9)另一方面使厌氧区(4)内部泥水混合均衡,防止发生积泥和沉泥;步骤5)控制固定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7),在MBBR填料可附着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增加生化系统的污泥浓度;步骤6)控制三相分离器(8),确保出水SS低于10mg/L,从而达到气、水、泥的分离目的,其中:三相分离器(8)的表面负荷为0.60

0.75m3/m2·
h,沉淀时间为2.5

3h。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污水高效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同心布置的外圈水池(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妍睿李满文岳伟程军于梦飞李欣雅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省水务集团环境技术运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