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449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雨水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该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存蓄回用系统、缓流控制系统、雨水净化系统和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该系统充分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利用,可将降雨期间的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能有效缓解暴雨期间城市内涝压力,同时补偿项目建设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的影响,提高了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利用效率。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雨水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推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越来越高,使得城市硬化等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使得降雨期间地表径流加大,降雨入渗补给量减少;同时地下建筑空间的延展性建设(如地下车库、地铁等),阻断了降雨入渗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也切断了地下水的降水补给来源,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城市化进程中下垫面类型发生巨大变化,也是导致极端暴雨天气下产生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
[0003]目前,在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老城区实行“海绵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雨水集蓄利用。但目前的海绵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措施多注重雨水的收集及二次回用,对雨水收集入渗仅停留在土壤表层入渗,而甚少关注雨水收集对地下水的回灌补给利用,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实现雨水海绵化利用,也造成了地下原有储存空间资源的浪费。此外,现有雨水利用工程措施中,收集系统组合效果有限,无法做到雨水收集的全面化以及收集雨水更科学的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该系统充分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利用,可将降雨期间的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能有效缓解暴雨期间城市内涝压力,同时补偿项目建设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的影响,提高了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包括:
[0007]雨水收集系统,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路面雨水收集设施、屋面雨水收集设施和地下雨水管网收集系统;所述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和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用于促进雨水下渗、增加地层降雨入渗补给;
[0008]雨水存蓄回用系统,所述雨水存蓄回用系统包括雨水弃流装置、地下雨水蓄水池、排泥及抽水泵装置、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用于雨水存储及简易处理回用;
[0009]雨水净化系统,所述雨水净化系统包括硅砂蜂巢净化池、排泥及抽水泵装置,用于雨水水质再净化处理;
[0010]在雨水存蓄回用系统与雨水净化系统之间设置缓流控制系统,用于抽水缓流及控制;
[0011]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所述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包括第一泄压井、流量监测井、渗井、深层及浅层监测井和水位水质监测远传终端,用于净化后雨水直接回灌利用、地下水动
态变化监测。
[0012]进一步地,在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和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中分别设置地埋式集水管和溢流管,所述地埋式集水管、溢流管分别与地下雨水管网相连通;
[0013]所述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包括透水砖路面铺装结构和植草砖路面铺装结构;所述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包括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
[0014]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砖路面铺装结构、植草砖路面铺装结构均包括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或植草砖混合铺装层、细砂找平层、泥石砂浆透水层、碎石垫层和自然素土层,在碎石垫层内设置所述地埋式集水管,在地埋式集水管外侧包设滤水网。
[0015]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花园包括绿地、细砂混合覆盖层、种植层、土工布层、碎石垫层和原土层,在雨水花园的坡面内部设置第一溢流管,第一溢流管在雨水花园坡面内倾斜设置;所述下沉式绿地包括绿地、细砂混合覆盖层、种植层、细砂找平层、卵砾石垫层和原土层,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第二溢流管,第二溢流管沿下沉式绿地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的顶端均设置滤网。
[0016]进一步地,所述缓流控制系统包括第二泄压井和阀门井。
[0017]进一步地,所述地下雨水蓄水池包括蓄水前池和蓄水后池,蓄水前池用于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缓流、沉淀和静置。
[0018]进一步地,在地下雨水蓄水池内设置挡板,挡板将地下雨水蓄水池分为蓄水前池和蓄水后池;在蓄水前池内设置第一排泥泵,第一排泥泵与顶端伸出蓄水池外的第一泵管相连;在蓄水后池内靠近挡板位置设置回用泵,回用泵经第二泵管与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相连;所述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设于蓄水池上方的地面上,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包括水质简易处理装置和回用水管,水质简易处理装置由小型水质处理器和紫外线消毒器组成;由水质简易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废水经废水外排管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在蓄水后池内远离挡板位置设置第一抽水泵,第一抽水泵经第三泵管经缓流控制系统连接雨水净化系统。
[0019]进一步地,所述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经外部配电箱供电。
[0020]进一步地,所述硅砂蜂巢净化池按蜂巢结构搭建组成多个六边形圆柱体蓄水空间,在硅砂蜂巢净化池内按不同路径设置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将各蜂巢蓄水空间连通;在硅砂蜂巢净化池内的前段设置第二排泥泵,在硅砂蜂巢净化池内的后段设置第二抽水泵,第二抽水泵经泵管与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相连。
[0021]进一步地,在硅砂蜂巢净化池上方的地面上设置配电箱。
[0022]进一步地,第二抽水泵抽取净化后的雨水灌至后端渗井内,实现雨水净化处理后直接回灌地下含水层的目的;在第二抽水泵所泵送的净化后水在进入渗井之前,经第一泄压井缓流泄压。
[0023]进一步地,在第二抽水泵上方的硅砂蜂巢净化池顶端设置人工天窗。
[002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包括沿蜂巢净化池两侧的蜂巢蓄水空间设置的两第一进水管和与第一进水管同侧端相连的W型第二进水管,在第二进水管中部设置第三进水管,所述出水通道设于进水通道外侧的蜂巢蓄水空间内;在硅砂蜂巢净化池底部设置活化通气柱。
[0025]进一步地,在硅砂蜂巢净化底端设置透气防渗层。
[0026]进一步地,在渗井顶端设置的井口保护帽上设有透气孔;在流量监测井内的回灌主管道上设置在线监测计量的流量监测计,用于雨水直接回灌量的在线实时计量;所述深层及浅层监测井包括设于渗井附近的深层监测井和浅层监测井,在深层监测井和浅层监测井内均设置水位水质监测远传终端及水位水质监测探头,实时监测当地浅层及深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0027]进一步地,通过水位水质监测远传终端及水位水质监测探头监测当地浅层及深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通过地下水位变幅情况,并结合流量在线监测计量设施计量的雨水直接回灌情况,对地下水直接回灌效果做出评价。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0029]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将降雨期间的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提出一种集“雨水收集

存蓄

处理

回用

净化

入渗

灌抽两用及监测”于一体的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利用,可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同时补偿项目建设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系统,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路面雨水收集设施、屋面雨水收集设施和地下雨水管网收集系统;所述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和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用于促进雨水下渗、增加地层降雨入渗补给;雨水存蓄回用系统,所述雨水存蓄回用系统包括雨水弃流装置、地下雨水蓄水池、排泥及抽水泵装置、水质简易处理及回用装置,用于雨水存储及简易处理回用;雨水净化系统,所述雨水净化系统包括硅砂蜂巢净化池、排泥及抽水泵装置,用于雨水水质再净化处理;在雨水存蓄回用系统与雨水净化系统之间设置缓流控制系统,用于抽水缓流及控制;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所述灌抽两用及监测系统包括第一泄压井、流量监测井、渗井、深层及浅层监测井、水位水质监测远传终端,用于净化后雨水直接回灌利用、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和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中分别设置地埋式集水管和溢流管,所述地埋式集水管、溢流管分别与地下雨水管网相连通;所述路面增渗促渗收集系统包括透水砖路面铺装结构和植草砖路面铺装结构;所述绿地滞水入渗收集系统包括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路面铺装结构、植草砖路面铺装结构均包括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层或植草砖混合铺装层、细砂找平层、泥石砂浆透水层、碎石垫层和自然素土层,在碎石垫层内设置所述地埋式集水管,在地埋式集水管外侧包设滤水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花园包括绿地、细砂混合覆盖层、种植层、土工布层、碎石垫层和原土层,在雨水花园的坡面内部设置第一溢流管,第一溢流管在雨水花园坡面内倾斜设置;所述下沉式绿地包括绿地、细砂混合覆盖层、种植层、细砂找平层、卵砾石垫层和原土层,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第二溢流管,第二溢流管沿下沉式绿地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的顶端均设置滤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入渗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群田婵娟刘海娇管清花刘丹辛光明张雨徐丹丹张欣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