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46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饱和活性炭再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包括如下生产步骤,S1、通过振筛机构去除粉状的饱和活性炭,并将块状的饱和活性炭放入到再生窑内的运输机构中,并逐渐升高温度,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以使饱和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分解完全释放为止。该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通过设置振筛机构,便于将饱和活性炭中的粉状活性炭分离出来,并将收集到的粉状活性炭清理出进料管,从而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饱和活性炭的正常生产,且操作方便。且操作方便。且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饱和活性炭再生
,尤其涉及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活性炭是一种多孔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废气净化处理等领域。活性炭的再生,就是将饱和吸附各种污染物的活性炭经过特殊处理,使活性炭恢复绝大部分吸附能力。主流的活性炭再生方法有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化学药剂再生法、超声波再生法和微波辐射再生法等,加热再生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成熟的一种再生技术。
[0003]但目前对饱和活性炭再生的过程中大多都是直接将收集到的饱和活性炭倒入再生窑内,而这些饱和活性炭中通常会有部分粉状物存在,这类粉状物的饱和活性炭容易吸附在炉壁上,造成再生效率低下,且需要常常清理炉壁,影响正常生产,同时在对炉内的饱和活性炭进行加热的过程中,螺旋式的运输容易导致部位饱和活性炭遗留在炉内,且一般由再生窑的出料口将再生后的活性炭运出使其自然冷却至室温,该方式需要耗费的时间过多,从而容易降低活性炭的再生效率,因此提出了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现有的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包括如下生产步骤,S1、通过振筛机构去除粉状的饱和活性炭,并将块状的饱和活性炭放入到再生窑内的运输机构中,并逐渐升高温度,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以使饱和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分解完全释放为止。
[0006]S2、在加热过程中,通过再生窑底部的管道向其内部注入蒸汽,去除饱和活性炭细孔内的吸附物质。
[0007]S3、通过运输机构由再生窑的出料口直接将再生的活性炭运入冷风干燥箱内,使其快速冷却至室温,以便进一步使用,同时通过密封机构将冷风干燥箱的进料口与再生窑的出料口间进行密封。
[0008]优选地,所述振筛机构包括与所述再生窑固定连通的L型进料管,所述L型进料管的上端固定连通有锥形进料斗,所述L型进料管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上表面呈向下倾斜的固定槽体,所述固定槽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振动筛网。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饱和活性炭通过锥形进料斗倒入L型进料管内,并沿着L型进料管的内壁落到振动筛网上,利用振动电机激振,使饱和活性炭在振动筛网上被抛起,同时向前作直线运动,并配合振动筛网从而对饱和活性炭进行筛分,使得粉状活性炭落入固定槽体内。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槽体的内壁滑动贴合有移动槽体,所述固定槽体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穿孔,所述移动槽体的表面与所述穿孔的内壁滑动卡接,所述移动槽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L型进料管外,且所述挡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握把。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握住握把带动挡板移动,挡板的移动带动移动槽体沿着穿孔
和固定槽体的内壁移动,从而将落入移动槽体内的粉状活性炭清理走。
[0012]优选地,所述运输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再生窑内侧壁上的导轨,两个所述导轨的表面均滑动卡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工字型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承载槽体,所述承载槽体的内壁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装载槽体。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装载槽体用来放置通过进料管进入的饱和活性炭,移动块的移动带动滑块沿着导轨的表面移动,从而带动承载槽体移动。
[0014]优选地,所述装载槽体的内壁通过轴承安装有螺旋杆,所述装载槽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所述螺旋杆的一端固定套接。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旋转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螺旋杆转动,便于对落入装载槽体内的饱和活性炭进行搅拌,使得受热均匀。
[0016]优选地,所述再生窑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分别通过轴承安装有两个螺杆,所述移动块的内壁与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套接,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螺杆一端固定套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表面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通过另一锥齿轮组与另一所述螺杆传动连接。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螺杆转动,该螺杆的转动带动与其螺纹套接的移动块沿着凹槽的内壁移动,同时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通过锥齿轮组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的转动通过另一锥齿轮组带动另一螺杆转动,根据锥齿轮组的分布使得两个螺杆进行同步转动。
[0018]优选地,所述再生窑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一端穿过所述承载槽体并与所述装载槽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活塞杆的伸出带动装载槽体沿着铰接轴表面发生偏转,使得再生的活性炭沿着倾斜的装载槽体滑落。
[0020]优选地,所述冷风干燥箱的内壁设置有收集篮,所述装载槽体的一侧固定连通有出料管。
[00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沿着装载槽体滑落的活性炭通过出料口运出再生窑的出料口并通过冷风干燥箱的进料口进入收集篮内。
[0022]优选地,所述密封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冷风干燥箱和所述再生窑之间的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的内表面开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的内壁均通过轴承安装有双向丝杠,所述U型支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固定套接,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表面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通过另一锥齿轮组与另一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传动连接。
[00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双向丝杠转动,同时伺服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通过锥齿轮组带动连接轴转动,连接轴的转动通过另一锥齿轮组带动另一双向丝杠转动,通过两个锥齿轮组的分布使得两个双向丝杠进行相对转动。
[0024]优选地,两个所述双向丝杠的表面分别螺纹套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表面与所述限位槽的内壁滑动卡接,两个所述连接座之间固定连接有开合门。
[00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双向丝杠的转动带动分别与其连接的连接座沿着限位槽内壁进行相对运动,从而便于带动开合门打开或闭合。
[0026]本专利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
[0027]1、通过设置振筛机构,便于将饱和活性炭中的粉状活性炭分离出来,并将收集到的粉状活性炭清理出进料管,从而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饱和活性炭的正常生产,且操作方便。
[0028]2、通过设置运输机构,便于将再生窑内的活性炭在加热完成后直接运输到冷风干燥箱内,提高冷却效率,同时防止活性炭遗留在再生窑内。
[0029]3、通过设置密封机构,与运输机构相配合,通过开合门使得再生窑与冷风干燥箱连通或闭合,使得两者在工作中不会发生干扰,且便于将活性炭进行快速冷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的移动槽体结构立体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饱和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生产步骤,S1、通过振筛机构去除粉状的饱和活性炭,并将块状的饱和活性炭放入到再生窑(2)内的运输机构中,并逐渐升高温度,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以使饱和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分解完全释放为止;S2、在加热过程中,通过再生窑(2)底部的管道向其内部注入蒸汽,去除饱和活性炭细孔内的吸附物质;S3、通过运输机构由再生窑(2)的出料口直接将再生的活性炭运入冷风干燥箱(4)内,使其快速冷却至室温,以便进一步使用,同时通过密封机构将冷风干燥箱(4)的进料口与再生窑(2)的出料口间进行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筛机构包括与所述再生窑(2)固定连通的L型进料管(1),所述L型进料管(1)的上端固定连通有锥形进料斗(11),所述L型进料管(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上表面呈向下倾斜的固定槽体(12),所述固定槽体(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振动筛网(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体(12)的内壁滑动贴合有移动槽体(14),所述固定槽体(12)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穿孔(15),所述移动槽体(14)的表面与所述穿孔(15)的内壁滑动卡接,所述移动槽体(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6),所述挡板(16)位于所述L型进料管(1)外,且所述挡板(1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握把(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再生窑(2)内侧壁上的导轨(3),两个所述导轨(3)的表面均滑动卡接有滑块(301),所述滑块(3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工字型移动块(302),所述移动块(30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承载槽体(303),所述承载槽体(303)的内壁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装载槽体(3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饱和活性炭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槽体(304)的内壁通过轴承安装有螺旋杆(305),所述装载槽体(30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306),所述旋转电机(3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明亮方长华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万鸿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