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4372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培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包括设置在培育箱内的水稻培育系统,所述水稻培育系统由供水机构、移动种植机构、温控机构、检测机构、密封门和PLC控制器组成,所述密封门铰接安装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PLC控制器设置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供水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所述供水机构由存水箱、水泵、排水管一、排水管二、多个喷头、进水管、光电液位传感器一和光电液位传感器二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避免水分过多而导致水稻出现烂根,同时可以来对培育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致使可以减少变量之间的误差而影响到水稻的培育效果。的误差而影响到水稻的培育效果。的误差而影响到水稻的培育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培育
,尤其涉及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水稻一般栽培于水田,无土栽培的是水上稻,水稻一般没有一米高,两米左右的为新培育的巨型稻。
[0003]经检索,相关技术中,在公告号为CN217958020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水稻种植用秧苗培育箱,包括培育箱、用于对秧苗浇水的喷洒机构和对秧苗方便移植的移植机构,所述移植机构包括多组且底部可抽拉的顶部敞口的育苗框,所述育苗框的内腔可拆卸地设置有网格盘,所述网格盘的外环面固定连接有延伸至育苗框外部的支撑架,所述育苗框的外环面贯穿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该水稻种植用秧苗培育箱,通过设置的网格盘,会将育苗框分割成多个网格,每个间隔内均有培育后的水稻,每个网格可有效防止水稻的根茎交错生长,有效预防了在进行移植时将其根茎挖伤,有效的提高了水稻移植时的存活率,实用性较高,操作较为便捷。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技术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
[0005]1、上述装置在水稻培育时,采用的浇水方式是先浇顶层,然后通过顶层的水一层一层的往下排放进行浇水,但是这种浇水的方式容易导致水稻烂根,因为在浇水时,顶层的水稻最容易吸附水分,但是当顶层的水分正好时,下面几层的水分却不充足,因为需要继续排水,当下面几层的水分充足时,顶层的水稻却因为水分过多而烂根,同时培育箱的温湿度不易控制,各种变量之间误差较大,容易影响对水稻到培育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水稻因为水分过多而烂根和培育箱的温湿度不易控制,各种变量之间误差较大,容易影响对水稻到培育效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
[0007]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包括:
[0008]设置在培育箱内的水稻培育系统,水稻培育系统由供水机构、移动种植机构、温控机构、检测机构、密封门和PLC控制器组成,密封门铰接安装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PLC控制器设置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
[0009]供水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供水机构由存水箱、水泵、排水管一、排水管二、多个喷头、进水管、光电液位传感器一和光电液位传感器二组成,供水机构用于向水稻提供水分和湿度,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
[0010]移动种植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移动种植机构由种植箱、安装块、过滤板、两个凹型块、两个移动限位块、两组弧形弹性卡块和两个移动块组成,移动种植机构用于种植水稻和对种植的水稻进行移动;
[0011]温控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温控机构由加热箱、加热板、多个排气管和植物灯组成,温控机构用于向水稻提供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温度,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
[0012]检测机构设置在密封门上,检测机构由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组成,检测机构用于对水稻生长的环形进行检测,为培育水稻提供便利。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水分过多而出现烂根,同时可以来对培育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致使可以减少变量之间的误差而影响到水稻的培育效果。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存水箱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底部内壁上,水泵固定安装在存水箱内,排水管一固定安装在存水箱的顶部上,排水管一的底端延伸至存水箱内并与水泵连接,排水管一的顶端延伸至培育箱的一侧外,排水管二固定安装在培育箱内,排水管二位于存水箱的上方,排水管二的一端延伸至培育箱的一侧外并与排水管一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喷头均设置在培育箱内,多个喷头均固定安装在排水管二的外壁上,进水管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进水管上设有电磁阀,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存水箱内,光电液位传感器一设置在存水箱的顶部内壁上,光电液位传感器二设置在存水箱的一侧内壁上。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来为水稻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和生长所需要的湿度,致使可以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
[001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种植箱设置在培育箱内,种植箱位于存水箱和喷头之间,安装块固定安装在种植箱内,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槽,过滤板固定安装在种植箱内,过滤板位于安装块的底部下方,两个凹型块分别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两侧外壁上,两个凹型块分别位于种植箱的两侧,凹型块的顶部内壁与底部内壁均开设有多个限位卡槽,两个移动限位块分别固定安装在种植箱的两侧外壁上,移动限位块与凹型块相适配,两组弧形弹性卡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移动限位块的顶部和底部上,每组弧形弹性卡块的数量为两个,弧形弹性卡块与限位卡槽相适配,两个凹型块的一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两个移动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移动限位块上,移动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来对水稻进行种植,同时还可以来对种植的水稻进行移动,致使可以为后期的采样提供便利。
[001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种植箱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流水孔,流水孔内设有岩棉毡,种植槽与流水孔相通。
[001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加热箱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后侧,加热板设置在加热箱内,多个排气管均固定安装在加热箱的顶部上,排气管的一端延伸至培育箱内,植物灯设置在培育箱的顶部内壁上。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供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温度,致使可以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
[002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密封门上设有观察窗,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培育箱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密封门上,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培育箱内,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密封门上。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来对水稻的生长环境进行检测,进而可以方便调节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002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水泵、电磁阀、光电液位传感器一、光电液位传感器二、加热板、植物灯、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均与PLC控制器连接。
[00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自动调节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温度和湿度,进而达到节省劳动力的功效。
[002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6]本技术可以避免水分过多而导致水稻出现烂根,同时可以来对培育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致使可以减少变量之间的误差而影响到水稻的培育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的后视示意图;
[0032]图6为本技术的流程示意图。
[0033]主要符号说明:
[0034]1、培育箱;2、供水机构;20、存水箱;21、水泵;22、排水管一;23、排水管二;24、喷头;25、进水管;26、光电液位传感器一;27、光电液位传感器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种植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培育箱内的水稻培育系统,所述水稻培育系统由供水机构、移动种植机构、温控机构、检测机构、密封门和PLC控制器组成,所述密封门铰接安装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PLC控制器设置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供水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所述供水机构由存水箱、水泵、排水管一、排水管二、多个喷头、进水管、光电液位传感器一和光电液位传感器二组成,所述供水机构用于向水稻提供水分和湿度,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所述移动种植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所述移动种植机构由种植箱、安装块、过滤板、两个凹型块、两个移动限位块、两组弧形弹性卡块和两个移动块组成,所述移动种植机构用于种植水稻和对种植的水稻进行移动;所述温控机构设置在培育箱上,所述温控机构由加热箱、加热板、多个排气管和植物灯组成,所述温控机构用于向水稻提供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温度,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密封门上,所述检测机构由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组成,所述检测机构用于对水稻生长的环形进行检测,为培育水稻提供便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种植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水箱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水泵固定安装在存水箱内,所述排水管一固定安装在存水箱的顶部上,所述排水管一的底端延伸至存水箱内并与水泵连接,所述排水管一的顶端延伸至培育箱的一侧外,所述排水管二固定安装在培育箱内,所述排水管二位于存水箱的上方,所述排水管二的一端延伸至培育箱的一侧外并与排水管一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喷头均设置在培育箱内,多个喷头均固定安装在排水管二的外壁上,所述进水管固定安装在培育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存水箱内,所述光电液位传感器一设置在存水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斌陈家福覃孙骞李巨绘莫小忠潘虹梁军红周鹏程罗广盘覃惠安
申请(专利权)人:来宾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