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342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包括正面基板、背面基板、太阳能电池串以及电流控制元件;正面基板和背面基板间隔分布,太阳能电池串以及电流控制元件均夹设于正面基板与背面基板之间;太阳能电池串包括汇流条,电流控制元件与汇流条电连接。本方案中的电流控制元件和汇流条均位于背面基板于正面基板之间,无需对背面基板进行开孔并使用引出线将电流控制元件与汇流条连接,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过程中,背面基板产生的内应力会分散至四周,避免了背面基板产生的内应力集中在中部通孔而使中部通孔拱起,从而避免了中部通孔拱起并拉动引出线和电池片而导致电池片破裂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发生损坏的几率。损坏的几率。损坏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


[0001]本技术属于光伏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系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光伏组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伏组件中具有多个电池串,当任意一个电池串被灰尘等物质遮挡而无法发电的情况下,该电池串会产生负载。
[0003]目前,为了防止电池串产生负载,往往会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安装接线盒,接线盒中设置有二极管,并对背板进行打孔处理,与汇流条连接的引出线从孔内伸出,与接线盒中的二极管连接。然而,在光伏组件进行高温层压的过程中,背板会产生内应力,大部分内应力集中于背板中部的孔上,并且使该孔向外拱起,从而孔的拱起部分会向外拉动引出线,最终导致引出线会拉动电池片而使电池片发生破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光伏组件层压过程中发生电池片破裂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正面基板、背面基板、太阳能电池串以及电流控制元件;所述正面基板和所述背面基板间隔分布,所述太阳能电池串以及所述电流控制元件均夹设于所述正面基板与所述背面基板之间;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汇流条,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与所述汇流条焊接。
[0008]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两层胶膜,两层所述胶膜均夹设于所述正面基板与所述背面基板之间,且两层所述胶膜间隔分布,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位于两侧所述胶膜之间。
[0009]可选地,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为贴片二极管。
[0010]可选地,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为场效应管。
[0011]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两个外置二极管;在所述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上,两个所述外置二极管分别位于所述电流控制元件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外置二极管均位于所述背面基板远离所述太阳能电池串的一侧;两个所述外置二极管均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背面基板上具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外置二极管的位置对应;所述外置二极管与所述汇流条通过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导线电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汇流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均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两个接线盒和两个外置二极管,所述正极端子以及与所述正极端子位置相对应的所述外置二极管,均位于一个所述接线盒中,所述负极端子以及与所述负极端子位置相对应的所述外置二极管,均位于另一个所述接线盒中。
[001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电站,具体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
[00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太阳能电池串包括汇流条,电流控制元件与汇流条电连接,因此通过电流控制元件来实现对太阳能电池串中电流的控制,具体地,当太阳能电池串中的电流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电流控制元件导通,使得电流可以通过,当太阳能电池串中的电流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电流控制元件不导通,使得电流无法通过电流控制元件。由于正面基板和背面基板间隔分布,太阳能电池串以及电流控制元件均夹设于正面基板与背面基板之间,因此在设置电流控制元件的情况下,电流控制元件可以与太阳能电池串的汇流条直接连接,无需对背面基板进行开孔并使用引出线将电流控制元件与汇流条连接,即,背面基板的中部无需开设通孔,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过程中,背面基板产生的内应力会分散至四周,避免了背面基板产生的内应力集中在中部通孔而使中部通孔拱起,从而避免了中部通孔拱起并拉动引出线和电池片而导致电池片破裂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发生损坏的几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0:太阳能电池串;11:汇流条;20:电流控制元件;30:背面基板;40:外置二极管;50:接线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进行详细地说明。
[0024]如图1至图2所示,该光伏组件包括正面基板、背面基板30、太阳能电池串10以及电流控制元件20;正面基板和背面基板30间隔分布,太阳能电池串10以及电流控制元件20均夹设于正面基板与背面基板30之间;太阳能电池串10包括汇流条11,电流控制元件20与汇流条11电连接。
[00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太阳能电池串10包括汇流条11,电流控制元件20与汇流条11电连接,因此通过电流控制元件20来实现对太阳能电池串10中电流的控制,具体
地,当太阳能电池串10中的电流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电流控制元件20导通,使得电流可以通过,当太阳能电池串10中的电流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电流控制元件20不导通,使得电流无法通过电流控制元件20。由于正面基板和背面基板30间隔分布,太阳能电池串10以及电流控制元件20均夹设于正面基板与背面基板30之间,因此在设置电流控制元件20的情况下,电流控制元件20可以与太阳能电池串10的汇流条11直接连接,无需对背面基板30进行开孔并使用引出线将电流控制元件20与汇流条11连接,即,背面基板30的中部无需开设通孔,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过程中,背面基板30产生的内应力会分散至四周,避免了背面基板30产生的内应力集中在中部通孔而使中部通孔拱起,从而避免了中部通孔拱起并拉动引出线和电池片而导致电池片破裂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发生损坏的几率。
[0026]需要说明的是,背面基板30可以为玻璃板,当然,背面基板30也可以为其他不透光的材质,例如:背面基板30为PET板。对于背面基板30的材质,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0027]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太阳能电池串10需要接收光线,且光线需要穿过正面基板到达太阳能电池串10的表面,因此正面基板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包括正面基板、背面基板、太阳能电池串以及电流控制元件;所述正面基板和所述背面基板间隔分布,所述太阳能电池串以及所述电流控制元件均夹设于所述正面基板与所述背面基板之间;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汇流条,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与所述汇流条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两层胶膜,两层所述胶膜均夹设于所述正面基板与所述背面基板之间,且两层所述胶膜间隔分布,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位于两侧所述胶膜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为贴片二极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为场效应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两个外置二极管;在所述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上,两个所述外置二极管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锋高芙蓉田晓青郭大任
申请(专利权)人: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