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3741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芯模组,包括电芯、散热管及两个散热板;电芯的中部沿第一方向贯设有散热通道;两个散热板位于散热通道的两侧,且分别与电芯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热传递接触,各散热板设有容腔及导流口,导流口连通对应的容腔,两个导流口中的一个为输入口、另一个为输出口,输入口用以输入冷却介质;散热管穿设于散热通道、并与散热通道的内壁面热传递接触,且其两端分别连通两个容腔,用以将自输入口输入的冷却介质输送至与输出口相连通的容腔内。本方案能够同时对电芯的中部及端面散热,避免电芯中部过热,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芯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节省成本。节省成本。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芯
,尤其涉及一种电芯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强调更长的续航里程、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动力性能及性价比,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动力电池系统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更好的循环寿命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时动力电池系统必须采用冷却系统冷却电芯来保证电芯在长时间大功率放电后温度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0003]例如,专利CN 217641532 U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圆柱形电芯、及圆柱形电芯模组,其将折线形的冷却板和具有壳体平面结构的圆柱形电芯组装成电池模组后,提高模组的空间使用率,且增加冷却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然而,该专利中的冷却板仅接触电芯的侧面,也即采用电池侧壁散热,导致电芯中心的热量不易散去,长期运行易导致电芯循环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模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电池侧壁散热,导致电芯中心的热量不易散去,长期运行易导致电芯循环寿命下降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芯模组,该电芯模组包括:
[0006]电芯,其中部沿第一方向贯设有散热通道;
[0007]两个散热板,位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热传递接触,各所述散热板设有容腔及导流口,所述导流口连通对应的所述容腔,两个所述导流口中的一个为输入口、另一个为输出口,所述输入口用以输入冷却介质;以及,
[0008]散热管,穿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并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面热传递接触,且其两端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容腔,用以将自所述输入口输入的冷却介质输送至与所述输出口相连通的所述容腔内。
[0009]可选地,所述电芯呈圆柱体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电芯的高度方向。
[0011]可选地,所述电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芯均布设于两个所述散热板之间,且各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散热板热传递接触;
[0012]所述散热管对应设有多个,各所述散热管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内,且两端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容腔。
[0013]可选地,所述散热管包括连接管及免热熔接头,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一所述散热板、并连通对应的所述容腔,所述免热熔接头一端连接于另一所述散热板、并连通对应的所述容腔,所述连接管远离对应的所述散热板的一端能够插接于所述免热熔接头内。
[0014]可选地,所述散热管还包括防漏套管,所述防漏套管套设于所述连接管及所述免热熔接头外,并位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0015]可选地,所述防漏套管的内壁贴合于所述连接管及所述免热熔接头的外壁,且所述防漏套管的外壁贴合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
[0016]可选地,所述防漏套管为铜质防漏套管,且其表面涂覆有导热绝缘层。
[0017]可选地,所述连接管插设于所述免热熔接头内时,能够使得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贴合于对应的所述散热板。
[0018]可选地,所述散热板为铜质散热板,且其表面涂覆有导热绝缘层。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模组中,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贯设于电芯的中部,而散热管穿设于散热通道中,并与散热通道的内壁热传递接触,也即与电芯的中部热传递接触,从而散热管中的冷却介质在流动时,能够快速带走电芯中部的热量;同时,电芯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还分别与两个散热板热传递接触,以借助两个散热板对电芯于第一方向上的两个端面进行散热。如此,能够在及时散去电芯中部热量,避免电芯中部过热的同时,还能够对电芯端面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芯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电芯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3中电芯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5为图1中电芯模组的爆炸图;
[0027]图6为图5中散热板的爆炸图;
[0028]图7为图5中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00、电芯模组;1、电芯;1a、散热通道;2、散热板;2a、容腔;2b、导流口;2c、输入口;2d、输出口;21、底板;22、盖板;3、散热管;31、连接管;32、免热熔接头;33、防漏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2]请参见图1至图7,本电芯模组100包括电芯1、散热管3及两个散热板2;电芯1的中部沿第一方向贯设有散热通道1a;两个散热板2位于散热通道1a的两侧,且分别与电芯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热传递接触,各散热板2设有容腔2a及导流口2b,导流口2b连通对应的容腔2a,两个导流口2b中的一个为输入口2c、另一个为输出口2d,输入口2c用以输入冷却介质;散热管3穿设于散热通道1a、并与散热通道1a的内壁面热传递接触,且其两端分别连通两个容腔2a,用以将自输入口2c输入的冷却介质输送至与输出口2d相连通的容腔2a内。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模组100中,散热通道1a沿第一方向贯设于电芯1的中部,而散热管3穿设于散热通道1a中,并与散热通道1a的内壁热传递接触,也即与电芯1的中部热传递接触,从而散热管3中的冷却介质在流动时,能够快速带走电芯1中部的热量;同时,电芯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还分别与两个散热板2热传递接触,以借助两个散热板2对电芯1于第一方向上的两个端面进行散热。如此,能够在及时散去电芯1中部热量,避免电芯1中部过热的同时,还能够对电芯1端面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芯1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003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不做限制,可以是电芯1的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宽度方向或其他方向,只要能够保证散热通道1a贯设于电芯1的中部即可。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散热通道1a贯设于电芯1的中部,也即电芯1对应散热通道1a的两端形成有开口。
[003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芯1呈圆柱体设置,且第一方向为电芯1的高度方向。如此,使得电芯1周侧各处到散热管3的距离相等,以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使得电芯1各处能够均匀散热,进而延长电芯1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示例中,第一方向以F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芯,其中部沿第一方向贯设有散热通道;两个散热板,位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热传递接触,各所述散热板设有容腔及导流口,所述导流口连通对应的所述容腔,两个所述导流口中的一个为输入口、另一个为输出口,所述输入口用以输入冷却介质;以及,散热管,穿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并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面热传递接触,且其两端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容腔,用以将自所述输入口输入的冷却介质输送至与所述输出口相连通的所述容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呈圆柱体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电芯的高度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芯均布设于两个所述散热板之间,且各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散热板热传递接触;所述散热管对应设有多个,各所述散热管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内,且两端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容腔。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胜刘长来夏诗忠杨诗军程威
申请(专利权)人:骆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