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363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基底层、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任一表面上的粘结层、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另一表面上的微结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微结构层表面的反射层,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反射层表面的UV光转换层。通过在反射层的表面形成UV光转换层,这样能够使得反射光中的UV波段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可见光,进而提高整个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反光复合膜,具体是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伏组件(即光伏电池),是由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超白玻璃、EVA、透明背板以及边框组成,具有使用寿命长、机械抗压外力强等特点。在使用时,单片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低,且易受环境的影响导致电极容易脱落,因此需要将若干单片电池采用串、并联的方式密封成太阳电池组件。出于安全考虑,光伏组件在电池片与电池片之间、电池串与电池串之间会留一定的间隙(定义为片间距或串间距)。以72P常规双玻组件为例,片间距为1.8mm、串间距1.9mm,片/串间隙区域占整个组件面积约为2.8%;因此,照射到组件的片间距或串间距上的光基本上未被利用。
[0003]目前,已有专利公开了间隙用反光贴膜,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粘结层、基材层、棱镜层和反射层;该间隙用反光贴膜为长条状,可根据电池片的间距作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透过上述片间距或串间距的光利用率。然而,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吸收可见光,无法对UV紫外光进行有效利用。申请号为202210463340.2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UV光转换封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专利技术的UV光转换封装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基体材料100份、UV光转换剂0.005

1份、光稳定剂0.1

1份、抗氧剂0.1

1份,所述UV光转换剂为有机荧光颜料、稀土有机配合物、稀土无机化合物、CdSe量子点或钙钛矿量子点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该UV光转换封装材料,可以将380nm以下的光转换成380nm以上的可见光穿过,提高了电池片组件的功率,并且具有长期耐候性。该UV光转换封装材料尽管具有良好的UV光转换效率,但是其对金属的粘结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在片/串间隙区域反射层上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在保证光转换效率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金属粘结性和绝缘性。
[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它包括基底层、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任一表面上的粘结层、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另一表面上的微结构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微结构层表面的反射层,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反射层表面的UV光转换层。
[0006]优化地,所述基底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二醇酯、聚醚砜、聚氨脂、聚碳酸酯、聚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或环烯烃共聚物,所述粘结层为乙烯

醋酸乙烯酯聚合物、丙烯酸或丙烯酸酯,所述微结构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所述反射层的材质为铝。
[0007]优化地,所述UV光转换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0008][0009]其中,所述基体聚合物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与硅烷接枝乙烯聚合物的混合物,所述基体聚合物中所述聚乙烯醇缩丁醛的质量含量为10~40%,所述硅烷接枝乙烯聚合物的质量含量为60~90%。
[0010]进一步地,所述端基乙烯基硅氧烷的粘度为100

200mpa.s。
[0011]进一步地,所述UV光转换剂的化学通式为Eu2A
x
B4‑
x
C,式中,A为2

噻吩甲酰三氟丙酮,B为吡啶

2,6

二甲酸,C为4,4
’‑
(丁烷

1,4

二(氧)基)双(吡啶

2,6

二甲酸),式中x的取值范围为0.5~2。
[0012]进一步地,所述光稳定剂为选自双(1

辛氧基

2,2,6,6

四甲基
‑4‑
哌啶基)癸二酯、双(2,2,6,6

四甲基
‑4‑
哌啶基)癸二酸酯和聚丁二酸(4羟基

2,2,6,6

四甲基
‑1‑
哌啶乙醇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或为选自光稳定剂UV

531、光稳定剂UV

P、光稳定剂770和光稳定剂944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0013]进一步地,所述抗氧剂为选自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和抗氧剂B215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0014]进一步地,所述硅烷偶联剂为选自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

(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

甲氧乙氧基)硅烷、γ

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3

脲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0015]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UV光转换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配方量的基体聚合物、端基乙烯基硅氧烷、UV光转换剂、光稳定剂、抗氧剂和硅烷偶联剂进行混合得混合物,随后将所述混合物加入挤出机,经熔融塑化、挤出以定型成膜即可。
[0016]本专利技术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通过在反射层的表面形成UV光转换层,这样能够使得反射光中的UV波段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可见光,进而提高整个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此外通过采用特定的基体聚合物与端基乙烯基硅氧烷等进行配合,能够在保证各组分混合均匀的情况下,使得聚合物能够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同时使聚合物进一步交联,在提高对金属的粘结性能的同时,提高UV光转换层的强度和绝缘性能,并有利于降低光稳定剂的用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专利技术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它包括基底层20、形成在基底层20任一表面上的粘结层10、形成在所述基底层20另一表面上的微结构层30以及形成在微结构层30表面的反射层40,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反射层40表面的UV光转换层50。基底层20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二醇酯、聚醚砜、聚氨脂、聚碳酸酯、聚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或环烯烃共聚物,其厚度为50~200μm;具体优选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粘结层10形成在基底层20的任一表面上,其形成方式采用现有常规的即可(如涂覆或丝网印刷等);其材质为乙烯

醋酸乙烯酯聚合物、丙烯酸或丙烯酸酯(优选为乙烯

醋酸乙烯酯聚合物),其厚度为50~100μm。微结构层30则形成在基底层20的另一表面上,使得微结构层30和粘结层10分别位于基底层20的两个表面上(其材质通常为聚(甲基)丙烯酸酯、厚度为20~50μm);该微结构层30由相互平行且连续设置的多道三棱柱结构组成,每道三棱柱结构与基底层20的长边(基底层20为薄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它包括基底层(20)、形成在所述基底层(20)任一表面上的粘结层(10)、形成在所述基底层(20)另一表面上的微结构层(30)以及形成在所述微结构层(30)表面的反射层(4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反射层(40)表面的UV光转换层(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20)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二醇酯、聚醚砜、聚氨脂、聚碳酸酯、聚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或环烯烃共聚物,所述粘结层为乙烯

醋酸乙烯酯聚合物、丙烯酸或丙烯酸酯,所述微结构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所述反射层的材质为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UV光转换层(50)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基体聚合物
ꢀꢀꢀꢀꢀꢀꢀꢀꢀ
100份;端基乙烯基硅氧烷
ꢀꢀꢀ
5~10份;UV光转换剂
ꢀꢀꢀꢀꢀꢀꢀ
0.01~0.5份;光稳定剂
ꢀꢀꢀꢀꢀꢀꢀꢀꢀꢀꢀ
0.01~0.05份;抗氧剂
ꢀꢀꢀꢀꢀꢀꢀꢀꢀꢀꢀꢀꢀ
0.05~0.5份;硅烷偶联剂
ꢀꢀꢀꢀꢀꢀꢀꢀꢀ
0.05~0.2份;其中,所述基体聚合物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与硅烷接枝乙烯聚合物的混合物,所述基体聚合物中所述聚乙烯醇缩丁醛的质量含量为10~40%,所述硅烷接枝乙烯聚合物的质量含量为60~9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基乙烯基硅氧烷的粘度为100

200mpa.s。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电池间隙反光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UV光转换剂的化学通式为Eu2A
x
B4‑
x
C,式中,A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芬强陆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