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07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9
一种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包括电涡流阻尼结构和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结构,所述电涡流阻尼结构包括U型永磁体和导体,U型永磁体和导体均为环形,所述U型永磁体的底部安装在底板上,导体顶部与顶板连接、底部安装在U型永磁体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底板和顶板分别安装在振源与被隔振结构上,所述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结构的一端设置在U型永磁体的环形内圈内且与底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导体的环形内圈内且与顶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减少隔振系统通过共振区时的振幅,提高相对的隔振效果,以防止隔振系统结构因共振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防止隔振系统结构因共振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防止隔振系统结构因共振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控制
,特别是指一种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

技术介绍

[0002]振动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工程应用中,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土木工程领域,振动能够导致房屋坍塌、桥梁断裂;在机械加工领域,振动的出现会造成精密加工仪器的磨损,导致加工精度降低;在仪器仪表领域,振动会导致仪器仪表结构的错位,造成测量精度的下降。
[0003]目前,常用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传统的被动控制技术,其结构设计参数固定,仅能对固定幅值及频率的外界激励有效,缺乏自适应。与被动控制技术相比,主动控制技术可实时跟踪外载荷特性及结构自身振动特性,输出最优控制力,抑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需要大量的外加能源提供所需控制力,在极端情况下抑振效果不佳。半主动控制集合了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优点,仅需要较小的能量便能够实现振动系统的参数控制技术,达到有效减振的目的。
[0004]磁流变弹性体(MRE)是磁流变材料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由高分子聚合物(如橡胶等)和铁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涡流阻尼结构和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结构,所述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结构包括磁流变弹性体(6)、板式永磁体(5)、下支撑(4)、上支撑(3)和电磁装置;所述下支撑(4)与上支撑(3)位置相对对应,所述上支撑(3)固定在顶板(1)上,所述上支撑(3)固定在底板(2)上,底板(2)和顶板(1)分别安装在振源与被隔振结构上,所述上支撑(3)和下支撑(4)相对面上均固定有板式永磁体(5);两块板式永磁体(5)之间安装有磁流变弹性体(6),且磁流变弹性体(6)被两块板式永磁体(5)产生的第一磁场穿过,所述底板(2)上、磁流变弹性体(6)外还套装有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通电时产生的第二磁场也穿过磁流变弹性体(6),且第一磁场与第二磁场的磁感线平行;所述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结构外套装有电涡流阻尼结构,所述电涡流阻尼结构的一端固定在顶板(1),另一端固定在底板(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涡流阻尼结构包括U型永磁体(10)和导体(11),U型永磁体(10)和导体(11)均为环形,所述U型永磁体(10)的底部安装在底板(2)上,导体(11)顶部与顶板(1)连接、底部安装在U型永磁体(10)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述上支撑(3)设置在导体(11)的环形内圈内,并且导体(11)与上支撑(3)之间设有间隙;下支撑(4)设置在U型永磁体(10)的环形内圈内,所述U型永磁体(10)与下支撑(4)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磁装置安装在U型永磁体(10)与上、下支撑之间的间隙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涡流负刚度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装置包括固定在U型永磁体(10)与下支撑(4)之间的线圈支撑(8),所述线圈为环形,所述线圈支撑(8)的高度覆盖磁流变弹性体(6)以及两块板式永磁体(5);所述线圈支撑(8)内腔内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支撑(8)与U型永磁体(10)之间还套装有隔磁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东卿信强孙柏华王文祥陈镜丞付宏渊韩艳李水生何昌杰周帅李凯庞霞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