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134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属于水稻栽培技术领域,这种水稻栽培方法通过采用所述水稻直播机,包括机体和转动部件,机体设有圆筒形外筒,转动部件包括圆筒形的内筒,内筒套接在外筒内侧。内筒外侧表面设有多个稻种孔,稻种孔按照行距和穴距进行排列,稻种孔体积大小根据每穴稻种粒数进行设定。外筒上部开设有槽口,槽口上设有料斗。内筒轴线位置设有与内筒固定连接的转轴,外筒与转轴上的可转动连接部件相连接;外筒径向底部开设有与稻种孔位置相对应的下料孔,下料孔下侧连接有犁体;转轴外端固定连接有滚轮,外筒固定连接有拉杆。解决了面积较小或处于坡地区域的稻田,不便于使用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水稻栽培的生产效率。培的生产效率。培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栽培
,具体为一种水稻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直播栽培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直接将稻种播入大田的一种水稻生产方式。具体又可分为条播、穴播和撒播以及旱直播和水直播等直播生产方式。其中水直播是在田间土壤浅水或湿润状态下播种的一种水稻直播生产方式。播种方式:条播采用稻麦播种机播种,撒播采用撒播器械或人工,将种子均匀撒播到田里,穴播采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播种。现有技术中的小型稻麦播种机通常由拖拉机等动力机械进行牵引。但是对于面积较小或处于坡地区域的稻田,不便于使用拖拉机等动力机械。
[0003]CN 103947496 A专利技术名称 一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摘要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整地、种子处理、播种和田地管理, 通过各个阶段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在播种时直接在田地中撒播,整个栽培技术过程通过优选精良适合的品种,合理科学的农田管理方案,可以直接实现水稻直播技术,而且在产量、除草、除虫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这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水稻移栽需消耗大量人力的问题。
[0004]CN 104885834 B专利技术名称 一种水稻栽培方法 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不同种子的种植要求,在遇水膨化复合肥料层2上按一定的间距压出容纳种子的凹痕;2)在遇水膨化复合肥料层2所设的凹痕中喷上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3;3)种子4经消毒并进行过发芽预处理,在压出的凹痕中放入水稻种子并由胶水粘牢在凹痕中;4)覆盖上覆盖膜5,然后压合成薄纸状,即为制作的种子膜;5)在耕耘好的土地上铺上种子膜。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机械化解决传统水稻栽培中的育秧、插秧、薅田、除草、施肥等繁重的室外劳动强度问题,减少人工操作,减少生产环节,并能减少水肥流失,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且改良土壤。该方法对设备稍加改良也可以适用于小麦、高粱、及豆类等种子为颗粒状作物的栽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困难,提供解决水稻直播栽培中,对于面积较小或处于坡地区域的稻田不便于使用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牵引水稻直播机,一种水稻栽培方法。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晒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1d~2d;步骤二、浸种,浸种时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75g加10%吡虫啉12.5g对水7.5kg,浸泡种子5kg,萌动至露白即可播种;步骤三、整地、施基肥,在播种前一周灌水泡田,充分耙匀耥平,播种前开好横沟、竖沟和围沟,合理安排畦面宽度;步骤四、播种,采用水稻直播机播种,行距20cm~25cm,穴距10cm~18cm,每穴3~6
粒种子;所述水稻直播机包括机体和转动部件,所述机体设有圆筒形外筒,所述转动部件包括圆筒形的内筒,所述内筒套接在所述外筒内侧;所述内筒外侧表面设有多个稻种孔,所述稻种孔按照所述行距和穴距进行排列,所述稻种孔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稻种孔体积大小根据每穴稻种粒数进行设定;所述外筒上部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宽度与所述稻种孔排列外端宽度相同,所述槽口上设有料斗;所述内筒轴线位置设有与所述内筒固定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可转动连接部件,所述外筒与所述可转动连接部件相连接;所述外筒径向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稻种孔位置相对应的下料孔,所述下料孔下侧连接有犁体;所述转轴外端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外筒固定连接有拉杆;步骤五、杂草防除,采用芽前土壤封闭和苗期茎叶处理的除草方式;追肥,苗肥,稻苗3叶期,结合灌水,每667m2撒施尿素8kg~10kg,分蘖肥,苗肥追施后15 d左右,稻苗6叶期前,每667m2施尿素10kg~15kg;水分管理,3叶期灌水,田间保持1cm~2cm浅水层,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田间保持2cm~3cm水层;病虫害防治,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在蛾始盛期每667m2每次释放3万~4万头,每隔7d释放1次,连续放蜂3次。或用性诱剂诱杀,每667 m2设置5个诱捕器,诱杀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步骤六、收获,粳稻籽粒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籼稻籽粒黄化完熟率达85%以上时及时收获。
[000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内筒通过多根内筒支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可转动连接部件为轴承,所述外筒通过多根外筒支杆与所述轴承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下料孔下侧固定连接有设有外螺纹的下料管接头,所述下料管接头螺纹连接有设有内螺纹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下端套接有下料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犁体设有套管,所述套管下侧固定连接有犁片,所述犁片设有左右两片,呈前端闭合,后端开口的弧线形状,所述套管套接在所述下料管外侧,所述套管上设有锁紧螺栓。
[00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拉杆与所述外筒轴向外侧两端相连接,所述外筒在所述拉杆与所述外筒的连接端的内侧开设有条形槽口,所述条形槽口宽度大于所述稻种孔的穴距排列间距,长度等于所述稻种孔行距排列两侧外端之间的宽度,所述条形槽口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外筒弧度相同的透明弧形板。
[00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一侧所述拉杆上连接有可以观察到所述条形槽口的后视镜。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的所述下料孔在所述内筒转动前进方向前端一侧设有盲孔座,所述盲孔座上设有向上开口的盲孔,所述盲孔内底部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上部设有柱体,所述柱体上端设有弧面体。
[0014]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这种水稻栽培方法通过采用所述水稻直播机,包括机体和转动部件,所述机体设有圆筒形外筒,所述转动部件包括圆筒形的内筒,所述内筒套接在所述外筒内侧。所述内筒外侧表面设有多个稻种孔,所述稻种孔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稻种孔按照所述行距和穴距进行排列,所述稻种孔体积大小根据每穴稻种粒数进行设定。所述外筒上部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宽度与所述稻种孔排列外端宽度相同,所述槽口上设有料斗。所述内筒轴线位置设有与所述内筒固定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可转动连接部件,所述外筒与所述可转动连接部件相连接;所述外筒径向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稻种孔位置相对应的下料孔,所述下料孔下侧连接有犁体;所述转轴外端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外筒固定连接有拉杆。
[0015]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小型稻麦播种机通常由拖拉机等动力机械进行牵引,但是对于面积较小或处于坡地区域的稻田,不便于使用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技术问题。使得对于面积较小或处于坡地区域的稻田也可采用水稻直播栽培方式进行水稻栽培,从而省去了水稻栽培过程中育秧和移栽环节,直接将稻种播入稻田中。可以根据栽培要求的行距和穴距将种子均匀撒播到田里,解决了现有技术水稻移栽需消耗大量人力的问题,提高了水稻栽培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稻栽培方法的水稻直播机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晒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1d~2d;步骤二、浸种,浸种时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75g加10%吡虫啉12.5g对水7.5kg,浸泡种子5kg,萌动至露白即可播种;步骤三、整地、施基肥,在播种前一周灌水泡田,充分耙匀耥平,播种前开好横沟、竖沟和围沟,合理安排畦面宽度;步骤四、播种,采用水稻直播机播种,行距20cm~25cm,穴距10cm~18cm,每穴3~6粒种子;步骤五、杂草防除,采用芽前土壤封闭和苗期茎叶处理的除草方式;追肥,苗肥,稻苗3叶期,结合灌水,每667m2撒施尿素8kg~10kg,分蘖肥,苗肥追施后15 d左右,稻苗6叶期前,每667m2施尿素10kg~15kg;水分管理,3叶期灌水,田间保持1cm~2cm浅水层,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田间保持2cm~3cm水层;病虫害防治,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在蛾始盛期每667m2每次释放3万~4万头,每隔7d释放1次,连续放蜂3次;或用性诱剂诱杀,每667 m2设置5个诱捕器,诱杀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步骤六、收获,粳稻籽粒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籼稻籽粒黄化完熟率达85%以上时及时收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四水稻直播机包括机体(1)和转动部件(2),所述机体(1)设有圆筒形外筒(101),所述转动部件(2)包括圆筒形的内筒(201),所述内筒(201)套接在所述外筒(101)内侧;所述内筒(201)外侧表面设有多个稻种孔(2011),所述稻种孔(2011)按照所述行距和穴距进行排列,所述稻种孔(2011)体积大小根据每穴稻种粒数进行设定,所述稻种孔(2011)的边缘呈弧形;所述外筒(101)上部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宽度与所述稻种孔(2011)排列外端宽度相同,所述槽口上设有料斗(103);所述内筒(201)轴线位置设有与所述内筒(201)固定连接的转轴(203),所述转轴(203)上设有可转动连接部件,所述外筒(101)与所述可转动连接部件相连接;所述外筒(101)径向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稻种孔(2011)位置相对应的下料孔(1013),所述下料孔(1013)下侧连接有犁体(104);所述转轴(203)外端固定连接有滚轮(202),所述外筒(101)固定连接有拉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学海孙俊丽任廷渝杨立来吴健强
申请(专利权)人:湄潭县坝区优质稻技术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