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92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第一反渗透膜片、第二反渗透膜片和第三反渗透膜片,第一反渗透膜片与第二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一纯水流道,第二反渗透膜片与第三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二纯水流道,第一反渗透膜片与第三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三纯水流道,第三纯水流道同时位于第一纯水流道和第二纯水流道的下游,第三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与第二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之和。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膜片的水通量,从而有效减小由于浓差极化现象而导致膜元件杂质堆积而致使膜元件寿命缩短的现象,提高膜元件的过滤效果,延长其使用寿命。其使用寿命。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净水器
,具体涉及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膜元件是由进水隔网、反渗透膜片、纯水导流布卷绕在中心管上密封连接而成。原水从反渗透膜元件的端面一侧进入,其中,一部分原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透过膜片的膜面将原水中的无机离子、细菌、病毒、有机物及胶体等杂质去除,以获得高质量的纯水。
[0003]反渗透膜元件在制水过程中,原水沿着进水隔网布满膜面,在压力作用下透过膜片生成纯水,沿着纯水导流布汇集到中心管,再经由中心管一端或两端流出;而未能透过膜片的浓水,继续沿着进水隔网从膜元件的另一端面流出。
[0004]反渗透膜元件的核心性能指标之一是使用寿命。传统的反渗透膜元件存在水通量低、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0005]影响反渗透膜元件寿命的主要原因为膜元件运行过程中发生浓差极化现象,具体为:反渗透膜元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3种运动,其一是原水在压力驱动下透过反渗透膜从原水流向低浓度的纯水侧;其二是溶质(颗粒物等杂质)被原水裹带向膜面流动,再被反渗透膜截留;其三是被截留的溶质在反渗透膜表面处的浓度逐渐高于溶质在原水溶液主体中的浓度,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溶质(杂质)由膜面向原水扩散运动。当溶质向膜面流动(其二)的速度与浓度梯度使溶质向原水本体溶液扩散(其三)的速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相应于浓度差的边界层,成为浓差极化边界层。
[0006]浓差极化会给水净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如下方面的危害:
[0007]1)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度时,会使膜表面形成沉积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运行压力;
[0008]2)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流道,造成系统运行恶化。
[0009]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反渗透膜元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由于浓差极化现象而导致膜元件寿命缩短等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10]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反渗透膜元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由于浓差极化现象而导致膜元件寿命缩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器。
[00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其包括:
[0012]中心管、第一反渗透膜片、第二反渗透膜片和第三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和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依次叠置为一体,并卷制到所述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一纯水流道,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二纯水流道,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之间形成第三纯水流道,所述第三纯水流道同时位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和所述第二纯水
流道的下游,以使得所述第一纯水流道流至所述第三纯水流道中的水,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中流至所述第三纯水流道中的水进行混合,且所述第三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之和。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4]所述第三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所述第三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6]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和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各自分别对折,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两个相对的面为正面,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一原水流道,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二原水流道,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三原水流道,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的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纯水流道。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8]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0]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2]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第三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中心管贴合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三折边与所述第一折边相对,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第一折边不相对,且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第一折边之间间隔预设距离L,即所述第二折边以所述第一折边朝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开口端移动预设距离L而设置。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4]所述第一纯水流道、所述第二纯水流道和所述第三纯水流道形成一个纯水单元,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包括N个纯水单元,其中N≥1,且相邻两个纯水单元之间共用一个反渗透膜片和共用该反渗透膜片的原水流道。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6]包括第一段滤芯和第二段滤芯,所述第一段滤芯包括一个所述中心管、一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一个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和一个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二段滤芯也包括一个所述中心管、一个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一个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和一个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且所述第一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与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段滤芯的原水流道的下游,以使得所述第一段滤芯的
原水流道中的水能流至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中;并且在所述第一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与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之间设置有段间湍流发生器,以能使得所述第一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中的水流经所述段间湍流发生器时产生湍流,进而流至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原水流道中。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8]所述第一段滤芯的中心管为第一段滤芯中心管,所述第二段滤芯的中心管为第二段滤芯中心管,所述第一段滤芯的反渗透膜片为第一段滤芯卷膜,所述第二段滤芯的反渗透膜片为第二段滤芯卷膜;
[0029]所述段间湍流发生器包括双向转接件和双向支撑件,所述双向转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一段滤芯中心管与所述第二段滤芯中心管之间,以对所述第一段滤芯中心管与所述第二段滤芯中心管连接;所述双向支撑件卡设在所述第一段滤芯卷膜与所述第二段滤芯卷膜的外周,以将所述第一段滤芯卷膜与所述第二段滤芯卷膜连接,使得沿轴向所述第一段滤芯卷膜与所述第二段滤芯卷膜之间形成间隔空间。
[00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31]所述双向转接件包括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100)、第一反渗透膜片(1)、第二反渗透膜片(2)和第三反渗透膜片(3),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和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依次叠置为一体,并卷制到所述中心管(100)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之间形成第一纯水流道(10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之间形成第二纯水流道(102),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之间形成第三纯水流道(103),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同时位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和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的下游,以使得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流至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中的水,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中流至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中的水进行混合,且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的流通截面积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的流通截面积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的流通截面积,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的流通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和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各自分别对折,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的两个相对的面为正面,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一原水流道(201),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的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的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二原水流道(202),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的两个相对的正面之间形成第三原水流道(203),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的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的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的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相对的背面、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的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相对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对折后沿着其原水流动方向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对折形成第一折边(1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2)对折形成第二折边(21),所述第三反渗透膜片(3)对折形成第三折边(31),所述第一折边(11)与所述中心管(100)贴合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三折边(31)与所述第一折边(11)相对,所述第二折边(21)与所述第一折边(11)不相对,且所述第二折边(21)与所述第一折边(11)之间间隔预设距离L,即所述第二折边(21)以所述第一折边(11)朝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1)的开口端移动
预设距离L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纯水流道(101)、所述第二纯水流道(102)和所述第三纯水流道(103)形成一个纯水单元,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包括N个纯水单元,其中N≥1,且相邻两个纯水单元之间共用一个反渗透膜片和共用该反渗透膜片的原水流道。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郑志楠马小飞耿瑞雪陆宇铖施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