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0833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一交易电量;基于电力现货交易规则确定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和第二交易电量;根据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一交易电量、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二交易电量和送受端电能量源荷匹配路径,确定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确定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和因向电力用户供电而产生的上网电量;根据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电源排放因子和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总碳排放量;根据总碳排放量和上网电量,计算电力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低碳电力
,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实务中,对于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最常用的是排放因子估算法,即用购入使用电量乘以电网排放因子得出对应的碳排放量。因此,电网供电排放因子作为连接电力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重要参数,其使用是否合理、取值是否恰当,极大程度影响着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质量,对于能否精准评估各地区、各企业、各项目的碳排放量(或碳减排量),以及能否制定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0003]根据使用场景和管控目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的排放因子为电网年平均排放因子。该因子主要有三种: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省级电网排放因子。第二类是计算温室气体减排量,采用的排放因子为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0004]现有的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均采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计算模型,数据来源通常为当年的《中国电力年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更新不及时。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实务中,电网供电排放因子主要采用国家发布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目前仍沿用若干年前国家公布的数据,相对滞后,且更新周期长,不利于动态反映我国电力系统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客观评估我国碳减排成效及科学推进碳减排工作。二是时空分辨率体现不够。电网供电排放因子通常以年为发布周期,计算时长一年内只有一个指标值,取值相对固定,且仅能体现省级及以上的电碳耦合情况。三是清洁电力绿色环境价值尚未体现。电网供电排放因子将电力相关碳排放平摊至全部电量,无法区分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的绿色电力产品的绿色环境价值,无法带动全社会消纳绿电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0005]因此,需要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确定用电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8]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一交易电量;
[0009]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二送受端匹配关
系和对应的第二交易电量;
[0010]根据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一交易电量、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二交易电量和送受端电能量源荷匹配路径,确定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
[0011]确定每个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和因向电力用户供电而产生的上网电量;
[0012]根据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电源排放因子和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总碳排放量;
[0013]根据所述总碳排放量和上网电量,计算电力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
[0014]优选地,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15]对于任一发电机组,根据该发电机组供电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对应的供电量的比值确定该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
[0016]根据电力用户的交易电量与对应的网损电量的和确定所述上网电量。
[0017]优选地,其中所述根据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电源排放因子和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总碳排放量,包括:
[0018]Em
i
=∑
M
Em
m,i
+∑
N
Em
n,i

[0019]Em
m,i
=∫∫EF
un,m
f
i
(p,t)dpdt,
[0020][0021]其中,Em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导致的总碳排放量;m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厂网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发电机组;M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厂网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发电机组总数;n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网间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区域电网;N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网间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区域电网总数;Em
m,i
和Em
n,i
分别为第m个发电机组和第n个区域电网向电力用户i供电产生的碳排放总量;EF
un,m
和EF
grid,n
分别为第m个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和第n个区域电网的电网平均排放因子;f
n
(p,t)和f
j
(p,t)分别为第m个机组、第n个区域电网向电力用户i供电的上网电量功率曲线函数;p表示有功功率;t表示时间。
[0022]优选地,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总碳排放量和上网电量,计算电力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包括:
[0023][0024]其中,EF
i
为电力用户i的供电排放因子;Em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导致的总碳排放量;E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产生的上网电量。
[0025]优选地,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6]根据非市场化电量和必开机组电量进行基态潮流断面的计算,确定电网的基态开机方式、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和基态母线负荷有功功率。
[0027]优选地,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8]当电网功率不平衡时,利用如下方式调减出力,直至基态电力平衡,包括:
[0029]当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大于基态负荷有功功率时,按照电力市场规则规定的优先顺序,依照从低到高的原则减少基态发电有功功率;
[0030]当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小于基态负荷有功功率时,按电力市场规则和调度规则规定的优先顺序,依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增加基态发电有功功率。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0032]第一匹配关系和交易电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一交易电量;
[0033]第二匹配关系和交易电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二交易电量;
[0034]用电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一交易电量、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二交易电量和送受端电能量源荷匹配路径,确定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
[0035]数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和因向电力用户供电而产生的上网电量;
[0036]总碳排放量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一交易电量;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二交易电量;根据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一交易电量、第二送受端匹配关系、第二交易电量和送受端电能量源荷匹配路径,确定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确定每个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和因向电力用户供电而产生的上网电量;根据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电源排放因子和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总碳排放量;根据所述总碳排放量和上网电量,计算电力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于任一发电机组,根据该发电机组供电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对应的供电量的比值确定该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根据电力用户的交易电量与对应的网损电量的和确定所述上网电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受端电力用户对应的不同用电来源的用电量、电源排放因子和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总碳排放量,包括:Em
i
=∑
M
Em
m,i
+∑
N
Em
n,i
,Em
m,i
=∫∫EF
un,m
f
i
(p,t)dpdt,其中,Em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导致的总碳排放量;m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厂网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发电机组;M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厂网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发电机组总数;n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网间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区域电网;N表示向电力用户i以网间交易方式跨区跨省净送入电量的区域电网总数;Em
m,i
和Em
n,i
分别为第m个发电机组和第n个电网向电力用户i供电产生的碳排放总量;EF
un,m
和EF
grid,n
分别为第m个发电机组的电源排放因子和第n个区域电网的电网平均排放因子;f
n
(p,t)和f
j
(p,t)分别为第m个机组、第n个区域电网向电力用户i供电的上网电量功率曲线函数;p表示有功功率;t表示时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总碳排放量和上网电量,计算电力用户的供电排放因子,包括:其中,EF
i
为电力用户i的供电排放因子;Em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导致的总碳排放量;E
i
为因向电力用户i供电产生的上网电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非市场化功率和必开机组功率进行基态潮流断面的计算,确定电网的基态开机方式、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和基态母线负荷有功功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电网功率不平衡时,利用如下方式调减出力,直至基态电力平衡,包括:当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大于基态负荷有功功率时,按照电力市场规则规定的优先顺序,依照从低到高的原则减少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当基态发电有功功率小于基态负荷有功功率时,按电力市场规则和调度规则规定的优先顺序,依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增加基态发电有功功率。7.一种基于电能量交易流的用户级供电排放因子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匹配关系和交易电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确定电力用户的第一送受端匹配关系和对应的第一交易电量;第二匹配关系和交易电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电力用户所在区域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刘超唐新忠迟永宁易俊朱毅李钰苗博陈文静马娜姚国风邢颖赵大明赵钊李淑珍于万水刘蕊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