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061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外壳,充电桩外壳的下表面对称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充电桩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丝杆的下方连接有螺纹管,螺纹管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管,两个导向管的上方均连接有导向杆,充电桩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充电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驱动马达,能够带动丝杆进行旋转,使得螺纹管能够推动固定板进行竖直运动,固定板的下表面和地面接触,从而对充电桩外壳进行限位,避免万向轮发生意外移动的情况。避免万向轮发生意外移动的情况。避免万向轮发生意外移动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
,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合充电桩使用。
[0003]如公开号为CN214450396U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装置,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装置,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站进行临时充电时由于其充电桩均不能移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安装有充电桩本体,且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枪,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安装有操作箱,所述操作箱的内部安装有双轴电机,且所述双轴电机的底部设置有伸缩杆,所述双轴电机的顶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底部设置有折叠凳,所述操作箱的内部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操作箱的一侧安装有插座,且所述插座与蓄电池呈电性连接。它可以通过滑轮对充电桩本体进行移动,本装置实用性强。
[0004]综合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充电装置在使用时,不方便进行移动,导致一些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需要调整车身的位置,增加充电难度,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外壳,所述充电桩外壳的下表面对称安装有四个万向轮,所述充电桩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下方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管,两个所述导向管的上方均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充电桩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充电枪。
[0008]优选的,所述驱动马达与分隔板之间为螺栓连接,且丝杆与驱动马达之间构成旋转结构,并且螺纹管与丝杆之间为螺纹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板通过导向管和导向杆与充电桩外壳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导向杆与分隔板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充电桩外壳还设有:
[0011]防护板,其设置在所述充电桩外壳的上表面,所述防护板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网板,所述充电桩外壳
的两端均安装有防水壳。
[0012]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与充电桩外壳之间相互连通,且散热风扇与进气管之间为螺钉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防水壳还设有:
[0014]防护网,其设置在所述防水壳的内壁,所述防护网的一侧设置有排气孔。
[0015]优选的,所述防护网与防水壳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排气孔的深度等于充电桩外壳的厚度。
[0016]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本申请的上述的技术方案,必然可以解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7]同时,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驱动马达,能够带动丝杆进行旋转,使得螺纹管能够推动固定板进行竖直运动,固定板的下表面和地面接触,从而对充电桩外壳进行限位,避免万向轮发生意外移动的情况;通过设置的导向管和导向杆,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固定板运动时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稳定性;
[0019]本技术通过充电桩外壳内设置的进气管,使得散热风扇能够将外部的空气抽入,从而对充电桩外壳内部的零件进行散热,且设置的过滤网板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避免外部的杂质进入至充电桩外壳内;通过充电桩外壳上设置的排气孔,使得充电桩外壳内携带热量的空气排出至外部,设置的防水壳,能够起到防水的作用,且设置的防护网可避免蚊虫进入至充电桩外壳内部,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充电桩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进气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充电桩外壳;2、万向轮;3、分隔板;4、驱动马达;5、丝杆;6、螺纹管;7、固定板;8、导向管;9、导向杆;10、充电枪;11、防护板;12、进气管;13、散热风扇;14、过滤网板;15、防水壳;16、排气孔;17、防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实施案例一
[0027]如附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外壳1,充电桩外壳1的下表面对称安装有四个万向轮2,充电桩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3,分隔板3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4,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5,丝杆5的下方连接有螺纹管6,螺纹管6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管8,两个导向管8的上方均连接有导向杆9,充电桩外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充电枪
10,通过充电桩外壳1上设置的万向轮2,能够方便的对充电桩外壳1进行移动,方便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方便使用。
[0028]实施例二
[0029]下面结合具体的工作方式对实施例一中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介绍,详见下文描述:
[003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驱动马达4与分隔板3之间为螺栓连接,且丝杆5与驱动马达4之间构成旋转结构,并且螺纹管6与丝杆5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的驱动马达4,能够带动丝杆5进行旋转,使得螺纹管6能够推动固定板7进行竖直运动,固定板7的下表面和地面接触,从而对充电桩外壳1进行限位,避免万向轮2发生意外移动的情况;固定板7通过导向管8和导向杆9与充电桩外壳1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导向杆9与分隔板3之间为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导向管8和导向杆9,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固定板7运动时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稳定性。
[0031]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防护板11,其设置在充电桩外壳1的上表面,防护板11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12,进气管12与充电桩外壳1之间相互连通,进气管12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风扇13,散热风扇13与进气管12之间为螺钉连接,散热风扇13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网板14,通过充电桩外壳1内设置的进气管12,使得散热风扇13能够将外部的空气抽入,从而对充电桩外壳1内部的零件进行散热,且设置的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外壳(1),所述充电桩外壳(1)的下表面对称安装有四个万向轮(2),所述充电桩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3),所述分隔板(3)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4),所述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5),所述丝杆(5)的下方连接有螺纹管(6),所述螺纹管(6)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管(8),两个所述导向管(8)的上方均连接有导向杆(9),所述充电桩外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充电枪(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马达(4)与分隔板(3)之间为螺栓连接,且丝杆(5)与驱动马达(4)之间构成旋转结构,并且螺纹管(6)与丝杆(5)之间为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通过导向管(8)和导向杆(9)与充电桩外壳(1)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导向杆(9)与分隔板(3)之间为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赫
申请(专利权)人:辰淞大连低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