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9747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综合智慧能源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其中包括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所述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壳体、变电站、储能站以及数据中心站;所述变电站、储能站以及数据中心站均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内壁,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百叶扇;所述壳体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电机、转轴以及扇叶;所述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扇叶与转轴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扇叶位于百叶扇的内侧,所述壳体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滤网,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滤网的内侧,该装置解决了当前无法针对多主体不同维度经济与技术需求,研究多站融合中多能互补的运营模式的问题。营模式的问题。营模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综合智慧能源站的
,具体涉及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需求,本项目主要开展多站融合的多能互补拓扑结构和运营模式,直流网络拓扑结构、冷热电循环技术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等方面研究:根据多站融合的供电/供热/供冷的特点,提出能量循环梯次利用优化设计方案,以及能源综合服务站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提高多站融合的综合能源优化设计水平;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变电站的有限土地资源,开展变电站对外的新型业务模式研究,提高变电站的“一站多能”的水平,为公司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撑公司的“三型两网”建设。
[0003]本项目开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变电站的有限土地资源,开展变电站对外的新型业务模式研究,提高变电站的“一站多能”的水平,为公司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撑公司的“三型两网”建设;根据能源综合服务站的供电/供热/供冷的特点,提出能量循环梯次利用优化设计方案,以及能源综合服务站功能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提高能源综合服务站的综合能源优化设计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所述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壳体、变电站、储能站以及数据中心站;
[0006]所述变电站、储能站以及数据中心站均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内壁,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百叶扇;
[0007]所述壳体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散热机构。
[0008]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电机、转轴以及扇叶;
[0009]所述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扇叶与转轴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扇叶位于百叶扇的内侧。
[0010]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壳体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滤网,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滤网的内侧,所述转轴与滤网轴承连接。
[0011]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壳体的后侧轴连接有柜门,所述柜门的后侧固定有把手。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针对综合智慧能源站的研究为:
[0013](1)分析多站融合的供能需求,研究多站融合的多能互补拓扑结构和运营模式调
研变电站内部储能、变电站、数据中心、充电桩关键供能需求;研究多站融合中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多能互补方式与供能结构;针对多主体不同维度经济与技术需求,研究多站融合中多能互补的运营模式;
[0014](2)基于直流供电方式的能源综合服务站网架结构研究,研究数据中心、变电站、储能电站等电气特性以及直流供电方式;基于典型直流供电网络,研究综合能源服务站内直流供电方案以及关键电力电子装置;研究适用于综合服务站的直流供电协调运行控制方法;
[0015](3)基于冷热电循环设计的多站融合能效评估与优化技术研究,研究适用于多站融合场景下的一体化供冷供热方式;研究基于冷热电循环方式下的多站融合的能效评估和评价方式;在所提能效评估方式下研究多站融合下的供能优化方法;
[0016](4)多站融合中适用于多场景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研究多站融合中的功能模块的分类与组合方式;考虑不同场景下的,研究多站合一的模块的融合与复用;研究多站融合设计效率提升与优化技术。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内部平面示意图;
[0020]图中:1、变电站;2、储能站;3、数据中心站;4、壳体;5、百叶扇;6、电机;7、转轴;8、扇叶;9、滤网;10、柜门;1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壳体4、变电站1、储能站2以及数据中心站3;
[0023]变电站1、储能站2以及数据中心站3均固定安装于壳体4的内壁,壳体4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百叶扇5;
[0024]壳体4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散热机构;
[0025]散热机构包括电机6、转轴7以及扇叶8;
[0026]转轴7与电机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扇叶8与转轴7的外端固定连接,扇叶8位于百叶扇5的内侧;
[0027]壳体4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滤网9,电机6固定安装于滤网9的内侧,转轴7与滤网9轴承连接;
[0028]壳体4的后侧轴连接有柜门10,柜门10的后侧固定有把手11;
[0029]变电站1、储能站2以及数据中心站3运行过程中产生热量,这时需要对其进行散热,电机6运行,带动转轴7转动,转轴7带动扇叶8转动,扇叶8转动后使得壳体4内部的高温气体通过滤网9以及百叶扇5排放出去,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有效保护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避免内部电路过热损坏,同时通过滤网9和百叶扇5可以对灰尘进行双重隔绝,防止灰尘进入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内部影响电路;
[0030]通过柜门10和把手11,在需要对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内部维护保养时,只需拉动把手11,打开柜门10,从而便于维护和保养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提高效率;
[0031]针对能源综合服务站系统集成优化设计
,国内外已开展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但整体水平还处于理论研究与试点尝试阶段,相关技术还有待突破;本项目研究主要涉及研究多站融合的多能互补拓扑结构和运营模式、直流供电网架结构、冷热电循环设计技术和多站融合模块化设计技术;
[0032]多站融合拓扑结构和运营模式规划处于前期理论研究阶段;但是,目前多站融合拓扑结构和运营模式还主要以多站变电站多种元素集中聚集,针对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站有机融合的技术经济性等研究尚不深入;
[0033]直流供电网架结构尚无定论,需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变电站内部构建直流供电网络,发挥直流供电最大的优势;
[0034]变电站中的冷热电循环设计研究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燃气发电领域冷热电三联供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多站合一元素众多,内部拓扑结构尚不明确、关键设备发展尚未成熟等原因,考虑储能电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包括壳体(4)、变电站(1)、储能站(2)以及数据中心站(3);所述变电站(1)、储能站(2)以及数据中心站(3)均固定安装于壳体(4)的内壁,所述壳体(4)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百叶扇(5);所述壳体(4)的内壁左右均固定有散热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站融合理念的综合智慧能源站集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电机(6)、转轴(7)以及扇叶(8);所述转轴(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杨仲超蒋宇宁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常供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