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9341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漏,其包括地漏本体、地漏盖、集污件和按压弹跳组件;地漏本体设有下水通道;地漏盖盖设于地漏本体并用于将水引入下水通道,其上设有过孔;集污件由地漏本体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并设有连通下水通道的第一过滤孔;集污件位于地漏盖的下方,并被配置为适于通过过孔从地漏本体中取出;按压弹跳组件设有固定部和按压部;固定部与集污件固接;按压部被配置为在受到外力按压并释放时相对固定部停靠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于第一位置,按压部遮蔽过孔;于第二位置,按压部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过孔,以便于取出集污件。该地漏能够收集杂物,且方便取出杂物。且方便取出杂物。且方便取出杂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


[0001]本技术涉及清洁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漏。

技术介绍

[0002]地漏是连接下水通道和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部分地漏的地漏盖直接盖设在地漏本体上,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跑位,失去过滤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的地漏会在地漏盖和地漏本体之间增加设置集污件,用来收集污垢并且具有过滤的作用。
[0003]上述方案虽然解决了地漏盖跑位无法过滤的问题。但是,每次需要清洗集污件时都需要先取下地漏盖,才能将集污件取出。地漏在使用的过程中,头发等杂物避免不了会缠绕在地漏盖上,当需要将集污件取出来清洗时,拿取不方便,且不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收集杂物,且方便取出杂物的地漏。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方案一:一种地漏,其包括地漏本体、地漏盖、集污件和按压弹跳组件;地漏本体设有下水通道;地漏盖盖设于所述地漏本体并用于将水引入所述下水通道,其上设有过孔;集污件由所述地漏本体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并设有连通所述下水通道的第一过滤孔;所述集污件位于所述地漏盖的下方,并被配置为适于通过所述过孔从所述地漏本体中取出;按压弹跳组件,其设有固定部和按压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集污件固接;所述按压部被配置为在受到外力按压并释放时相对所述固定部停靠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按压部遮蔽所述过孔;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按压部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所述过孔,以便于取出所述集污件。
>[0007]方案二:基于方案一,所述按压部包括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和盖体;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被配置为在受外力按压并释放时相对所述固定部停靠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所述盖体与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固接,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遮蔽所述过孔,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所述过孔。
[0008]方案三:基于方案二,所述盖体包括第一本体和与所述第一本体上端连接的遮盖部;所述第一本体套设并固接于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径小于所述遮盖部的外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遮盖部遮蔽所述过孔;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遮盖部伸出所述过孔且与所述地漏盖间存在拿取空间。
[0009]方案四:基于方案一,还包括导流件;所述集污件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地漏盖的容置腔,所述第一过滤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所述导流件由所述地漏本体支撑,并位于所述地漏盖下方;所述导流件上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为从上至下渐缩的锥面,且将进入所述下水通道的水流引导至所述容置腔;所述导向面的顶端与所述地漏盖之间形成预设高度,以允许从所述地漏盖引入所述下水通道的水流,在所述导向面上方形成涡流。
[0010]方案五:基于方案四,所述导向面上还设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设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开口朝向所述地漏盖,并贯穿所述导向面的外周缘和内周缘;所述导向槽从外至内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延伸。
[0011]方案六:基于方案五,所述导向面位于相邻两所述导向槽之间的区域上还设有若干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二过滤孔连通所述下水通道。
[0012]方案七:基于方案六,所述第二过滤孔沿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各所述第二过滤孔沿周向间隔布设。
[0013]方案八:基于方案四,所述导流件的中部设有通孔和环绕所述通孔设置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朝向所述地漏盖,所述集污件坐落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由所述导流件支撑。
[0014]方案九:基于方案一,所述地漏盖的侧壁与所述地漏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下水间隔,且所述地漏盖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下水间隔和所述下水通道的过水口;按压部停靠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过孔还适于将水引入所述下水通道。
[0015]方案十:基于方案一,还包括地漏芯;所述地漏芯包括地漏芯本体和密封件;所述地漏芯本体由所述地漏本体支撑,并设于所述集污件下方;所述地漏芯本体上设有与所述下水通道连通的排水道;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地漏芯本体底端的铰接,并设于分别位于铰接轴两侧的配重块和封板;所述封板用于封堵所述排水道底端的开口。
[0016]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水由地漏盖引入下水通道后,流至地漏盖下方的集污件上,由集污件上的第一过滤孔过滤后排走。头发等杂物则留在集污件上。按压弹跳组件的固定部与集污件固接,当需要取出杂物时按压按压部,使得按压部停靠于第二位置,用手抓住按压部将按压弹跳组件和集污件一并取出,倒掉集污件内的杂物,清洁更加方便。清洁完毕后,将按压弹跳组件和集污件安装回去,再次按压按压部即可使得按压部将过孔遮蔽。本方案的地漏,按压部用来遮蔽过孔,其上未设置孔结构,头发等杂物不会缠绕在按压部上。通过简单的按压动作使得按压部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过孔,可以很方便取出集污件;并且头发等杂物聚集在集污件中,手不会碰到,更加卫生。
[0018]2、按压部通过设置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实现切换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盖体固接于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用于在第一位置时遮蔽过孔,结构简单易操作。
[0019]3、盖体的第一本体的外径小于遮盖部,使得遮盖部沿径向凸出于第一本体,方便拿取。并且,在第二位置时,遮盖部与地漏盖之间存在拿取空间,方便手伸入,抓取遮盖部。
[0020]4、受地转偏转力的影响,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统一收到向右的地转偏转力,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则统一受到向左的地转偏转力,对于从外周朝向一中心孔向下排水的情况,只要排水高度和水流流速足够,就会形成涡流。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涡流现象,南半球形成的则是顺时针的涡流现象。由于导向面的顶端与地漏盖之间形成预设的高度,当水由地漏盖引入下水通道时,在导向面上方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涡流。通过导向面的引导,涡流进入集污件的容置腔内,毛发等杂物则受涡流的影响形成一团不会与集污槽发生缠绕,水流从第一过滤孔过滤后排出。取出集污槽清洗时,只需要将毛发等杂物倒掉即可。由于地漏在下水时,成团的毛发等杂物随水流上浮或下沉,不会影响第一过滤孔正常通水。
[0021]5、在导向面上设置导向槽,且导向槽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延伸,用于确保水流能够形成稳定的涡流。在实际使用时,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根据地理位置在北半球或南半球进行选择,使得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涡流的旋转方向匹配。
[0022]6、导向面位于相邻两导向槽之间的区域上还设置若干第二过滤孔用于下水,增加地漏的排水速度,实现快速排水。
[0023]7、第二过滤孔沿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延伸,过水面积较大,排水速度更快;且其延伸方向与涡流方向匹配,减小进入第二过滤孔的阻力,进一步提高排水速度。
[0024]8、导流件的中部设有通孔和第一台阶面,集污件坐落在第一台阶面上由导流件支撑,使得集污件位于导流件的中部,便于实现通过导向面引导水流进入集污件的容置槽。
[0025]9、地漏盖的侧壁与地漏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下水间隔,且地漏盖的侧壁上设有连通下水间隔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本体(1),其设有下水通道(11);地漏盖(2),其盖设于所述地漏本体(1)并用于将水引入所述下水通道(11),其上设有过孔(22);集污件(3),其由所述地漏本体(1)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并设有连通所述下水通道(11)的第一过滤孔(311);所述集污件(3)位于所述地漏盖(2)的下方,并被配置为适于通过所述过孔(22)从所述地漏本体(1)中取出;按压弹跳组件(4),其设有固定部(41)和按压部(42);所述固定部(41)与所述集污件(3)固接;所述按压部(42)被配置为在受到外力按压并释放时相对所述固定部(41)停靠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按压部(42)遮蔽所述过孔(22);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按压部(42)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所述过孔(22),以便于取出所述集污件(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42)包括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421)和盖体(422);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421)被配置为在受外力按压并释放时相对所述固定部(41)停靠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所述盖体(422)与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421)固接,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遮蔽所述过孔(22),在第二位置时至少部分伸出并远离所述过孔(2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422)包括第一本体(4221)和与所述第一本体(4221)上端连接的遮盖部(4222);所述第一本体(4221)套设并固接于所述圆珠笔按压弹跳机构(421);所述第一本体(4221)的外径小于所述遮盖部(4222)的外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遮盖部(4222)遮蔽所述过孔(22);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遮盖部(4222)伸出所述过孔(22)且与所述地漏盖(2)间存在拿取空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漏,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件(5);所述集污件(3)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地漏盖(2)的容置腔(31),所述第一过滤孔(311)设置在所述容置腔(31)的腔壁上;所述导流件(5)由所述地漏本体(1)支撑,并位于所述地漏盖(2)下方;所述导流件(5)上设有导向面(511);所述导向面(511)为从上至下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陈名豪
申请(专利权)人: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