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919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第三分离筒、连接管道、弯管头以及导水板,底座上方设置有第一分离筒,第一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二分离筒,第二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三分离筒,第三分离筒,第三分离筒环形侧面设置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靠近第三分离筒内部一端焊接有弯管头,弯管头下方设置有导水板,该设计解决了原有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注入水较大的冲击力使得沉淀池内部杂质悬浮,影响沉淀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三级分离筒联动设置对中水进行分离沉淀,且配合方便更换的缓冲套以及导水板进行缓冲,可以有效缓解注入水的冲击力,提高沉淀分离效果,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属于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
[0003]目前市面上部分分离沉淀装置结构较为简单,不具备缓流装置,将污水通入到沉淀池内时,注入沉淀池内中水具有较大的冲击力,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由于冲击力的作用会再次飘起,影响装置的沉淀分离效果,使得沉淀分离结果较差,且存在占地空间较大、维护困难、不便于管理的问题,实用性欠佳,现在急需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三级分离筒联动设置对中水进行分离沉淀,且配合方便更换的缓冲套以及导水板进行缓冲,可以有效缓解注入水的冲击力,提高沉淀分离效果,实用性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底座、排泥池、支撑板、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第三分离筒、连接管道、弯管头以及导水板,所述底座上端面焊接有排泥池,所述底座上端面焊接有支撑板,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第一分离筒,所述第一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二分离筒,所述第二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三分离筒,所述第三分离筒环形侧面设置有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靠近第三分离筒内部一端焊接有弯管头,所述弯管头下方设置有导水板。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道等规格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一分离筒通过连接管道与第二分离筒相连通,所述第二分离筒通过连接管道与第三分离筒相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弯管头下端面焊接有螺纹头,所述弯管头下方设置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由孔径2mm的钢丝网弯折编织制成,所述缓冲套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座,所述螺纹座与螺纹头相啮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导水板向左倾斜设置且其左端面与第三分离筒内壁相贴合,所述导水板上端面设置有挡板且挡板开口向左,所述导水板上端面焊接有连接杆,所述导水板通过连接杆与弯管头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筒环形侧面左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三分离筒环形侧面右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以及第三分离筒上端面均设置有投料
口。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以及第三分离筒环形侧面均等规格卡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环形侧面后侧与支撑板前端面焊接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以及第三分离筒下端面均等规格设置有排泥阀,所述排泥阀下端与排泥池内部相对齐,所述底座下端面等规格设置有多组支撑脚。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因本技术添加了第一分离筒、连接管道、弯管头、缓冲套以及导水板,中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分离筒内部,并由弯管头导向向下流出,弯管头流出的中水首先冲击在缓冲套上,经由缓冲套中和中水内部的冲击力,随后在导水板以及挡板的作用下,导向第一分离筒内壁左侧,并沿第一分离筒内壁向下流动,从而避免中水的冲击力对第一分离筒内部沉淀物造成冲击,沉淀分离过程中,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开启投料口向设备内部投入凝絮剂等辅助沉淀的化学试剂,加快沉淀分离的效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中排水口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中连接管道以及弯管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中弯管头以及导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底座、11

支撑脚、2

排泥池、21

排泥阀、3

支撑板、31

固定架、4

第一分离筒、41

进水口、5

第二分离筒、51

投料口、6

第三分离筒、61

排水口、7

连接管道、8

弯管头、81

螺纹头、82

螺纹座、83

缓冲套、9

导水板、91

挡板、92

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底座1、排泥池2、支撑板3、第一分离筒4、第二分离筒5、第三分离筒6、连接管道7、弯管头8以及导水板9,底座1上端面焊接有排泥池2,底座1上端面焊接有支撑板3,底座1上方设置有第一分离筒4,第一分离筒4右侧设置有第二分离筒5,第二分离筒5右侧设置有第三分离筒6,第三分离筒6,第三分离筒6环形侧面设置有连接管道7,连接管道7靠近第三分离筒6内部一端焊接有弯管头8,弯管头8下方设置有导水板9,该设计解决了原有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注入水较大的冲击力使得沉淀池内部杂质悬浮,影响沉淀效果的问题。
[0021]作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第一分离筒4通过连接管道7与第二分离筒5相连通,第一分离筒4内部的中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7进入第二分离筒5,第二分离筒5通过连接管道7与第三分离筒6相连通,第二分离筒5内部的中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7进入第三分离
筒6,弯管头8引导中水向下流出,弯管头8下端面焊接有螺纹头81,弯管头8下方设置有缓冲套83,缓冲套83由孔径2mm的钢丝网弯折编织制成,缓冲套83可以对弯管头8流出的中水进行缓冲,缓冲套83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座82,螺纹座82与螺纹头81相啮合,螺纹头81与螺纹座82便于使用人员对缓冲套83进行更换,导水板9向左倾斜设置且其左端面与第三分离筒6内壁相贴合,该设计可以将缓冲后的中水向第三分离筒6内壁引导,导水板9上端面设置有挡板91且挡板91开口向左,挡板91可以提升导水板9的引导效果,导水板9上端面焊接有连接杆92,导水板9通过连接杆92与弯管头8相连接,连接杆92可以固定导水板9的位置,第一分离筒4、第二分离筒5以及第三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底座、排泥池、支撑板、第一分离筒、第二分离筒、第三分离筒、连接管道、弯管头以及导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端面焊接有排泥池,所述底座上端面焊接有支撑板,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第一分离筒,所述第一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二分离筒,所述第二分离筒右侧设置有第三分离筒,所述第三分离筒环形侧面设置有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靠近第三分离筒内部一端焊接有弯管头,所述弯管头下方设置有导水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等规格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一分离筒通过连接管道与第二分离筒相连通,所述第二分离筒通过连接管道与第三分离筒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水回用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头下端面焊接有螺纹头,所述弯管头下方设置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由孔径2mm的钢丝网弯折编织制成,所述缓冲套上端面设置有螺纹座,所述螺纹座与螺纹头相啮合。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露露黄桂荣邱升奇邵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纯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