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758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包括螺旋导流锥筒、上直筒、排污管、进水管、出水管、排渣管、排油管、分流帽和分流锥,所述上直筒套在螺旋导流锥筒的顶部,所述排污管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底端,所述进水管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右侧中部,所述出水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右侧中部,所述排渣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左侧中部,所述排油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左侧顶部,所述分流帽安装在上直筒的内壁,所述分流锥安装在上直筒的顶端中部,还包括:支撑柱,四个空心的所述支撑柱分别安装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外壁圆周顶部。该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在过滤组件长时间使用后,可方便工作人员将其拆卸更换,满足了现有需求,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旋流分离设备
,具体的说是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旋流分离器的技术、应用最初用于选矿过程中的固液分离和液液分离,距今已有约一个半世纪之久,现已广泛应用于固液、液液、气液及气固分离等领域。随着旋流分离技术、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及环境要求的日益严格,各种旋流分离器应运而生,其中水力旋流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油田采出水处理设备,因其结构紧凑、质轻、高效、空间利用率高,且工艺简单、费用低廉等诸多优势在石油工业领域脱颖而出。多年来的科研经验、工程实践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旋流分离技术应用于油水、固液分离领域存在着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工程应用的广阔前景;
[0003]在现有的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专利号为201720170880.6的专利,包括罐体、溢流口、分流锥、分流帽、排油口、排渣口、集水口、排水管、出水口、上滤板、填料、下滤板、人孔、螺旋导流槽、进水口、支撑脚、排污口,虽然提高了旋流分离效果,但滤板在长时间使用后,不方便工作人员将滤板拆卸更换,即使具有人孔也难以将滤板从中取出,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并重新提出了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方便工作人员将滤板拆卸更换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包括螺旋导流锥筒、上直筒、排污管、进水管、出水管、排渣管、排油管、分流帽和分流锥,所述上直筒套在螺旋导流锥筒的顶部,所述排污管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底端,所述进水管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右侧中部,所述出水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右侧中部,所述排渣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左侧中部,所述排油管安装在上直筒的左侧顶部,所述分流帽安装在上直筒的内壁,所述分流锥安装在上直筒的顶端中部,还包括:支撑柱,四个空心的所述支撑柱分别安装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外壁圆周顶部;凸圈,所述凸圈一体成型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的顶端外侧;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开设在上直筒的底端内侧,且上直筒通过环形槽套在凸圈上与螺旋导流锥筒安装在一起;卡槽,两个所述卡槽分别开设在螺旋导流锥筒的外壁顶部圆周和上直筒的外壁底部圆周;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和上直筒相接触处的外壁圆周;角板,两组所述角板分别通过螺钉安装在上直筒的内壁圆周中下部和底部,且每组角板的数量为四个;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两组角板之间进行限位固定。
[0006]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卡箍,所述卡箍抱紧在螺旋导流锥筒和
上直筒相接触处的外壁圆周;凸条,两个所述凸条分别设置在卡箍的内壁上下两侧;螺栓,两个所述螺栓插接在卡箍的两端;螺母,所述螺母螺紧在螺栓的外壁将卡箍锁紧。
[0007]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凸条延伸至相匹配的卡槽的内腔中。
[0008]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卡箍的内壁设置有橡胶垫,所述凸条的内端延伸出橡胶垫。
[0009]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凸圈的外壁底端套紧有橡胶环,且橡胶环夹紧在螺旋导流锥筒和上直筒之间形成密封。
[001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下滤板、上滤板和填料,所述下滤板通过螺钉安装在下方的一组角板的顶部,所述填料添加在下滤板的顶部,所述上滤板压在填料的顶部,且上滤板的顶部抵紧在上方的一组角板的底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通过将螺母从螺栓上拧下,可将螺栓冲卡箍上拔出,卡箍松动可打开与螺旋导流锥筒和上直筒分开,并带动凸条一同与卡槽分离,使螺旋导流锥筒和上直筒之间失去固定,将上直筒拔出与螺旋导流锥筒分离后,通过将下方的一组角板上螺钉拧下,角板从上直筒上拆卸下来,可使过滤组件底端失去限位固定,下滤板、上滤板和填料从上直筒的底部掉落出来可进行拆卸更换,同理可将过滤组件以及螺旋导流锥筒和上直筒之间重新安装固定起来,从而在过滤组件长时间使用后,可方便工作人员将其拆卸更换,满足了现有需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螺旋导流锥筒;2、上直筒;3、排污管;4、进水管;5、出水管;6、排渣管;7、排油管;8、分流帽;9、分流锥;10、支撑柱;11、凸圈;12、环形槽;13、橡胶环;14、卡槽;15、卡箍;16、凸条;17、橡胶垫;18、螺栓;19、螺母;20、角板;21、下滤板;22、上滤板;23、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18]本技术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
[0019]见图1、图2、图3;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包括螺旋导流锥筒1、上直筒2、排污管3、进水管4、出水管5、排渣管6、排油管7、分流帽8、分流锥9、支撑柱10、凸圈11、环形槽12、卡槽14、锁紧组件、角板20和过滤组件,上直筒2套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顶部,排污管3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底端,进水管4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右侧中部,出水管5安装在
上直筒2的右侧中部,排渣管6安装在上直筒2的左侧中部,排油管7安装在上直筒2的左侧顶部,分流帽8安装在上直筒2的内壁,分流锥9安装在上直筒2的顶端中部,四个空心的支撑柱10分别安装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外壁圆周顶部;凸圈11一体成型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顶端外侧;环形槽12开设在上直筒2的底端内侧,且上直筒2通过环形槽12套在凸圈11上与螺旋导流锥筒1安装在一起,通过凸圈11和环形槽12的配合,可方便上直筒2套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顶端,使二者连接起来;两个卡槽14分别开设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外壁顶部圆周和上直筒2的外壁底部圆周;锁紧组件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和上直筒2相接触处的外壁圆周,通过锁紧组件可方便将螺旋导流锥筒1与上直筒2之间进行锁紧固定;两组角板20分别通过螺钉安装在上直筒2的内壁圆周中下部和底部,且每组角板20的数量为四个;过滤组件设置在两组角板20之间进行限位固定,通过角板20可方便对过滤组件进行限位固定。
[0020]具体实施时,锁紧组件包括:卡箍15、凸条16、螺栓18和螺母19,卡箍15抱紧在螺旋导流锥筒1和上直筒2相接触处的外壁圆周;两个凸条16分别设置在卡箍15的内壁上下两侧,且凸条16延伸至相匹配的卡槽14的内腔中;两个螺栓18插接在卡箍15的两端;螺母19螺紧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导流旋流分离沉淀装置,包括螺旋导流锥筒(1)、上直筒(2)、排污管(3)、进水管(4)、出水管(5)、排渣管(6)、排油管(7)、分流帽(8)和分流锥(9),所述上直筒(2)套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顶部,所述排污管(3)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底端,所述进水管(4)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右侧中部,所述出水管(5)安装在上直筒(2)的右侧中部,所述排渣管(6)安装在上直筒(2)的左侧中部,所述排油管(7)安装在上直筒(2)的左侧顶部,所述分流帽(8)安装在上直筒(2)的内壁,所述分流锥(9)安装在上直筒(2)的顶端中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柱(10),四个空心的所述支撑柱(10)分别安装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外壁圆周顶部;凸圈(11),所述凸圈(11)一体成型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顶端外侧;环形槽(12),所述环形槽(12)开设在上直筒(2)的底端内侧,且上直筒(2)通过环形槽(12)套在凸圈(11)上与螺旋导流锥筒(1)安装在一起;卡槽(14),两个所述卡槽(14)分别开设在螺旋导流锥筒(1)的外壁顶部圆周和上直筒(2)的外壁底部圆周;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置在螺旋导流锥筒(1)和上直筒(2)相接触处的外壁圆周;角板(20),两组所述角板(20)分别通过螺钉安装在上直筒(2)的内壁圆周中下部和底部,且每组角板(20)的数量为四个;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两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贤王兵宗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瑞澜给排水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