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排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527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排泥装置,其属于水处理领域。包括:池体;斜板区,位于池体上部;沉淀区,位于斜板区下方,用于供斜板区分离出的泥沙沉淀;排泥区,设于沉淀区下方;排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和排泥区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多个排泥槽,形成于排泥件上,沿排泥件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内;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间歇地发生转动;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内的泥沙向外排出。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排泥彻底、无积泥死区、排泥均匀性高、运行能耗低的高效排泥装置。高效排泥装置。高效排泥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排泥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高效排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国内中小型水厂通常采用斜板/斜管池体,该种形式的池体排泥技术有穿孔排泥管排泥、斗式排泥、水下刮泥机排泥等等,这些传统的排泥技术存在各自的缺点,如穿孔排泥管排泥存在积泥死区较多、排泥不彻底的缺点,使用时间一长,积泥就会影响出水水质,从而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斗式排泥存在排泥均匀性不高的缺点,末端容易积泥,同样存在影响水质的问题;而刮泥机排泥则存在电耗高、运维成本高、自耗水量大等缺点。目前池体的运行过程中为了克服以上排泥方式不足,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清理或检修,增加了池体的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0004]为了解决以上
技术介绍
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高效排泥装置,包括:
[0005]池体;
[0006]斜板区,位于池体上部;
[0007]沉淀区,位于斜板区下方,用于供斜板区分离出的泥沙沉淀;
[0008]排泥区,设于沉淀区下方;
[0009]排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和排泥区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
[0010]多个排泥槽,形成于排泥件上,沿排泥件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内;
[0011]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间歇地发生转动;
[0012]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内的泥沙向外排出。
[0013]所述排泥件包括转轴和设于转轴上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转轴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相邻两叶片之间具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的排泥槽。
[0014]所述沉淀区下部为漏斗状,该漏斗状的内壁为光滑平面;所述排泥区为条状结构,所述叶片的外缘与所述排泥区的侧壁为相切状态。
[0015]所述转轴一端穿出池体侧壁,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用于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动至转轴的传动部件、间歇带动转轴发生振动的震动部件。
[0016]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一轴体相配合,震动部件与第二轴体相配合,该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设有避免第二轴体的振动传递至第一轴体
的卸力结构。
[0017]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驱动电机、设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二齿轮,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实现传动,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的直径。
[0018]所述卸力结构包括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一法兰盘、设于第二轴体上的第二法兰盘、与第一法兰盘固连的第一卸力盘、与第二法兰盘固连的第二卸力盘及设于第一卸力盘和第二卸力盘之间的减震弹簧;该减震弹簧设置为多个,且沿卸力盘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减震弹簧均一端与第一卸力盘固连,另一端与第二卸力盘固连。
[0019]所述震动部件包括沿第二轴体周向分布的多个振动件、设于振动件上的拖座、设于拖座上的弧形槽及设于弧形槽内的柔性层,所述弧形槽的弧度与第二轴体的外壁贴合,柔性层与第二轴体的外表面相抵触。
[0020]所述池体侧壁下部设有供转轴穿出的开孔,该开孔和转轴之间设有橡胶圈。
[0021]所述出泥装置包括设于排泥区底面上的出泥口、与该出泥口相连的出泥泵。
[002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排泥彻底、无积泥死区、排泥均匀性高、运行能耗低的高效排泥装置。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4]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0025]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申请中排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申请中排泥件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5是图4中去除支架和罩壳后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32]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0034]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003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0036]如图1

5所示,高效排泥装置,包括池体1、斜板区2、沉淀区3、排泥区4、排泥件5、多个排泥槽6、驱动装置、出泥装置。池体1侧壁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斜板区2位于池体1上部,由一排排倾斜的板或者管构成。沉淀区3位于斜板区2下方,用于供斜板区2分离出的泥沙沉淀。排泥区4设于沉淀区3下方,排泥件5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3和排泥区4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多个排泥槽6形成于排泥件5上,沿排泥件5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6内。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5间歇地发生转动,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4内的泥沙向外排出。混合明矾的水进入池体后,矾花颗粒在斜板区域沉降后,通过斜板壁缓慢滑入泥渣沉淀区,在沉淀区利用重力进行自由沉降,直到落入排泥件上的排泥槽内,排泥件中心轴在池体外与电机减速机连接,可进行缓慢旋转,旋转速度可通过变频电机进行调节。排泥时,排泥件通过较小的角速度旋转,旋转过程中,位于上部的排泥槽慢慢被转动到下部位置,其内收集的污泥即可被倒入至排泥区内,之后通过出泥装置向外排出。排泥件的旋转角速度需根据积泥周期来调整,当排泥槽内刚好积满泥渣时,排泥件恰好将泥渣输送到底部储泥区内。待后期调试得出经验数据后,可将旋转角速度与原水浊度进行数据关联,提升池体运行的自动化程度,池内不存在积泥死区,从而出水水质就不会收到影响。池体自耗水量极低,约为普通池体的1/5,池体运维成本极低,相较于其他池体每隔3

6个月需人工清理,该池体基本无需清理,可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斜板区,位于池体上部;沉淀区,位于斜板区下方,用于供斜板区分离出的泥沙沉淀;排泥区,设于沉淀区下方;排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和排泥区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多个排泥槽,形成于排泥件上,沿排泥件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内;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间歇地发生转动;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内的泥沙向外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件包括转轴和设于转轴上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转轴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相邻两叶片之间具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的排泥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下部为漏斗状,该漏斗状的内壁为光滑平面;所述排泥区为条状结构,所述叶片的外缘与所述排泥区的侧壁为相切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一端穿出池体侧壁,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用于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动至转轴的传动部件、间歇带动转轴发生振动的震动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一轴体相配合,震动部件与第二轴体相配合,该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新才陈炜柳枫琪盛谨文王浩瀚楼斌
申请(专利权)人:金山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