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部件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506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7
作为耐热性和耐电压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提供一种隔膜,其包含含有具备聚烯烃多孔膜的多孔基材以及耐热性树脂的混合层,在对所述隔膜的下表面进行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时,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的强度与表示聚烯烃系树脂的峰的强度的比率为0.02以上。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部件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部件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目前作为用于个人计算机、手机和便携信息终端等机器的电池或车载用电池而被广泛使用。
[0003]作为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已知有使构成层叠在以聚烯烃为主成分的多孔膜上的耐热性层的树脂的一部分浸透到该多孔膜的一部分中而提高耐热性的隔膜(例如专利文献1~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

5118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46998号公报专利文献3:WO国际公开第2019/107219号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5]然而,上述以往的隔膜中,从确保良好的关闭(shutdown)特性和防止电阻值的过度增大的角度考虑,构成上述耐热性层的树脂浸透到上述多孔膜中的程度受到抑制。因此,上述隔膜中存在下述问题:特别是在克重低的区域中耐热性不充分,且安全性上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以往的隔膜中,在耐电压特性方面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的隔膜相比,耐热性优异且耐电压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通过使构成所述耐热性层的树脂渗透到所述多孔膜的几乎整体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并且可以实现优异的耐电压特性,从而想到了本专利技术。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包括以下[1]~[9]所示的专利技术。[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包含混合层,所述混合层含有具备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成分的多孔膜的多孔基材以及耐热性树脂,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进行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

IR)时,观测到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和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并且,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的强度(A)与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的强度(B)的比率(A/B)为0.02以上。[2]根据[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
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是位于1620cm
‑1~1700cm
‑1的峰,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是位于1400cm
‑1~1500cm
‑1的峰。[3]根据[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耐热性树脂的耐热层层叠在所述混合层上。[4]根据[3]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层进一步含有填料。[5]根据[4]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耐热层整体的重量,所述填料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90重量%以下。[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透气度为500秒/100mL以下。[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性树脂为聚芳酰胺树脂(aramid resin)。[8]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依次配置有正极、[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和负极。[9]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含[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专利技术效果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具有与以往的隔膜相比耐热性优异、且耐电压特性也优异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地组合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内。另外,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记载,表示数值范围的“A~B”表示“A以上,B以下”。
[0011]在本说明书中,MD方向(Machine Direction:纵向)是指,在后述的多孔膜的制造方法中,输送片状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和多孔膜的方向。另外,TD方向(Transverse Direction:横向)是指,与上述片状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和上述多孔膜的面平行的方向,并且是与MD方向垂直的方向。
[0012][实施方式1: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以下,简称为“隔膜”),是包含含有具备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成分的多孔膜的多孔基材以及耐热性树脂的混合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中,在对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进行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

IR)时,观测到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和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并且,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的强度(A)和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的强度(B)的比率(A/B:以下称为“峰强度比”)为0.02以上。以下,对所述隔膜的特性以及构成该隔膜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0013]所述“混合层”例如可以通过上述多孔基材的表面中、所述耐热性树脂从单面浸透而形成。例如,在所述耐热性树脂浸透到所述多孔基材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下,所述隔膜具有
混合层和仅由多孔基材构成的部分。在本说明书中,将所述隔膜中的所述“仅由多孔基材构成的部分”称为“残留多孔基材”。
[0014]“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是指将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载置在水平面上时的下侧的面(与所述水平面接触的面)。所述耐热性树脂浸透到所述多孔基材的一部分中时的所述“下表面”是指所述残留多孔基材的下表面。所述残留多孔基材的下表面是与所述混合层的上表面相对的面,即,所述多孔基材的表面中与所述耐热性树脂开始浸透的面相对的面。
[0015]另一方面,例如在耐热性树脂浸透到所述多孔基材的全部部分的情况下,所述隔膜具有混合层而不具有残留多孔基材。此时,“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是所述混合层的下表面。即,该下表面是所述多孔基材的表面中与所述耐热性树脂开始浸透的面相对的面。
[0016]另外,在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具有后述的耐热层的情况下,“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是除了形成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厚度的面(侧面)以外的面中不具有所述耐热层的一侧的面。
[0017]此处,ATR

IR是测定面附近(通常是从测定面起到深度3μm为止的部分)中的红外反射光谱,是测定测定面附近部分的组成的方法。在所述耐热性树脂从所述多孔基材的单面浸透的情况下,所述耐热性树脂的浸透从所述耐热性树脂浸透的面朝向其相反一侧的面(所述下表面)进行。
[0018]在所述隔膜中,所述耐热性树脂的浸透进行到所述多孔基材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达到在所述下表面附近的区域中所述耐热性树脂显示出所述峰强度比的程度。
[0019]因此,所述隔膜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包含混合层,所述混合层含有具备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成分的多孔膜的多孔基材以及耐热性树脂,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的下表面进行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即ATR

IR时,观测到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和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并且,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的强度A与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的强度B的比率即A/B为0.02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表示所述耐热性树脂的峰是位于1620cm
‑1~1700cm
‑1的峰,表示所述聚烯烃系树脂的峰是位于1400cm
‑1~1500cm
‑1的峰。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峰陆进章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