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661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与低温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制冷机,包括第一制冷单元、第二制冷单元、连接板和柔性连接件,连接板的两侧分别形成室温侧和低温侧,第一制冷单元与连接板相连,且第一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室温侧和低温侧,第二制冷单元与连接板相连,且第二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室温侧和低温侧,柔性连接件设置于室温侧一侧,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制冷单元或者第二制冷单元相连,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连接板相连。第一制冷单元和第二制冷单元的零部件的变形量可通过室温侧的柔性连接件来进行变形量补偿,从而避免产生严重变形,低温侧无需采用冗余的柔性连接机构,实现传热效率的增大以及制冷性能的提升。传热效率的增大以及制冷性能的提升。传热效率的增大以及制冷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与低温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机。

技术介绍

[0002]回热式制冷机采用多级结构的形式,通常可以分为热耦合型和气耦合型。其中,热耦合结构通过热桥将预冷级的冷头的冷量传递给低温级,预冷级与低温级内部的工质气体互不干扰;气耦合结构使用同一个压缩机驱动预冷级和低温级,两级之间的工质气体流动相互影响,去往两级的气量大小通过各级阻抗大小来决定。
[0003]传统热耦合回热式制冷机的不同制冷机之间通过热桥实现连接,为了避免制冷机温度改变引起零部件热胀冷缩而造成零部件应力过大或尺寸变形等问题,在热桥的端部与制冷机的冷头之间,或是在热桥的端部与待冷却部件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比如采用铜辫、石墨元件和热管等,但采用此方式会不可避免的增加部件之间的接触面,而接触面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增大接触热阻,从而影响传热效果。
[0004]低温下冷量的获得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亟需一种制冷机来减小热阻、改善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热桥上安装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制冷单元、第二制冷单元、连接板和柔性连接件;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别形成室温侧和低温侧;所述第一制冷单元与所述连接板相连,且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室温侧和所述低温侧;所述第二制冷单元与所述连接板相连,且所述第二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室温侧和所述低温侧;所述柔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室温侧一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制冷单元相连,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有第一安装通道和第二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制冷单元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以使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室温侧和所述低温侧;所述第二制冷单元适于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道以使所述第二制冷单元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室温侧和所述低温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热端部件、高温端部件、待冷却位置部件、第一低温端部件和第一冷头;所述第一热端部件位于所述室温侧;所述高温端部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所述待冷却位置部件、所述第一低温端部件和所述第一冷头均位于所述低温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适于套设于所述高温端部件的外部,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六彪杨彪高诏诏王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