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336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2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送风的送风风路;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送风的排风风路;设于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的、使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形成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的风路壁;以及设于热交换部的上游侧、由风路壁的外周边缘形成的、用于供第一空间和/或第二空间内的空气进入的进风口;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于进风口的内周侧的检测部;以及将检测部固定于风路壁上的固定部。该装置能够在确保温湿度感应器检测精度的同时,抑制漏风、乱流或噪音的产生导致热交换装置的效率下降。热交换装置的效率下降。热交换装置的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将室外新风向室内送风的新风风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送风的排风风路,以及设于新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中、使新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连通排风风路、用于检测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的温湿度的温湿度感应器。热交换装置通过检测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调节热交换装置的运行模式。同样的,也可以设置连通新风风路的温湿度感应器,通过检测新风风路中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从而调节热交换装置的运行模式。
[0003]如上所述,一般会将温湿度感应器设于风路的内侧或外侧。当温湿度感应器设于风路的外侧时,为使温湿度感应器能够检测到风路中的空气,需要在风路壁上开孔使其与温湿度感应器的进风口连通。由于在风路壁上开孔,在风路中高速流动的空气将可能从风路壁上的开孔与温湿度感应器的进风口之间吹出,造成漏风甚至产生噪音。另外,由于温湿度感应器设于风路的外侧,例如设于排风风路的外侧,将可能与新风风路连通,导致被新风风路中的空气干扰,影响检测结果。当温湿度感应器设于风路的内侧时,为使温湿度感应器固定于风路中,通常会使用螺丝等固定件将温湿度感应器固定在风路壁的内侧上,由此,将可能破坏风路壁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漏风或噪音。另外,由于温湿度感应器设于风路的内侧,将可能与风路中高速流动的空气发生干涉,从而导致送风或排风效率下降,或者产生乱流及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在确保温湿度感应器检测精度的同时,抑制漏风、乱流或噪音的产生导致热交换装置的效率下降的热交换装置。
[0005]本公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第二空间送风的送风风路;从所述第二空间向所述第一空间送风的排风风路;设于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的、使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形成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的风路壁;以及设于所述热交换部的上游侧、由所述风路壁的外周边缘形成的、用于供所述第一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空间内的空气进入的进风口;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检测部;以及将所述检测部固定于所述风路壁上的固定部。
[0006]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用于连接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空间或所述第二空间的接头;所述接头包括:连接所述进风口的第一开口;以及比所述第一开口更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第二开口;所述检测部在进风口平面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进风口平面的正投影的外侧,所述进风口平面为垂直于所述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的平面。
[0007]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所述检测部的连接单元;以及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卡合的卡合单元。
[000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单元包括:从所述风路壁上的外周侧向更外周一侧突出的突筋;从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突出延设的第一突片;以及与所述突筋卡合的凹槽。
[0009]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片的靠近所述进风口下游侧的平面与所述突筋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合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突片向所述进风口的下游侧突出延设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一限位边;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边对面的、远离所述进风口内周侧的第二限位边;所述凹槽为所述第一限位边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限位边一侧凹陷形成。
[0010]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单元还包括:朝向所述突筋外周侧的至少一个侧面突出的突块;所述突块在所述限位片上的正投影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限位片重合。
[001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一边;位于所述第一边的对面侧、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二边;连接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第三边;连接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且设于所述第三边的对面侧的第四边;所述限位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边一侧的第一限位片;以及位于所述第四边一侧的第二限位片。
[001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片的靠近所述进风口下游侧的平面与所述突筋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突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一边;位于所述第一边的对面侧、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二边;所述凹槽为从所述第一边向所述第二边一侧凹陷形成。
[001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突片向所述进风口的下游侧突出延设的限位片。
[0014]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突片的对面侧、从所述限位片向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突出延设的第二突片;朝向所述突筋外周侧的至少一个侧面向更外周侧突出的突块;所述突块在所述第一突片及所述第二突片上的正投影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突片及所述第二突片重合。
[0015]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从所述第一突片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延设的连接片;从所述检测部的外周侧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延设的连接件;设于所述连接片上的连接孔;以及贯穿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的固定件。
[001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将检测部设置在进风口的内周侧,可以有效保证检测部的检测精度,同时通过设置将检测部固定在风路壁上的固定部,可以有效抑制漏风、乱流或噪音的产生导致热交换装置的效率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固定部在进风口上游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固定部的连接单元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固定部在进风口下游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固定部在进风口上游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热交换装置100、框体101、送风风机102、排风风机103、热交换部110、风路壁111、进风口112、第一进风口1121、第二进风口1122、出风口113,第一出风口1131、第二出风口1132、接头120、第一开口121、第二开口122、检测部200、检测单元201、收纳盒202、检测进风口203、固定部300、连接单元310、连接片311、连接件31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装置,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第二空间送风的送风风路;从所述第二空间向所述第一空间送风的排风风路;设于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的、使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形成所述送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的风路壁;以及设于所述热交换部的上游侧、由所述风路壁的外周边缘形成的、用于供所述第一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空间内的空气进入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检测部;以及将所述检测部固定于所述风路壁上的固定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用于连接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空间或所述第二空间的接头;所述接头包括:连接所述进风口的第一开口;以及比所述第一开口更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第二开口;所述检测部在进风口平面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进风口平面的正投影的外侧,所述进风口平面为垂直于所述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的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所述检测部的连接单元;以及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卡合的卡合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单元包括:从所述风路壁上的外周侧向更外周一侧突出的突筋;从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突出延设的第一突片;以及与所述突筋卡合的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片的靠近所述进风口下游侧的平面与所述突筋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合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突片向所述进风口的下游侧突出延设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内周侧的第一限位边;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边对面的、远离所述进风口内周侧的第二限位边;所述凹槽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嘉锐容光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