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清洗内锅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197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易清洗内锅及烹饪器具,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所述内锅包括匀热层和内金属层,所述匀热层用于将内锅底部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侧部,所述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壁形成支撑面,相邻凹槽之间具有连接部,至少部分所述凹槽的支撑面以其高度方向的1/2处为分界划分为上支撑面和下支撑面,所述下支撑面大于所述上支撑面,沿锅口向锅底部的方向呈上小下大设置。设置。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易清洗内锅及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厨房电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易清洗内锅。

技术介绍

[0002]电饭煲已成为现在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厨房电器,现有一些电饭煲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通常在内胆的内壁喷涂有防护涂层,防护涂层能够有效减少烹饪时食物的粘锅现象,优化烹饪效果,同时方便使用后的清洗。然而,采用防护涂层的内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受硬物刮擦以及酸性、盐性食物的腐蚀等影响,容易导致防护涂层的破坏甚至脱落,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人经过研究技术的一种不设任何不粘涂层的0涂层内锅,其通过在内锅外设置冷却风扇,在烹饪阶段的末期,通过进风口使外部冷气流进入,对内胆的外表面进行风冷降温,使内胆外表面温度快速降低,从而当内胆内部的高温蒸汽与内胆表面接触时,会迅速冷凝液化为冷凝水,进而在食物和内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水膜,防止食物与内锅表面粘连,起到不沾效果。然而该方案由于需要额外增加冷却风扇等结构,锅体的结构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还需要对冷却风扇匹配相应的工作程序,进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清洗内锅。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易清洗内锅,所述内锅包括匀热层和内金属层,所述匀热层用于将内锅底部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侧部,所述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壁形成支撑面,相邻凹槽之间具有连接部,至少部分所述凹槽的支撑面以其高度方向的1/2处为分界划分为上支撑面和下支撑面,所述下支撑面大于所述上支撑面,沿锅口向锅底部的方向呈上小下大设置。
[0006]本技术中的所述饭盒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0007]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大于其远离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
[0008]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减小。
[0009]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增大。
[0010]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开口包括若干过渡边和夹设在相邻过渡边之间的过度角,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沿过度角向凹槽开口中部方向增大。
[0011]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开口处的等效口径L在0.1mm

0.8mm。
[0012]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凹槽之间还设置有凸起,各个所述凹槽与凸起在内锅内表面形成防粘纹。
[0013]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防粘纹为设置在内锅内表面的蚀刻层。
[0014]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设有粗糙面,所述粗糙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表面的粗糙度。
[00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以及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内锅,该内锅为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易清洗内锅。
[00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17]1.本技术中,内锅包括匀热层和内金属层,匀热层能够将烹饪过程当中锅胆底部的热量及时传递至锅胆的侧壁,有助于减小锅胆的底部和侧部之间的温差,避免锅底聚集的热量无法及时向外传导从而导致锅胆底部米饭比上层米饭先煮熟烧干,甚至烧糊粘锅的情况发生,在烹饪过程中,内金属层内壁上设置的多个相互独立的凹槽能够有效的锁住内壁上的水分,并且可以产生大量的微小助沸气泡,微小助沸气泡位于烹饪食材和内锅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了荷叶仿生水润膜,从而有效防止粘锅现象的产生。凹槽的下支撑面大于上支撑面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凹槽的锁水功能,单个凹槽更大的下支撑面保障了对进入凹槽中的水分的支撑效果,使得凹槽内的水分不容易流失,提升了凹槽的锁水效果,优化了内锅内表面的亲水性;在凹槽等效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水分进入锅体内壁上开设的凹槽尤其是位于内锅侧部的凹槽后,更大的下支撑面能够提高单个凹槽内水分的容放量,便于凹槽留住水分,进一步优化了单个凹槽的锁水能力,同时在烹饪过程中,单个凹槽中容纳更多的水分能够提升凹槽中微小助沸气泡产生的数量。
[0018]进一步地,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大于其远离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使得凹槽靠近内锅底部一侧能够容纳更多的水分,优化了凹槽的锁水功能,同时更深的凹槽意味着此处内锅的壁厚也更薄,使得热量通过凹槽向水分传导的速度得到提升,有助于提升微小助沸气泡产生的速度,优化内锅的不粘性能。
[0019]2.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减小,凹槽上部较小的开口尺寸使得内金属层内壁上的水分在张力作用下更容易向凹槽较小的开口处流动,当凹槽较小的开口处的水分积累到一定量时,水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凹槽中,如此设置更有利于凹槽吸附水分,在内金属层内壁上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依然保障内壁与米饭之间能够形成荷叶仿生水润膜,避免米饭过早地直接与内锅内壁接触从而导致粘锅或者米粒发黄变硬的情况发生。
[0020]3.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增大。水分经凹槽的开口进入凹槽中后,受凹槽的下支撑面支撑,凹槽开口下方靠近下支撑面一侧的开口尺寸较小,如此设置,有助于凹槽的下部容纳更多的水分,优化凹槽的锁水功能;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下支撑面的面积,增大了下支撑面与水分的接触面积,优化了凹槽向水分的传热效果,优化微小助沸气泡的产生。
[0021]本技术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00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内锅的剖视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一种实施方式下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实用一种实施方式下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5为本实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6为本实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内锅;2、匀热层;3、内金属层;4、凹槽;41、支撑面;411、上支撑面;412、下支撑面;5、连接部;6、凸起;7、粗糙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易清洗内锅,所述内锅包括匀热层和内金属层,所述匀热层用于将内锅底部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金属层的内壁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壁形成支撑面,相邻凹槽之间具有连接部,至少部分所述凹槽的支撑面以其高度方向的1/2处为分界划分为上支撑面和下支撑面,所述下支撑面大于所述上支撑面,沿锅口向锅底部的方向呈上小下大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大于其远离内锅底部一侧的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清洗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清洗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口处尺寸由下而上沿凹槽的高度方向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口包括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曹然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