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280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9
提供一种除菌装置,其能够在维持除菌性能的同时抑制人体靠近臭氧生成装置的放电部。具备:风路,其供空气流通,且具有成为所述空气的出入口的开口部;臭氧生成装置,其配置于所述风路的上游侧,由空气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以及紫外线光源,其配置于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下游侧,产生向所生成的所述臭氧照射的紫外线光;所述臭氧生成装置具有产生臭氧的放电部,所述放电部在流通于所述风路内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分离的位置。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分离的位置。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分离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除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设置于室内等的除臭装置中,利用OH基自由基的强力的氧化性使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做法被应用于净水。OH基自由基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2.85V,与2.07V的臭氧相比更富有反应性,氧化性更高,因此正使用提高臭氧的分解速度来促进OH基自由基的生成的加速氧化处理法。作为这样的加速氧化处理法,已知如下的除菌装置:其具备供空气流通的风路、配置于风路的上游侧且由空气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的臭氧生成装置和配置于风路的下游侧且产生向所生成的臭氧照射的紫外线光的紫外线光源。
[0003]在该情况下,构成为通过臭氧的加速氧化来产生氧化性高的OH基自由基并将其应用于除菌、除臭,而为了产生臭氧,需要在空气中放电。由于在臭氧产生部对臭氧生成装置的放电部施加高电压,因此有时要求设为不但要考虑到触电而确保安全性、还能够不使OH基自由基产生量降低而确保除菌性能的结构。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2631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除菌性能的同时抑制人体靠近臭氧生成装置的放电部的除菌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具有:风路,其供空气流通,且具有成为所述空气的出入口的开口部;臭氧生成装置,其配置于所述风路的上游侧,由空气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以及紫外线光源,其配置于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下游侧,产生向所生成的所述臭氧照射的紫外线光。所述臭氧生成装置具有产生臭氧的放电部。所述放电部在流通于所述风路内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分离的位置。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除菌性能的同时抑制人体靠近臭氧生成装置的放电部的除菌装置。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0014]图2是从上方对图1所示的除菌装置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0015]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0016]图4是从上方对图3所示的除菌装置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0017]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0018]图6是图5所示的A

A线的向视图,是从下游侧对除菌装置进行观察的图。
[0019]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除菌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1A、1B

除菌装置;2

风路;3

风扇;4、4A

臭氧生成装置;5

紫外线光源;23

上壁;23a

底面;24

上游壁;25

下游壁;24A

上游开口部(第一开口部);25A

下游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

基板;41

放电部;42

引线;43

高压线;50

基板;51

照射部;52

引线;A

空气;UV

紫外线光;L1

第一爬电距离;L2

第二爬电距离;L0、L3

空间距离;X

流通方向;Y

上下方向;Z

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有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重复说明。
[0023](第一实施方式)
[0024]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1进行说明。首先,对除菌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不过,除菌装置1不需要具有以下说明的全部结构,也可以适当省略一些结构。
[0025]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除菌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2是从上方对图1所示的除菌装置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0026]除菌装置1被装备在例如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产品的壳体内,是为了对在它们的壳体内空间流通的空气进行除菌而设置的。例如,作为在冰箱中应用本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1的情况的一个例子,将除菌装置1配置于冰箱内的风路,使来自冰箱内的回流空气流入风路,对通过风路的空气进行除菌。另外,图1及图2所示的除菌装置1在壳体内可以单体地设置,也可以设置多个。
[0027]除菌装置1具备:风路2,其供空气A流通,且具有成为空气A的出入口的开口部24A、25A;风扇3,其使空气A在风路2内流通;臭氧生成装置4,其配置于风路2的上游侧X1,由空气A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以及紫外线光源5,其配置于风路2的下游侧X2,向所生成的臭氧照射紫外线UV。
[0028]在本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1中,将风路2的设有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的壁面安装于设置面F。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除菌装置1被载置于设置面F的状态下配置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的一侧设为下方、下侧,将与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对置的一侧设为上方、上侧,将在与空气A流通于风路2内的方向(流通方向X)正交的平面中与上下方向Y正交的左右方向设为宽度方向Z。
[0029][除菌装置的整体结构][0030]在本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1中,向设有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的风路2内导入空气A,利用臭氧生成装置4将空气A中的氧转换为臭氧(O3),接着照射来自紫外线光源5的紫外线UV,将所生成的臭氧转换为OH基自由基。在除菌装置1中,利用转换出的OH基自由基特别是使空气A中所含的臭气成分氧化分解而无臭化。
[0031][风路][0032]风路2是周围全部被壁面覆盖、形成除菌对象即空气A的沿流通方向X流通的流路的筒体。风路2的剖面形状被设定为四边形剖面。风路2在上游侧X1的上游壁24和下游侧X2的下游壁25具有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除菌装置1中,在风路2中,在图1的纸面下部设有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但如上所述,各部分的配置是可以适当变更的。
[0033]对风路2的具体形状进行说明。风路2具备上壁21、从上壁21向下方延伸突出的左右一对侧壁22、22、下壁23、位于流通方向X的上游侧X1的上游壁24以及位于流通方向X的下游侧X2的下游壁25。下壁23载置于设置面F。在下壁23的底面231,安装有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如后所述,风路2的流通方向X的长度尺寸是基于臭氧生成装置4及紫外线光源5的配置而设定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风路,其供空气流通,且具有成为所述空气的出入口的开口部;臭氧生成装置,其配置于所述风路,由空气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以及紫外线光源,其配置于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下游侧,产生向所生成的所述臭氧照射的紫外线光;所述臭氧生成装置具有产生臭氧的放电部,所述放电部在流通于所述风路内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分离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放电部之间的空间距离比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放电部之间在绝缘体上通过的爬电距离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的上游侧的第一开口部的自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所述放电部起的在绝缘体上通过的爬电距离为30m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光源的自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所述放电部起的在绝缘体上通过的爬电距离为30mm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的位于上游侧的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紫外线光源的自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所述放电部起的在绝缘体上通过的爬电距离为30mm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与构成所述臭氧生成装置的基板之间通过高压线连接,所述爬电距离是从所述高压线到所述开口部及所述紫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木宏格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