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257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设置于拦河闸坝的侧岸处,并包括上游联合段、中部联结段和下游分离段;所述上游联合段具有梯形联合水道,该梯形联合水道内设置有用于对水流进行半遮挡的缓流挡块;该梯形联合水道用于泄洪和鱼类的洄游;所述中部联结段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渐变段、衔接段、闸室段和溢流渐变段;所述下游分离段包括下游泄洪渠和下游鱼道;下游泄洪渠和下游鱼道分别连通于泄洪明渠和洄游明渠。本方案将泄洪渠和鱼道进行联合布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功能需求等进行一体式设计或分离式设计,中间部分采用联结段进行衔接,以同步保障泄洪渠和鱼道功能需求。以同步保障泄洪渠和鱼道功能需求。以同步保障泄洪渠和鱼道功能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镇航电工程或电航工程开发中,常修建拦河闸坝,并利用拦河闸坝处壅高水位所形成上下游水头差,来满足水力发电的需求。而拦河闸坝上游水位的壅高,又容易导致拦河闸坝上游库区两岸地势较低部位所汇集的大量天然来水无法正常入河,因此,往往需要沿水库的侧岸修建单独的泄洪通道,来将山洪水流引入至拦河闸坝的下游,使得从而使得水流能够汇入河道中。
[0003]另一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在修建拦河闸坝的同时,往往需要单独修建连通上下游供鱼类洄游的通道。
[0004]而在拦河闸坝侧岸的泄洪渠以及鱼道修建过程中,往往都是单独建造,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加速,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需求突出。为减少工程开发中的永久占地面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工程建筑,实现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0005]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来合理地实现洪水宣泄及鱼类洄游两项功能,同时减少工程征地面积,减少工程投资,以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泄洪渠与鱼道存在统一建造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0007]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设置于拦河闸坝的侧岸处,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游联合段、中部联结段和下游分离段;
[0009]所述上游联合段连通于拦河闸坝的上游,并具有梯形联合水道,该梯形联合水道内设置有用于对水流进行半遮挡的缓流挡块;该梯形联合水道用于泄洪和鱼类的洄游;
[0010]所述中部联结段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渐变段、衔接段、闸室段和溢流渐变段;所述衔接段具有用于水流缓冲的矩形水道,该矩形水道通过进水渐变段连接于梯形联合水道;所述闸室段设置有泄洪暗渠和洄游暗渠,泄洪暗渠和洄游暗渠均连通于矩形水道;溢流渐变段具有泄洪明渠和洄游明渠,泄洪明渠和洄游明渠分别连通泄洪暗渠和洄游暗渠,泄洪明渠与洄游明渠之间设置有溢流侧堰,溢流侧堰用于泄洪明渠向洄游明渠进行溢流;
[0011]所述下游分离段连通至拦河闸坝的下游,并包括下游泄洪渠和下游鱼道;下游泄洪渠和下游鱼道分别连通于泄洪明渠和洄游明渠。
[0012]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上游联合段的梯形
联合水道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梯形联合水道的两侧均设置有倾斜的护坡。
[0013]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护坡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层,在植被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滤层。
[0014]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进水渐变段的顶部宽度沿水流方向递减,且底部宽度和深度沿水流方向递增;该进水渐变段的上游侧与梯形联合水道连通,进水渐变段的下游侧与衔接段相接。
[0015]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进水渐变段包括有截面呈梯形的渐变水道;在渐变水道的两侧设置有导流坡;渐变水道和导流坡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6]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闸室段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泄洪暗渠的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混凝土浇筑的二期混凝土层;该洄游暗渠的深度小于泄洪暗渠的深度;在泄洪暗渠上设置有用于限流的闸门。
[0017]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在泄洪暗渠和洄游暗渠的渠口处设置有供人通行的盖板。
[0018]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洄游明渠与泄洪明渠并排布置,洄游明渠的深度小于泄洪明渠的深度;该溢流侧堰的高度小于溢流渐变段口部的高度。
[0019]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所述下游分离段自拦河闸坝的上游,绕经拦河闸坝后,连通至拦河闸坝的下游。
[0020]作为上述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备选结构或补充设计:在下游泄洪渠的渠口两侧之间设置有拉杆;所述下游鱼道内设置有L形隔板和直隔板,并形成竖缝式鱼道;在下游鱼道内还设置有多个休息区,休息区的底部水平,且休息区位于两个相邻的L形隔板之间。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1.本方案中通过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建造,能够在满足泄洪和鱼类洄游需要的同时减少工程征地面积、工程投资,以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高;将泄洪渠和鱼道进行联合布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功能需求等进行一体式设计或分离式设计,中间部分采用联结段进行衔接,以同步保障泄洪渠和鱼道功能需求;
[0023]2.本方案中的中部联结段,通过泄洪渠和鱼道并行的方式,方便于两者的同步建造,同时,能够在洪水水位较高时,将水溢流到鱼道内实现通过鱼道进行泄洪,从而缓解泄洪渠内的泄洪压力,提高泄洪效果;
[0024]3.本方案中的上游联合段和中部联结段中部分区段的泄洪和鱼道采用共用的水道,从而有效的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方案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6]图1是本方案中的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在拦河闸坝处建造时的示例图;
[0027]图2是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俯视图;
[0028]图3是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的侧视图;
[0029]图4是上游联合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0]图5是进水渐变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1]图6是衔接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2]图7是闸室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3]图8是溢流渐变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4]图9是下游分离段处的截面结构图.
[0035]图中:1

拦河闸坝;2

上游联合段;21

缓流挡块;22

梯形联合水道;23

护坡;231

植被层;232

反滤层;3

中部联结段;31

进水渐变段;311

渐变水道;312

导流坡;32

衔接段;321

矩形水道;33

闸室段;331

盖板;332

二期混凝土层;333

泄洪暗渠;334

洄游暗渠;34

溢流渐变段;341

洄游明渠;342

泄洪明渠;343

溢流侧堰;4

下游分离段;41

下游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拦河闸坝(1)的侧岸处,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游联合段(2)、中部联结段(3)和下游分离段(4);所述上游联合段(2)连通于拦河闸坝(1)的上游,并具有梯形联合水道(22),该梯形联合水道(22)内设置有用于对水流进行半遮挡的缓流挡块(21);该梯形联合水道(22)用于泄洪和鱼类的洄游;所述中部联结段(3)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渐变段(31)、衔接段(32)、闸室段(33)和溢流渐变段(34);所述衔接段(32)具有用于水流缓冲的矩形水道(321),该矩形水道(321)通过进水渐变段(31)连接于梯形联合水道(22);所述闸室段(33)设置有泄洪暗渠(333)和洄游暗渠(334),泄洪暗渠(333)和洄游暗渠(334)均连通于矩形水道(321);溢流渐变段(34)具有泄洪明渠(342)和洄游明渠(341),泄洪明渠(342)和洄游明渠(341)分别连通泄洪暗渠(333)和洄游暗渠(334),泄洪明渠(342)与洄游明渠(341)之间设置有溢流侧堰(343),溢流侧堰(343)用于泄洪明渠(342)向洄游明渠(341)进行溢流;所述下游分离段(4)连通至拦河闸坝(1)的下游,并包括下游泄洪渠(41)和下游鱼道(42);下游泄洪渠(41)和下游鱼道(42)分别连通于泄洪明渠(342)和洄游明渠(3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联合段(2)的梯形联合水道(22)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梯形联合水道(22)的两侧均设置有倾斜的护坡(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23)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层(231),在植被层(231)的下方设置有反滤层(2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英钟鸿向勇钟建徐凯滕毅储新安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