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414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涉及供电领域,该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电压,电压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获得的第一直流电压、锂电池供给的第二直流电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电压输出模块设置容性器件,在切换供电源时,容性负载能够保证电压不会突变,减缓供电源切换过程中负载端电压波动;设置指示启动模块,既能够在第二直流电压供电时减小供电回路中的阻抗,也能在供电切换模块故障时确保第二直流电压供电;设置电量检测模块,在第二直流电压作为供电源时才会启动,锂电池电压不足时提示使用者,平时第一直流电压供电时不工作,不损耗电能。损耗电能。损耗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电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我们生活中,会出现突然停电的情况,在一些重要的设备中,设置有双电源,避免消防、监控、电梯等设备不会无法突然运行,双电源自动切换供电,可实现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完成常用与备用电源间切换,而无需人工操作,以保证重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
[0003]由于断电是突发性的,而进行电源切换时用电端往往缺乏足够的电压,设备存在短时间的工作异常,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包括:
[0007]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电压,电压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获得的第一直流电压、锂电池供给的第二直流电压;
[0008]供电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状况,选择第一直流电压或第二直流电压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电;
[0009]电压输出模块,用于为负载供电,且设置容性负载,存储电能;
[0010]指示启动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的大小,选择是否驱动供电切换模块切换第二直流电压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电;
[0011]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直流电压的大小,电压不足时提示报警;
[0012]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的输入端、电量检测模块的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量检测模块的输入端。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供电切换模块包括:
[0014]第一供电电路,用于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给第一直流电压;
[0015]第二供电电路,用于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给第二直流电压;
[0016]供电切换电路,用于在第一直流电压停止输入时,驱动第二直流电压供电;
[0017]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入端。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压
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二供电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MOS管的S极、第四MOS管的S极、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的G极、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三MOS管的D极连接第四MOS管的D极、电量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第四MOS管的G极连接指示启动模块的输出端。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入端。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压输出模块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二极管,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指示启动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量检测模块包括第五MOS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七二极管、反相器、可控硅、扬声器,第五MOS管的D极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五MOS管的G极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第五MOS管的G极连接第六电阻的一端、可控硅的正极,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反相器的输入端,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连接可控硅的控制极,可控硅的负极连接扬声器的一端,扬声器的另一端接地。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电压输出模块设置容性器件,在切换供电源时,容性负载能够保证电压不会突变,减缓供电源切换过程中负载端电压波动;设置指示启动模块,既能够在第二直流电压供电时减小供电回路中的阻抗,也能在供电切换模块故障时确保第二直流电压供电;设置电量检测模块,在第二直流电压作为供电源时才会启动,锂电池电压不足时提示使用者,平时第一直流电压供电时不工作,不损耗电能。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的原理图。
[0026]图2为供电切换模块的原理图。
[0027]图3为供电模块的电路图。
[0028]图4为供电切换模块及电压输出模块的电路图。
[0029]图5为指示启动模块的电路图。
[0030]图6为电量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包括:
[0033]供电模块1,用于供给电压,电压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获得的第一直流电压VCC、锂电池供给的第二直流电压VBAT;
[0034]供电切换模块2,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VCC状况,选择第一直流电压VCC或第二直流电压VBAT为电压输出模块3供电;
[0035]电压输出模块3,用于为负载供电,且设置容性负载,存储电能;
[0036]指示启动模块4,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VCC的大小,选择是否驱动供电切换模块2切换第二直流电压VBAT为电压输出模块3供电;
[0037]电量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第二直流电压VBAT的大小,电压不足时提示报警;
[0038]供电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供电切换模块2的第一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4的输入端、电量检测模块5的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4的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电压,电压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获得的第一直流电压、锂电池供给的第二直流电压;供电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状况,选择第一直流电压或第二直流电压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电;电压输出模块,用于为负载供电,且设置容性负载,存储电能;指示启动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直流电压的大小,选择是否驱动供电切换模块切换第二直流电压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电;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直流电压的大小,电压不足时提示报警;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的输入端、电量检测模块的输入端,指示启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供电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量检测模块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供电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供电电路,用于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给第一直流电压;第二供电电路,用于为电压输出模块供给第二直流电压;供电切换电路,用于在第一直流电压停止输入时,驱动第二直流电压供电;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锂电池的双电源智能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供电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MOS管的S极、第四MOS管的S极、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的G极、供电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三MOS管的D极连接第四MOS管的D极、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家融梅沁杨静泊陈亦寒刘星晔郭燕娜史春旻丁知见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广盈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