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型演出的可折叠式球状体道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13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大型演出的可折叠球状体道具结构,包括:球状体,具有可叠放的多个环体;顶升装置,安置在球状体的内部;基础架,安置和固定顶升装置,球状体的顶部设有与顶升装置顶部相连的顶升平台,顶升平台与球状体通过多根均布的钢拉杆相连,多个环体的直径由球体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邻环体之间通过多根交替设置的吊绳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道具结构为多个可折叠环体构成的球状体,相邻的环体之间采用相互交织的吊绳构成仿生索网结构,使得道具结构质量轻、刚度大、收放自如,实现了道具在有限空间的隐藏,并承受来自结构本身的荷载和外部荷载,展现了结构的力与美的统一,满足了实际演出要求。(*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舞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承载表演者的可收縮和展开的表演用道具结构。
技术介绍
在大型的演出中,往往将一些大型的结构或道具需要做成10m以上的球状体,而 且需要特技演员在该球状体上面做特技表演。现有的球状体表演用道具不仅占用空间太 大,而且使特技演员不能迅速到位。此外,由于现有的球状体表演用道具不能收縮,因此要 求的存放空间较大。 目前,没有既能存放在相对较小空间内又能满足球体本身结构的承载要求的球状 体表演用道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型演出的可折叠式球状体道具结构,其能够 在表演时展开成能够承载表演者的球体,在结束表演时可折叠起来并收放到占用空间小于 半个球体的空间内。 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球状体道具结构包括球状体,具 有可叠放的多个环体;顶升装置,安置在球状体的内部,其顶部与球状体的顶部相连;基础 架,用于安置和固定顶升装置。 其中,球状体的顶部还设有与所述顶升装置顶部相连的顶升平台顶升平台与球状 体通过多根均布的钢拉杆相连,多个环体的直径由球体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其相邻环体 之间通过多根交替设置的吊绳相连。 特别是,每个环体的外部设置可供表演者站立的L形平台和供表演者抓握的绳 索。每个环体上固定有L形平台,吊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环体上L形平台下部的 相应交叉肋板上。 特别是,每个环体由多个环段拼接而成。相邻两环段之间的连接部位设可相互嵌 套的部件,所述相互嵌套的部件的嵌套部位通过插销固定。 特别是,顶升装置由可套叠的多个伸縮架构成,伸出至完全升起的位置的多个伸 縮架使多个环体展开呈现球状体。 本专利技术可折叠式球状道具结构的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本技术道具结构为通过多个可折叠的铝合金环体构成的球状体,相邻的环体 之间采用相互交织的绳索构成仿生的索网结构,使得道具结构质量轻、刚度大,收放自如, 实现了道具在有限空间的隐藏,不仅承受来自结构本身的荷载和外部荷载,而且展现了结 构的力与美的统一。满足了实际演出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道具结构的工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内自预应力钢索的俯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球状体处于折叠收起状态的剖面图; 图4a为本专利技术自预应力钢索与球状体的各环体连接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b为本专利技术自预应力钢索与球状体的各环体连接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自预应力钢索通过顶升装置中部转向处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自预应力钢索与基础架连接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的俯视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的正视图; 图9为构成各环的环分段连接部位的剖视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上的环体L形平台断面图; 图11为本专利技术球状体的相邻环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8中B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3为图7中A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升装置;2、柔性钢索;3、球状体;4、地面;5、道具台仓;6、支架;6a、支承柱; 7、表演者;8、吊绳;9、基础架;10、顶升平台;101、顶升平台连接耳;102、钢拉杆;11、一环;11a、一环辅环;12、二环、13、三环;14、四环;14a、四环辅环;15、五环;15a、五环辅环;16、六环;17、七环;18、八环;19、九环;20、四环L形平台;20a、四环交叉肋板;15"、左环段; 15'、右环段;151、细接头;152、粗接头;153、插销;21、连接板;22、卸扣;23、定滑轮;24、滑轮架;25、安装座;26、连接耳板;30、五环L形平台;30a、五环交叉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用于大型演出的可折叠式球状道具结构的具体实施方 式。 如图1、2、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可折叠式球状道具结构主要包括可折叠的球状体3、撑 起球状体3的顶升装置1和位于球状体3内部用于稳定球状体3的可收放的自预应力钢索 系统。整个球状体3能够在小空间内通过顶升装置1的收縮和升起,迅速隐藏于道具台仓 内和快速呈现为球状体3,以适应表演的需要,在呈现为球状体时,通过收放式自预应力钢 索系统保持承受外部载荷的球状体3的稳定。 球状体3由多个环体构成,如图l所示,包括由上至下布置的顶升平台10、一环 11、二环12、三环13、四环14、五环15、六环16、七环17、八环18、九环19,五环15的直径最 大作为中间的环,构成上半球体的直径依次递减的四环14、三环13、二环12和一环11由五 环顺次向上安置,构成下半球的直径递减的六环16、七环17、八环18、九环19则由五环顺次 向下安置,相邻的环体之间通过相互交织的吊绳8相连,承受来自球状体3的结构体本身的 载荷和外部载荷,如各环上站立的表演者7的重量。 参照图3,当顶升状置1向下折叠收起,通过顶升装置带动顶升平台10,将各环逐 次拉起,以实现球状体3的展开;表演结束时,通过中心的顶升装置1下降,使构成下半球的4六环16、七环17、八环18、九环19逐个降落在安置在支架平台6上的各自的支承柱6a上; 顶升平台1由顶升装置1支承,构成上半球体的环体包括一环11、二环12、三环13依次挂 在顶伸平台上,四环14则依次叠置在五环15上,由此使整个球状体3呈折叠收起状态。此 时三环以下的吊绳8呈松弛状态,自预应力钢索系统2的各个钢索在自重作用下自然收縮 下垂。 再参照图1和2,作为保持球状体3稳定的自预应力钢索系统,包括两端固定、长 度精确确定的多根钢索2,如图2的球状体内自预应力钢索的俯视图所示,球状体3内均匀 布置有由顶升装置1向外球状体3中间的五环15延伸,以这样的方式布置钢索8根俯视 时,根据顶升装置1与环体的实际布置情况,8根钢索的相邻钢索之间的夹角交替呈36° 、 48° 。如图1所示,钢索2的上端固定于五环15内部,钢索2绕过固定于顶升装置1中部 的定滑轮23,其另一端固定于顶升装置1的基础架9上。当球状体3由顶升装置1顶升至 图1所示的完全升起位置时,钢索正好处于完全张紧的状态,通过钢索8张紧提供的预应 力,给球状体3施加稳定约束力,以此提高其的稳定性。 下面参照图4a、4b说明钢索8与五环15的固定结构,如图所示,在五环15的内部 固定连接板21,通过用螺钉固定在连接板上的卸扣22将钢索8的首端与连接板21连接在 一起,从而将钢索2的首端固定在五环15上。 如图1、5、6所示,用于对钢索8进行导向的定滑轮安装在滑轮架24上,滑轮架24 通过螺栓与顶升装置1上相应位置的固定座25相固定,首端固定在五环15上的钢索2延 伸并绕过固定在顶升装置上的定滑轮23,之后延伸至基础架9上的连接耳板26,其末端通 过锁扣固定与连接耳板26。 由此可见,球状体处于折叠状态时,钢索2完全处于松弛状态,堆放在很小的空间 内(见图3);当中心的顶升装置1完全起升后,八根柔性钢索8以一定的角度正好处于完 全张紧的状态,给环体施加预应力,保持球状体在特殊荷载(包括球状体自重和表演者的 自重)作用下的稳定性(见图1)。 下面参照图7至1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球状体3的具体结构。 如图7和8所示,球状体3由九个环体组成,即,一至九环11-19,相邻的环体之间 通过以交替方式布置的柔性的吊绳8连接。 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大型演出的可折叠式球状体道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球状体(3),具有可叠放的多个环体(11-19);    顶升装置(1),安置在球状体(3)的内部,其顶部与球状体的顶部相连;    基础架(9),安置和固定顶升装置(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华徐原平尹华钢姜初伟樊宏伟贺虎成尹续峰李志强张志宇
申请(专利权)人: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