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1111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鸟类分布识别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包括无人机机身,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四周连接有向外伸出旋翼杆,所述旋翼杆末端安装有旋翼,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底部连接有开张式结构的支撑杆,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底部安装降噪收音麦,所述降噪收音麦与旋翼之间设置有隔音板,所述无人机机身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摄像头。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隔音板设置在旋翼与降噪收音麦之间,大幅消减了机翼的噪音对鸟类鸣声的采集产生的干扰,保证了原始声音数据的准确性,将大幅提升后续声音识别的精度。的精度。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鸟类分布识别
,具体为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鸟类分布研究是研究鸟类在各地区分布情况的科学。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鸟类的分布规律、种类特征、栖息地习性、迁徙路线和繁殖状况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鸟类分布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现场调查:从野外调查开始,记录鸟类的物种、数量和栖息地,同时引入数据记录设备(如GPS)和数据库以便长期跟踪。2.卫星遥感:利用遥感技术,观测鸟类数量的变化和栖息地的变化,并通过图像处理分析作为观测数据。3.模型预测: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各种影响鸟类分布的环境因素,比如气候、地形、植被等信息,计算推测鸟类分布的可能性。而模型预测又以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作为鸟类分布研究的数据来源的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现场调查主要依靠人力,效率和数据准确性都无法保障;卫星遥感分辨率较低,由于鸟类栖息的隐蔽性其数据准确性也不高。
[0003]随着无人机技术和声音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无人机基于采集鸟类鸣声,而后经过信号处理、识别后分析鸟类分布的方法有效提升的鸟类分布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该技术在应用依然存在较大的限制,主要在于无人机飞行或者悬停过程中机翼的噪音对鸟类鸣声的采集产生很大干扰,尽管可以通过数据处理一定程度降低影响,但依然无法消除。
[0004]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包括无人机机身,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四周连接有向外伸出旋翼杆,所述旋翼杆末端安装有旋翼,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底部连接有开张式结构的支撑杆,所述无人机机身的底部安装降噪收音麦,所述降噪收音麦与旋翼之间设置有隔音板,所述无人机机身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无人机机身内部安装有控制主板和充电电池,所述控制主板上搭载有导航模块、姿态控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图像识别模块、声音识别模块、通信与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摄像头和降噪收音麦与控制主板信号连接,所述充电电池为摄像头、降噪收音麦、控制主板以及旋翼供电。
[0008]进一步地,所述隔音板为扇形可折叠的隔音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隔音板上均匀分布有一组扇骨,所述无人机机身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座,所述扇骨靠近无人机机身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在轴座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轴座下方设置有舵机,所述舵机固定安装在无人机机身的侧壁上,
所述舵机的旋转主轴与远离无人机机身一侧的扇骨固定连接,所述舵机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机身侧壁上开设有八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伸缩装置,所述降噪收音麦固定连接在伸缩装置的斜支杆末端,以摄像头朝向方向为南,八个安装槽中安装的八个降噪收音麦展开后分别朝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方向。
[0012]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伸缩装置顶部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与充电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多节伸缩杆末端转动连接有圆柱座,所述斜支杆固定连接在圆柱座的底部,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上部张开的圆锥状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底部衔接圆柱孔,所述圆柱孔与圆柱座卡接配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多节伸缩杆的末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圆柱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对座板,所述连接板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一对座板之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旋翼杆斜向上倾斜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机身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充电装置,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通过逆变器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机身顶部设置为向上凸起的多面体结构,多面体的每个面上都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中,隔音板设置在旋翼与降噪收音麦之间,大幅消减了机翼的噪音对鸟类鸣声的采集产生的干扰,保证了原始声音数据的准确性,将大幅提升后续声音识别的精度。
[0019]2、本专利技术中,隔音板设置为扇形可折叠结构,既能对为收集鸟鸣声音降噪,又不影响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平衡。本专利技术通过舵机控制最外侧扇骨转动,从而控制隔音板开合。
[0020]3、本专利技术中,八个降噪收音麦展开后分别朝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方向,可实现全方位的覆盖。
[0021]4、本专利技术中,降噪收音麦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在非收音时段降噪收音麦收起,可降低灰尘杂物附着到降噪收音麦上的概率,保证收音精度。
[0022]5、本专利技术中,旋翼杆斜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可增加旋翼与降噪收音麦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旋翼噪音对收音的影响。
[0023]6、本专利技术中,太阳能充电装置利用机身表面空间安装太阳能板,可利用太阳能蓄能来提升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无人机机身顶部设置为向上凸起的多面体结构可扩大表面积,为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提供更多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隔音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伸缩装置完全伸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伸缩装置收缩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圆柱座和导向孔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转动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旋翼杆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无人机机身;2、支撑杆;3、旋翼杆;4、旋翼;5、隔音板;6、扇骨;7、轴座;8、舵机;9、旋转主轴;10、摄像头;11、太阳能充电装置;12、太阳能电池板;13、安装槽;14、降噪收音麦;15、斜支杆;16、固定座;17、圆柱孔;18、导向孔;19、圆柱座;20、多节伸缩杆;21、电动伸缩杆;22、销轴;23、座板;24、伸缩装置;25、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实施例1:请参阅图1~2,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包括无人机机身1,无人机机身1的四周连接有向外伸出旋翼杆3,旋翼杆3末端安装有旋翼4,无人机机身1的底部连接有开张式结构的支撑杆2,无人机机身1的底部安装降噪收音麦14,降噪收音麦14与旋翼4之间设置有隔音板5,无人机机身1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摄像头10,无人机机身1内部安装有控制主板和充电电池,控制主板上搭载有导航模块、姿态控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图像识别模块、声音识别模块、通信与数据传输模块,摄像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包括无人机机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机身(1)的四周连接有向外伸出旋翼杆(3),所述旋翼杆(3)末端安装有旋翼(4),所述无人机机身(1)的底部连接有开张式结构的支撑杆(2),所述无人机机身(1)的底部安装降噪收音麦(14),所述降噪收音麦(14)与旋翼(4)之间设置有隔音板(5),所述无人机机身(1)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摄像头(10),所述无人机机身(1)内部安装有控制主板和充电电池,所述控制主板上搭载有导航模块、姿态控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图像识别模块、声音识别模块、通信与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摄像头(10)和降噪收音麦(14)与控制主板信号连接,所述充电电池为摄像头(10)、降噪收音麦(14)、控制主板以及旋翼(4)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板(5)为扇形可折叠的隔音板(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板(5)上均匀分布有一组扇骨(6),所述无人机机身(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座(7),所述扇骨(6)靠近无人机机身(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在轴座(7)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座(7)下方设置有舵机(8),所述舵机(8)固定安装在无人机机身(1)的侧壁上,所述舵机(8)的旋转主轴(9)与远离无人机机身(1)一侧的扇骨(6)固定连接,所述舵机(8)与充电电池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鸣声强度的鸟类分布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机身(1)侧壁上开设有八个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内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欣悦杨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