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810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涉及分布式储能集群控制领域,其对配电网进行集群划分并形成节点集群及分区,对接入分布式电源DG的配电网净负荷进行潮流计算得出配电网等效负荷曲线,根据集群划分结果,潮流计算得到各集群净负荷曲线与各集群t时刻的倒送功率大小功,计算集群的储能充电功率与集群储能放电功率,得到输出集群储能功率,并根据集群储能功率获取节点的储能功率,进行潮流计算,得到运行收益集合,判断各节点储能充放电电量是否超过储能可调节电量,若满足条件,则输出储能运行收益集合,若不满足则填谷线上移,并进行迭代计算,最终输出各集群内部各储能节点的最优时序出力,实现了对分布式储能集群的调压控制。能集群的调压控制。能集群的调压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布式储能集群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网电压偏差包含过电压和欠电压两种,主要由负荷增长、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及网架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配电网直接连接着各种用电负荷,各类电压偏差均会直接影响到系统供电电能质量。分布式发电技术与市场不断趋于成熟,分布式电源DG接入配网比例不断上升的同时,对配网电能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专利技术针对分布式电源DG与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引发的电压越限现象,在对传统储能参与配电网电压调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集群划分指标,提出了配电网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实现对分布式储能集群进行调压控制,以降低配电网直接连接各种用电负荷,各类电压偏差对系统供电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包括:
[0004]S1:获取日负荷、EV电动汽车充电数据、DG数据、储能参数,并基于节点间的灵敏度电气距离与有功功率平衡度指标,对配电网进行集群划分并形成节点集群及分区;所述节点为分布式电源或分布式储能;计算各节点可充电电量E
u,I,c
=E
ESS,I
(soc
max

soc0)与E
u,I,dc
=E
ESS,I
(soc0‑
soc
min
),其中u为节点电压,I为节点电流,c为节点对应集群的分区,dc为EV充电桩,SOC0为放电深度,SOC
min
、SOC
max
分别为储能荷电状态的上下限值,E
u,I,c
为节点可充电电量,E
u,I,dc
为节点可放电电量;设置调节功率

p为1,循环次数h为1;
[0005]S2:对接入分布式电源DG的配电网净负荷进行潮流计算得出配电网等效负荷曲线,设置等效负荷填谷线P
g
初值为负荷最小值P
Smin
,限定各集群填谷线范围为0>P
g
>min(P
s(t)
),其中min(P
s(t)
)表示填谷线的最小值,t表示时刻,削峰线P
f
初值为负荷最大值P
Smax

[0006]S3:根据集群划分结果,潮流计算得到各集群净负荷曲线(P
c1(t)
,P
c2(t)
……
P
cn(t)
)、各集群t时刻的倒送功率大小功(P
s1(t)
,P
s2(t)
……
P
sn(t)
),其中n表示集群的数量;
[0007]S4:当负荷小于填谷线时(P
s(t)
<P
g
),储能节点充电,充电功率P
c(t)
=(P
s(t)

P
g
)*c,计算集群i的储能充电功率:
[0008]P
ESS,i,c
(t)=P
c(t)
*(P
sc
(t))/(P
s1
(t)+P
s2
(t)+

P
sn
(t)

+P
sm
(t)),其中m为集群i中包括的节点数量,i=1,2

n,根据充放电平衡原则(EESS,i,c=EESS,i,dc)确定集群i储能放电功率P
ESS,i,dc
(t),输出集群储能功率P
ESS,i
(t)=P
ESS,i,c
(t)+P
ESS,i,dc
(t);其中,P
sc
(t)为集群i对应分区的倒送功率大小功,P
c(t)
为集群i对应的净负荷,EESS,i,c为集群i对应的储能充电电量,EESS,i,dc为集群i对应的储能放电电量;
[0009]S5:将各集群对应的集群储能功率P
ESS,i
(t)按照节点网损灵敏度比例分配至集群内各节点储能P
ESS,j,i
(t)=P
ESS,i
(t)
×
(s
i
/∑s
i
),其中j=1

m,P
ESS,j,i
(t)为第j个节点的储
能功率,s
i
为电压影响因子;进行潮流计算,得到运行收益集合:储能额外消纳新能源带来的售电收益及网损收益F
loss
、储能运行综合收益FT,储能节点日运行效益,额外消纳新能源比例与负荷峰谷差;
[0010]S6:判断各节点储能充放电电量E
I,c
是否超过储能可调节电量(E
I,c
>E
u,I,c
||E
I,c
>E
u,I,dc
),若满足条件,则输出储能运行收益集合,若不满足则填谷线上移(P
g
(h+1)=P
g
(h)+

P),迭代次数h=h+1,返回步骤S4计算,直至满足条件停止迭代;
[0011]S7:形成可调节范围内各集群储能功率与运行收益集合,确定储能最大运行收益,输出各集群内部各储能节点的最优时序出力PESS(j)。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运行收益集合的获取,具体包括:
[0013]设定目标函数maxF=F
T
+F
loss
;式中,F为储能节点日运行效益;F
loss
为储能节点接入配电网后日内减少网损费用带来的收益;F
T
为储能节点日内的削峰填谷套利收入;
[0014]定义新能源消纳与套利收益为储能节点放电获得的售电收益F
sale
与充电支付的购电成本F
buy
之差,得到:
[0015]F
T
=F
sale

F
buy
;其中:
[0016][0017]式中,F
sale
为储能节点在负荷高峰期间释放电能带来的售电收益;储能节点实际购电成本F
buy
为从上级电网购电的费用,当储能节点运行在新能源消纳区域时为0;P
ess,l,char
、P
ess,l,dis
为第L个储能节点在t时刻的充、放电功率大小,充电时为负,放电时为正;
NESS
为储能节点的个数,T为日时长,Δt为计算时长,M(t)为t时刻从主网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获取日负荷、EV电动汽车充电数据、DG数据、储能参数,并基于节点间的灵敏度电气距离与有功功率平衡度指标,对配电网进行集群划分并形成节点集群及分区;所述节点为分布式电源或分布式储能;计算各节点可充电电量E
u,I,c
=E
ESS,I
(soc
max

soc0)与E
u,I,dc
=E
ESS,I
(soc0‑
soc
min
),其中u为节点电压,I为节点电流,c为节点对应集群的分区,dc为EV充电桩,SOC0为放电深度,SOC
min
、SOC
max
分别为储能荷电状态的上下限值,E
u,I,c
为节点可充电电量,E
u,I,dc
为节点可放电电量;设置调节功率

p为1,循环次数h为1;S2:对接入分布式电源DG的配电网净负荷进行潮流计算得出配电网等效负荷曲线,设置等效负荷填谷线P
g
初值为负荷最小值P
Smin
,限定各集群填谷线范围为0>P
g
>min(P
s(t)
),其中min(P
s(t)
)表示填谷线的最小值,t表示时刻,削峰线P
f
初值为负荷最大值P
Smax
;S3:根据集群划分结果,潮流计算得到各集群净负荷曲线(P
c1(t)
,P
c2(t)
……
P
cn(t)
)、各集群t时刻的倒送功率大小功(P
s1(t)
,P
s2(t)
……
P
sn(t)
),其中n表示集群的数量;S4:当负荷小于填谷线时(P
s(t)
<P
g
),储能节点充电,充电功率P
c(t)
=(P
s(t)

P
g
)*c,计算集群i的储能充电功率:P
ESS,i,c
(t)=P
c(t)
*(P
sc
(t))/(P
s1
(t)+P
s2
(t)+

P
sn
(t)

+P
sm
(t)),其中m为集群i中包括的节点数量,i=1,2

n,根据充放电平衡原则(EESS,i,c=EESS,i,dc)确定集群i储能放电功率P
ESS,i,dc
(t),输出集群储能功率P
ESS,i
(t)=P
ESS,i,c
(t)+P
ESS,i,dc
(t);其中,P
sc
(t)为集群i对应分区的倒送功率大小功,P
c(t)
为集群i对应的净负荷,EESS,i,c为集群i对应的储能充电电量,EESS,i,dc为集群i对应的储能放电电量;S5:将各集群对应的集群储能功率P
ESS,i
(t)按照节点网损灵敏度比例分配至集群内各节点储能P
ESS,j,i
(t)=P
ESS,i
(t)
×
(s
i
/∑s
i
),其中j=1

m,P
ESS,j,i
(t)为第j个节点的储能功率,s
i
为电压影响因子;进行潮流计算,得到运行收益集合:储能额外消纳新能源带来的售电收益及网损收益F
loss
、储能运行综合收益FT,储能节点日运行效益,额外消纳新能源比例与负荷峰谷差;S6:判断各节点储能充放电电量E
I,c
是否超过储能可调节电量(E
I,c
>E
u,I,c
||E
I,c
>E
u,I,dc
),若满足条件,则输出储能运行收益集合,若不满足则填谷线上移(P
g
(h+1)=P
g
(h)+

P),迭代次数h=h+1,返回步骤S4计算,直至满足条件停止迭代;S7:形成可调节范围内各集群储能功率与运行收益集合,确定储能最大运行收益,输出各集群内部各储能节点的最优时序出力PESS(j)。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收益集合的获取,具体包括:设定目标函数maxF=F
T
+F
loss
;式中,F为储能节点日运行效益;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纪亭李志强徐晨博王坤孙轶铁王曦冉邹波吴赫君张佳妮张凯张益群王筱雨黄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