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879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包括底座柜、安装架和转动侧板架,安装架固定于底座柜上表面后侧,转动侧板架的一纵向侧边与安装架的一侧边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安装架上靠近底端位置设有横板,横板上设有标件盒和套筒选择器,横板上方的上横梁上设有处理器、控制面板和显示屏,转动侧板架朝向底座柜的板面上设有挂杆和工具盒;底座柜内分为上部的线腔、下部的线圈抽屉,线腔内设有多个出线机构和升降机构。通过底座柜、安装架和转动侧板架三者的合理布局和安装,有效提高了工位利用率,极大提高了工具放置空间和拿放的便捷性,绕线的铜线进行分区管理,并设置在底座柜内部,管理更加方便和安全。全。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工位
,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风电变桨制造过程需要经过绕线、组装以及检测等过程,在组装的工位上将会使用到多种工具,还要对组装过程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检查。现有的工位结构简单,无法放置多种工件和工具,需要拼接工位,这样就导致工位变长,操作不便,而且检测时,无法完成全部检测,需要在多个工位进行智能检测。而风电变桨的绕线也是一个重要过程,但对不同的粗细铜线进行分区管理和绕线的方便将是绕线的重要环节,传统在工位上设有铜线筒,人工拉动进行绕线或机器拉动绕线,但在工位表面会出现铜线混乱、绕线麻烦等问题,且铜线不利于管理,易缠绕到其他部件上,造成铜线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以解决了风电变桨制造工位无法放置多种工具盒检测工具,绕线的铜线管理混乱导致铜线浪费等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柜、安装架(2)和转动侧板架(6),安装架(2)固定于底座柜上表面后侧,转动侧板架(6)的一纵向侧边与安装架(2)的一侧边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安装架(2)包括固定于底座柜上表面两侧的两根纵梁;两根纵梁中部靠近底端位置之间连接安装有横板(3),横板(3)的上表面安装有标件盒和套筒选择器;两根纵梁上部之间连接安装有上横梁,上横梁上集成安装有处理器、控制面板(41)和显示屏(4),处理器安装于控制面板(41)的背面;所述转动侧板架(6)朝向安装架(2)的表面上安装有工具盒(62)和若干挂杆(61);所述底座柜内通过隔板分为上侧的线腔和下侧的线圈抽屉(12);所述底座柜的上表面开设有线腔的腔口,腔口配置有尺寸对应的腔盖(13),腔盖(13)上开设有多个出线孔(132),腔盖(13)配置有升降机构,线腔内安装有出线机构,出线机构与出线孔(132)的个数一一对应;所述线圈抽屉(12)用于存放备用的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纵梁分别固定于底座柜上表面的后侧两个柜角上,两个纵梁及其之间的距离与底座柜柜体宽度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纵梁顶部还固定安装有可调整照明的角度和/或亮度的灯板(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与转动侧板架(6)的连接侧边设有两个纵向布置的安装块(21),两个安装块(21)分别对应安装铰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侧板架(6)朝向安装架(2)的表面上,工具盒(62)安装于所有挂杆(61)的上方,挂杆(61)均匀布置于转动侧板架(6)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风电变桨制造用智能工位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侧板架(6)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富乾石致远官雪梅汤林李善宣孔志伟张佳蕾吴文亮徐娜王立闻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