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811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包括顶面和侧壁,所述侧壁的底端置于所述锅体的锅沿上,所述侧壁的底端上还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所述冷凝水导流段自所述侧壁的底端向下延伸并覆盖所述锅沿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锅具,锅盖侧壁的底端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进行烹饪时,锅盖上的冷凝水会经由冷凝水导流段流下,从而避免冷凝水从锅盖底端和锅沿连接处的空隙中溢出,或者避免冷凝水聚集于锅盖底端和锅沿连接处的空隙中,从而避免冷凝水污染加热平台或者影响加热火焰正常工作,以及避免掀开锅盖时带动大量冷凝水掉落而污染加热平台和影响用户体验。染加热平台和影响用户体验。染加热平台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具


[0001]本技术涉及锅具
,特别涉及一种锅具。

技术介绍

[0002]锅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至少有一口锅具,锅具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蒸汽及冷凝水,冷凝水从锅盖上流下时容易从锅盖与锅体的连接处的缝隙中溢出,或者留于其缝隙中,避免掀开锅盖时大量冷凝水会落下,继而流至锅体外面的加热平台或者灶台上,影响平台卫生或者影响加热火焰正常工作。
[0003]现有锅具一般还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烹饪需求,如现有技术中的炒锅一般分为平底锅和圆底锅,但不论是平底锅还是圆底锅,其侧壁一般均加工制造为一段连续的弧面体,在锅口径一定的情况下,锅壁往往要么偏平缓,要么偏陡峭,无法兼顾炒菜时需要平缓的弧度,而炖菜时需要较大的深度要求。现有技术的炒锅一般还不具备蒸笼功能,当需要蒸食品时,需要另使用蒸锅,十分不便;以及现有技术的锅体容量较小,也无法同时进行炖煮和蒸食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
技术介绍
记载的的不足之一,提供一种锅具。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包括顶面和侧壁,所述侧壁的底端置于所述锅体的锅沿上,所述侧壁的底端上还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所述冷凝水导流段自所述侧壁的底端向下延伸并覆盖所述锅沿内侧。
[0007]作为优选,所述侧壁的底端向内折弯形成台阶,当所述锅盖放置于所述锅沿上时,所述台阶的横向段与所述锅沿贴合,所述台阶的纵向段伸入所述锅体内并形成所述冷凝水导流段。
[0008]作为优选,所述台阶的纵向段的末端弯曲沿伸形成冷凝水收集槽。
[0009]作为优选,本技术的锅具还包括蒸片,所述蒸片包括周向翻边部和下沉于所述周向翻边部的中央置物部,所述周向翻边部与所述锅体的锅沿配合以使所述蒸片放置于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放置于所述周向翻边部上。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中央置物部通过连接部与所述周向翻边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锅体的锅沿内表面相互贴合的贴合段、位于所述贴合段下方并远离所述锅体的锅沿的导向段,所述导向段与所述中央置物部平滑连接。
[0011]作为优选,所述侧壁的底端的外侧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锅体的锅沿外侧,所述锅体的锅沿及所述周向翻边部位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台阶形成的容纳空间内。
[0012]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包括依次相切连接的烹饪中心段、拓容加深段、收口段,所述拓容加深段的横截面曲线的曲率自所述烹饪中心段至所述收口段方向由小变大。
[0013]作为优选,所述收口段的横截面曲线的曲率自所述拓容加深段至锅沿方向由大变小。
[0014]作为优选,所述锅体的外壁还设有刻蚀纹路。
[0015]作为优选,所述刻蚀纹路包括若干个均匀分布的下陷部,所述下陷部的侧面形成用于电磁反射的弯曲壁面
[0016]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的锅具,锅盖侧壁的底端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进行烹饪时,锅盖上的冷凝水会经由冷凝水导流段流下,从而避免冷凝水从锅盖底端和锅沿连接处的空隙中溢出,或者避免冷凝水聚集于锅盖底端和锅沿连接处的空隙中,从而避免冷凝水污染加热平台或者影响加热火焰正常工作,以及避免掀开锅盖时带动大量冷凝水掉落而污染加热平台和影响用户体验。
[0018]2、本技术的锅盖侧壁的底端还形成冷凝水收集槽,能够有效收集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回流至锅体内从而影响菜品口味,尤其在蒸菜时,大量冷凝水回流会直接导致蒸菜长时间直接与大量冷凝水接触而影响其口味。
[0019]3、本技术的蒸片的中央置物部下沉于周向翻边部,使得食物或者放置有食物的碗盘不易掉落出蒸片;蒸片连接部的贴合段与锅体收口段的内表面贴合,使得蒸片更加稳固地放置于锅体上。
[0020]4、本技术的锅盖侧壁向内折弯形成台阶、向外形成延伸部,当锅盖盖合于锅体上时,使得锅沿以及蒸片的周向翻边部位于台阶和延伸部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从而使得锅盖与锅体、蒸片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稳固。
[0021]5、本技术锅体包括依次相切连接的烹饪中心段、拓容加深段、收口段,烹饪中心段用以煎炒食物,拓容加深段用以加深锅体深度,使得锅体适用于炖煮食物,从而实现了即可适用于煎炒又可适用于炖煮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具功能单一的不足之处;收口段避免锅口处继续外张,方便厨师翻锅的烹饪手法,降低翻锅烹饪时食物掉落出锅的概率,且收口段还能汇聚热量,虽然本技术的锅体容积较大,但收口段汇聚热量,增加了锅体的加热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0022]烹饪中心段、拓容加深段、收口段依次相切连接,降低炒菜过程中锅铲沿锅侧壁炒菜使用时,其与锅内表面发生碰撞而损坏锅体的概率,且相切的圆弧转变了锅壁的走向,使其从锅底逐渐转向拓容加深段,进而使得锅体兼备炒煎和炖煮的形态。
[0023]6、本技术的锅体外壁还设有刻蚀纹路,刻蚀纹路使得锅外壁表面粗糙不平,当锅体放置于电磁炉加热时,设有刻蚀纹路的锅外壁使得电磁波在锅外壁相互反射,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电磁加热效率。且刻蚀纹路还增加了锅外壁的受热表面积,也增加了明火加热时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实施例1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实施例1的锅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实施例1的锅具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实施例2的锅具的保证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实施例2的锅具的蒸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实施例3的锅具的展示锅体外表面刻蚀纹路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实施例3的锅具的展示下陷部和凸棱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实施例4的锅具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锅体,101、烹饪中心段,1011、锅底,1012、圆弧,102、拓容加深段,103、收口段,2、锅盖,201、侧壁,202、顶面,203、台阶,2031、横向段,2032、纵向段,3、锅沿,4、提手,5、第一容纳腔腔,6、第二容纳腔,7、蒸片,701、周向翻边部,702、中央置物部,703、连接部,7031、贴合段,7032、导向段,8、刻蚀纹路,801、下陷部、802、弯曲壁面,9、延伸部,10、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4]实施例1:
[0035]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锅具,包括锅体1和锅盖2,锅盖2上还设有提手4,锅盖2包括顶面202和侧壁201,所述侧壁201的底端置于所述锅体1的锅沿3上,所述侧壁201的底端上还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所述冷凝水导流段自所述侧壁201的底端向下延伸并覆盖所述锅沿3内侧。
[0036]侧壁201的底端向内折弯形成台阶203,当所述锅盖2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包括顶面和侧壁,所述侧壁的底端置于所述锅体的锅沿上,所述侧壁的底端上还折弯形成冷凝水导流段,所述冷凝水导流段自所述侧壁的底端向下延伸并覆盖所述锅沿内侧;所述侧壁的底端向内折弯形成台阶,当所述锅盖放置于所述锅沿上时,所述台阶的横向段与所述锅沿贴合,所述台阶的纵向段伸入所述锅体内并形成所述冷凝水导流段,所述台阶的纵向段的末端弯曲沿伸形成冷凝水收集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片,所述蒸片包括周向翻边部和下沉于所述周向翻边部的中央置物部,所述周向翻边部与所述锅体的锅沿配合以使所述蒸片放置于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放置于所述周向翻边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置物部通过连接部与所述周向翻边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锅体的锅沿内表面相互贴合的贴合段、位于所述贴合段下方并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潘少卿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