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疔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711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3:00
挑疔刮针,包括针柄,针柄的下端设有直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突破了现有挑治疗法的传统思路,打破了针具只能是直针或勾针的传统观念,将针头设计成伞形或蘑菇形,从而,可使得挑疔的效率更高,操作更方便。操作更方便。操作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挑疔刮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灸针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挑疔刮针。

技术介绍

[0002]挑疔疗法也称为挑治疗法,是我国中医学遗产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在劳动人民的医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挑疔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半刺者,浅纳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即,用针在挑治点上挑刺“如拔毛状”,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适当出一点血,用以治疗病在经络而出现的经络痼痹的疾患和病在脏腑而出现的五脏固居的疾患,其挑治深度在皮肤以下、肌肉层以上,位置安全可靠。上述的“疔”是指“羊毛疔”,它是生长在人体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下的一种呈羊毛状或者呈串珠状的异常脂肪纤维组织(或称病理组织),其中如图10所示呈羊毛状的称为公疔,如图11所示呈串珠状称母疔。传统挑治疗法的工具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它是一套针灸器具,简称针具,即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共九种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般为直径为0.6

1.5mm直针或钩针。挑疔时,在皮下进行挑治,用于把皮下病理组织挑出。但是,在长期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传统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还是现在常用的直针或钩针在挑治时都存在以下不足:操作难度大:术者用现有的针具挑治时,要求术者持消毒针具以15至35度角度入针至皮下,针尖挑到皮下纤维后,要用适当的沉劲,以无名指压低针尾上部,提高针尖向上将该位置皮肤挑起2公分左右,然后,慢慢地往复水平摇摆针体,针体将该处皮肤牵拉的同时也在针体的带动下左右或前后摇晃,以起到松解皮下组织的作用,从而将皮下纤维挑出。由上述可知,用现有针具挑治,要求术者对入针角度、左右摇摆针的幅度和频率等有较高要求,这使得术者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纯熟的手法和手感。对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熟练和掌握的时间较长;治疗效率较低:挑疔要求每个挑点务必挑净,这就是用现有的直针或勾针,都需要摇摆针体的原因:使挑点处的皮下组织松解,以便用针尖将异常脂肪纤维组织由皮下全部挑出,但是,因受限于直针或勾针的外形,使得挑净的过程和时间都较长,尤其是对于形状类似于脂肪颗粒的母疔而言,用现有的针具挑治时,若经验不足或稍不小心便会将母疔挑碎,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挑净的难度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挑疔刮针,它是在传统针具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而改良的一种专用挑治针具。它能大幅降低术者的操作难度,对术者的经验、手法及手感的要求均相对较低,而且,其清除效率高,尤其是其清除母疔的效率比现有针具有大幅提升。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挑疔刮针,包括针柄,针柄的下端设有直针,其特征在于:针柄的上端设有刮针,刮针由刮针针头和针杆构成,刮针针头的整体
形状为端部细后部粗的旋转体,但不是圆锥体,刮针针头的针头端部为球冠,球冠的高小于球冠的底的直径,针头端部下部为圆弧旋转体,圆弧旋转体的外表面是以圆弧为母线以刮针的轴线L为轴的旋转面,圆弧旋转体的直径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圆弧旋转体的最大直径等于刮针针头的高度H,针杆的一端与圆弧旋转体连接,针杆的另一端与针柄连接,圆弧旋转体与针杆的连接处设有凹槽以构成环形刀刃,上述所有部件一体成型。
[0005]所述针头端部的高度h与圆弧旋转体的高度h的比值为1:5。所述圆弧旋转体的最大直径为3.0mm至3.5mm,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至1.0mm,针杆的直径为1.2mm。所述圆弧旋转体的下部边沿设有两个对称的斜面,每个斜面与凹槽相交在圆弧旋转体底部构成两个端齿。所述针柄的中部设有握柄。所述直针外周安装针帽,针帽与针柄配合。所述针柄位于刮针的一端设有筋板,筋板位于针杆两侧且与针杆连接,筋板所在平面与斜面所在平面垂直。
[0006]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突破了现有挑治疗法的传统思路,打破了针具只能是直针或勾针的传统观念,将针头设计成伞形或蘑菇形,从而,可使得挑疔的效率更高,操作更方便,具体说明如下:刮针针头20由针头端部25和圆弧旋转体26构成,整体前细后粗,而且,针头端部25和圆弧旋转体26两者之间为圆滑过渡,外表光滑圆润,因此,刮针针头20既易于经开皮处进入皮肤下方,又可避免刮针针头20在皮下挑取或刮取皮下异常脂肪纤维组织时,误伤周围无病变的皮下组织或肌肉组织。同时,圆弧旋转体26底部设有凹槽22,从而使得圆弧旋转体26的下边缘形成一个环形的环形刀刃23,环形刀刃23和凹槽22是挑取或刮取皮下异常脂肪纤维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术者将刮针针头20穿入皮下后,不用将皮肤向上挑起,而只需以针头端部25为圆心和支点,向四周方向转动针柄1,便可利用环形刀刃23将开皮处病灶内的异常脂肪纤维组织挑或刮至凹槽22内,再轻提刮针针头20便可将异常脂肪纤维组织清理出皮肤外,可避免传统针具在挑起皮肤摇摆过程中,因控制不好力度和幅度而对皮肤造成伤害。另外,圆弧旋转体26是以圆弧为母线的旋转面,即,圆弧旋转体26外表面更接近于向外凸的球面,当圆弧旋转体26位于皮下后,在圆弧旋转体26的旋动过程中,其外表面便会对四周的异常脂肪纤维组织起到按压和松解作用,相当于现有针具挑起皮肤并摇摆的松解作用,以便于环形刀刃23和凹槽22配合刮取异常脂肪纤维组织。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挑疔刮针利用其独特的结构,可大幅降低术者的操作难度,还可降低挑治疗法对皮肤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挑疔刮针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挑疔刮针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2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刮针2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显示刮针2下端两侧设有两个斜面24;图6是图5的 左视图;图7是图5的立体图;图8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图6的A

A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公疔的图片;图11是母疔的图片。
[0009]附图标记:1针柄 10握柄 11筋板 2刮针 20刮针针头 21针杆 22凹槽 23环形刀刃 24斜面 25针头端部 26圆弧旋转体 27端齿 3直针 4针帽。
实施方式
[001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挑疔刮针包括针柄1。针柄1的下端设有直针3,直针3可用作开皮针,即先用直针3开皮后再用刮针2取出皮下的病理组织。直针3也可既作开皮针,又用作挑针,即直针3开皮后,继续用直针3实施传统的挑疔疗法,但治疗的速度和效果比用刮针2刮取病理组织相比明显偏低,而且,对医务人员或术者的经验和技法要求也较高。针柄1的上端设有刮针2。刮针2由刮针针头20和针杆21构成。如图4所示,刮针针头20的整体形状为端部细、后部粗的旋转体,但不是圆锥体,因为一方面,圆锥体的端部太尖、过于锋利,挑治时易误伤皮下组织,且不能为术者挑治时提供合适的支撑点,刮针2易纵向或横向滑动,难以将同一病灶的病理组织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圆锥体的前后视图和左右视图均为等腰三角形,即圆锥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挑疔刮针,包括针柄(1),针柄(1)的下端设有直针(3),其特征在于:针柄(1)的上端设有刮针(2),刮针(2)由刮针针头(20)和针杆(21)构成,刮针针头(20)的整体形状为端部细后部粗的旋转体,但不是圆锥体,刮针针头(20)的针头端部(25)为球冠,球冠的高小于球冠的底的直径,针头端部(25)下部为圆弧旋转体(26),圆弧旋转体(26)的外表面是以圆弧为母线以刮针(2)的轴线(L)为轴的旋转面,圆弧旋转体(26)的直径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圆弧旋转体(26)的最大直径等于刮针针头(20)的高度(H),针杆(21)的一端与圆弧旋转体(26)连接,针杆(21)的另一端与针柄(1)连接,圆弧旋转体(26)与针杆(21)的连接处设有凹槽(22)以构成环形刀刃(23),上述所有部件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挑疔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端部(25)的高度(h1)与圆弧旋转体(26)的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敦才王医本许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世博诺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