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145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通过一分四同轴馈电层将TE10模信号转换为等幅同相的四路TEM模信号传输至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将四路TEM模信号进行相位调整,产生四路TEM模信号传输至双脊转同轴层,双脊转同轴层将四路TEM模信号通过同轴转双脊结构转为四路TE10模信号输出至单脊波导传输层,单脊波导传输层将四路TE10模信号采用双脊波导转单脊波导结构传输至缝隙辐射层,缝隙辐射层将四路TE10模信号辐射至自由空间,缝隙辐射层、单脊波导传输层、双脊转同轴层、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和一分四同轴馈电层均采用全金属实现;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能够兼具大角度扫描和高增益。和高增益。和高增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

技术介绍

[0002]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是雷达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部分,是新一代天线阵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利用天线单元组成线阵形成波束,再将线阵组成面阵,在一个维度上进行相扫,具有波束灵活可控、副瓣电平低等特点。当前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存在着介质和金属两种实现方式,使用介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的体积重量都会比较小,而且易于和有源电路进行集成来实现天线波束的扫描,但是使用介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的损耗会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高频信号,天线的辐射效率低,达不到高增益的要求。
[0003]全金属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具有低损耗以及较高的辐射效率,可以通过增加天线阵面提高天线的增益,达到高增益的效果。现有全金属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一般采用E面矩形波导一分二功分器来进行中心馈电,然后通过E面矩形波导壁上开设的缝隙实现天线的辐射,再在E面矩形波导一分二功分器的末端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其特征在于包括缝隙辐射层、单脊波导传输层、双脊转同轴层、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和一分四同轴馈电层;所述的一分四同轴馈电层用于接入外部TE10模信号,并将外部TE10模信号转换为等幅同相的四路TEM模信号后传输至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用于将所述的一分四同轴馈电层传输至其处的四路TEM模信号进行相位调整,产生四路TEM模信号传输至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用于将所述的反射式移相器组传输至其处的四路TEM模信号通过同轴转双脊结构转为四路TE10模信号输出至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用于将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输出至其处的四路TE10模信号采用双脊波导转单脊波导结构传输至所述的缝隙辐射层,所述的缝隙辐射层用于将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传输至其处的四路TE10模信号辐射至自由空间,所述的缝隙辐射层、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和所述的一分四同轴馈电层均采用全金属实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隙辐射层包括第一矩形金属块和辐射缝隙组;将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长度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高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所述的辐射缝隙组包括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的4个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的辐射缝隙单元,每个所述的辐射缝隙单元均包括48个用于将传输至其处的TE10模信号辐射到自由空间的辐射缝隙,每个所述的辐射缝隙均为矩形槽,且上下贯穿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每个所述的辐射缝隙的长度方向均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每个所述的辐射缝隙单元如果沿前后方向平移,其内48个辐射缝隙能够与其它三个辐射缝隙单元的48个辐射缝隙一一对应完全重合;每个所述的辐射缝隙单元中,48个辐射缝隙按照从左到右顺序间隔分布,每相邻两个辐射缝隙中,位于左侧的辐射缝隙沿前后的对称面所在平面与位于右侧的辐射缝隙沿前后的对称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相等,将48个辐射缝隙按照从左到右顺序按照1至48进行编号,称为第1个辐射缝隙至第48个辐射缝隙,所述的第15个辐射缝隙至所述的第33个辐射缝隙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1个辐射缝隙至所述的第14个辐射缝隙以及所述的第34个辐射缝隙至所述的第48个辐射缝隙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1个辐射缝隙至第48个辐射缝隙沿前后方向宽度相等,所述的第k个辐射缝隙的中心和所述的第k+1个辐射缝隙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k+1个辐射缝隙的中心和所述的第k+2个辐射缝隙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其中k=1,2,

,23,所述的第m个辐射缝隙的中心和所述的第m

1个辐射缝隙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m

1个辐射缝隙的中心和所述的第m

1个辐射缝隙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其中m=48,47,

,26;每个辐射缝隙单元中,将48个辐射缝隙的上端面所在平面、下端面所在平面、第1个辐射缝隙的左端面所在平面、第48个辐射缝隙的右端面所在平面、48个辐射缝隙中前端面位于最前侧的一个辐射缝隙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以及48个辐射缝隙中后端面位于最后侧的一个辐射缝隙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围成的矩形区域作为该辐射缝隙单元的包围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包括第二矩形金属块、4个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的单脊矩形通道和4个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的第一双脊波导通道;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
一矩形金属块的下方,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每个所述的单脊矩形通道均包括第一矩形腔、第一金属条、第二金属条、第三金属条、第四金属条、第五金属条、第六金属条、第七金属条和第八金属条,所述的第一矩形腔开设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下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的后侧,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的右侧,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的左侧,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金属条、所述的第二金属条、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所述的第五金属条、所述的第六金属条、所述的第七金属条和所述的第八金属条均为矩形条,且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金属条和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宽度沿左右方向,高度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前端面齐平,且固定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后端面齐平,且固定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宽度大于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金属条和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二金属条位于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下方,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上端面和所述的第一金属条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前端面齐平,且固定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后端面齐平,且固定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一金属条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所述的第二金属条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所述的第五金属条、所述的第六金属条、所述的第七金属条和所述的第八金属条的长度方向均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三金属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的长度,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长度,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和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三金属条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的高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高度,所述的第二金属条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条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和所述的第五金属条从上到下层叠,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上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三金属条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的上端面连接且呈
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三金属条、所述的第四金属条和所述的第五金属条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金属条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条相对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呈左右对称关系,所述的第七金属条与所述的第四金属条相对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呈左右对称关系,所述的第八金属条与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相对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呈左右对称关系;每个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作为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的一个输出端口,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具有4个输出端口,所述的单脊波导传输层的4个输出端口用于将四路TE10模信号一一对应传输至4个辐射缝隙单元中,4个单脊矩形通道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4个单脊矩形通道与4个辐射缝隙单元一一对应连通,相对应的一个单脊矩形通道与一个辐射缝隙单元中,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与该辐射缝隙单元的48个辐射缝隙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与该辐射缝隙单元的包围区域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单脊矩形通道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与该辐射缝隙单元的包围区域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第一双脊波导通道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的第一双脊波导通道分别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连通的第二矩形腔、第一正方形腔和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均开设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二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相等,且大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宽度相等,且三者宽度总和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宽度和所述的第五金属条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和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前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前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4个第一双脊波导通道与4个单脊矩形通道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一个第一双脊波导通道与一个单脊矩形通道中,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第一正方形腔和第三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与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第一正方形腔和第三矩形腔的上端面与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该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的前端面与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三矩形腔的后端面与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一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左端面和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五金属条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右端面和该单脊矩形通道的第八金属条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包括第三矩形金属块,第四矩形金属块和第五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第四矩形金属块和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长度方向均沿左右方向,宽
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第四矩形金属块和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长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长度,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从上到下层叠,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方,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内开设有4个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的第二双脊波导通道,所述的4个第二双脊波导通道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的第二双脊波导通道分别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连通的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和第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从上到下贯穿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均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宽度均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宽度小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腔的宽度,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前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前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第二双脊波导通道与4个第一双脊波导通道上下一一对应连接,相对应的一个第二双脊波导通道与一个第一双脊波导通道中,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和第六矩形腔的上端面与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第一正方形腔和第三矩形腔的下端面接且呈贴合状态,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与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左端面与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与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和第六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与该第一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二矩形腔沿前后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上开设有4个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同轴内芯通道,4个同轴内芯通道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的同轴内芯通道均包括第七矩形腔、第八矩形腔、第九矩形腔、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和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所述的第八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从左到右设置且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所述的第八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均从上到下贯穿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和第八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
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所述的第八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相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所述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和宽度、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和宽度与所述第四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右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且该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宽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齐平;4个同轴内芯通道与4个第二双脊波导通道上下一一对应连接,相对应的一个同轴内芯通道与一个第二双脊波导通道中,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上端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和第六矩形腔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左端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前端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右端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后端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六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五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与该第二双脊波导通道的第五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上开设有4个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同轴底部通道,所述的四个同轴底部通道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的同轴底部通道均包括第十矩形腔、第十一矩形腔、第十二矩形腔、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和第四
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从左到右设置且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十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宽度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长度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宽度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宽度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高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左到右依次排列,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与所述的第一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宽度,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位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位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位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之间,所述的第三正方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匹配块和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同轴底部通道与4个同轴内芯通道一一对应连接,相对应的一个同轴底部通道与一个同轴内芯通道中,该同轴底部通道的第十矩形腔的上端面与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下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该同轴底部通道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与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底部通道的第十矩形腔的前端面与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底部通道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与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
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同轴底部通道的第十矩形腔的后端面与该同轴内芯通道的第七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相对应的一个同轴内芯通道与一个同轴底部通道中,该同轴内芯通道中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和第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的右端面与该同轴底部通道中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构成一个第一同轴接口面,即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具有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4个第一同轴接口面,所述的双脊转同轴层的4个第一同轴接口面用于和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连接,接入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输出的四路TEM模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的一维相扫波导缝隙天线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组包括4个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4个可调反射式移相器按照从前到后顺序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方;每个所述的可调反射式移相器均包括第六矩形金属块、第七矩形金属块、第八矩形金属块、第一金属活塞、第二金属活塞、第五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六矩形金属匹配块,第七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八矩形金属匹配块,第九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一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二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三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四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五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六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七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八矩形金属匹配块,第十九矩形金属匹配块,第二十矩形金属匹配块,第二十一矩形金属匹配块和第二十二矩形金属匹配块,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沿前后方向,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从前到后层叠,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上开设有第十三矩形腔、第十四矩形腔、第十五矩形腔、第一长条腔和第二长条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从左到右设置且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位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右侧,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高度方向沿前后方向,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沿前后方向,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均为矩形腔,且其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沿前后方向,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长度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宽度,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宽度小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上端面的下侧,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左端面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第十四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左端面均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右端面
连接且呈贴合状态,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长条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长条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上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一长条腔和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相对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对称面所在平面呈上下对称;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内设置有匹配金属块,所述的匹配金属块为长方体结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沿前后方向,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长度大于其宽度,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左端面齐平,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后端面齐平,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前端面齐平,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长条腔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匹配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长条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上开设有第十六矩形腔、第十七矩形腔、第十八矩形腔、第三长条腔和第四长条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并连通,所述的第三长条腔和所述的第四长条腔位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右侧,所述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森尤阳成迪冯文浩陆云龙黄季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