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682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涉及摄像装置技术领域。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包含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还包括摄像机构,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摄像头,所述红外补光灯铰接于所述外壳,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用于对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工作环境的环境图像进行处理,利用摄像头对目标进行图像采集,将采集信息传输向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并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反馈向补光组件,对补光组件输出光源的亮度进行对应调整,使补光组件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以对摄像头进行更充分的补光处理,一定程度上避免摄像头出现光晕、耀斑等现象。耀斑等现象。耀斑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摄像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0003]人脸识别设备应用广泛,现如今,很多金融、工厂、教育、医疗、住宅等众多领域都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而人脸识别过程中,为了提高对面部信息的准确采集,通常需要补光设备进行辅助,避免摄像装置因外界光源不足而导致面部信息采集失败。
[0004]现有的补光装置,为配合摄像头捕捉影像进行补光操作,多和摄像头一体安装,而在不同的环境下,外界光照强弱不同,一体安装的红外补光装置并不能通过自身位置的变化,使得补光程度产生变化来避免摄像头出现光晕、耀斑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所述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利用摄像头对工作环境内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并将采集信息传输向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反馈向补光组件,对补光组件输出光源的亮度进行对应调整,并使补光组件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以对摄像头进行更充分的补光处理,并一定程度上避免摄像头出现光晕、耀斑等现象。
[0006]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包含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还包括: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包括摄像头、外壳、补光组件和连接环,所述外壳固定套接于所述摄像头,所述补光组件包含红外补光灯、连杆、螺纹管、驱动杆、限位管和微型马达,所述红外补光灯圆周阵列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红外补光灯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红外补光灯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所述连杆贯穿所述外壳,所述连杆圆周阵列设置,且所述连杆远离所述红外补光灯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圆周阵列设置,所述螺纹管螺纹套接于所述驱动杆,所述限位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限位管圆周阵列设置,所述限位管限位滑动套接于所述螺纹管,所述微型马达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杆,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于圆周阵列设置的所述连杆和所述螺纹管的铰接端;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用于对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工作环境的环境图像进行处理。
[0007]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外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环。
[0008]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铰接于支座。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圆周阵列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连杆滑动配合。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圆周阵列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连杆滑动配合。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圆周阵列固定有U形块,所述U形块对称设置,且所述U形块和所述连杆限位滑动配合。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壁圆周阵列设置有第四腔体。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环呈环形设计,且所述连接环和所述摄像头及所述外壳不接触。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包含处理器和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用于获取所述摄像头采集到的环境图像,对环境图像进行灰度校正,获取对环境图像进行较正的目标校正参数,所述存储器根据自身内部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配合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目标校正参数对应的光强增量,根据所述目标校正参数对应的光强增量,对所述补光组件输出的光强度进行调整。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红外补光设备,还包括遮光机构,所述遮光机构包含驱动件和遮光环,所述驱动件包含驱动筒、齿环和齿轮,所述驱动筒套接于所述摄像头,所述驱动筒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且所述环形凹槽和所述限位环限位滑动配合,所述驱动筒远离所述微型马达的一端侧壁呈螺纹设计,所述齿环固定套接于所述驱动筒,所述齿轮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且所述齿轮和所述齿环啮合,所述遮光环套接于所述驱动筒,且所述遮光环和所述驱动筒螺纹配合,所述遮光环靠近所述微型马达的一端侧壁上圆周阵列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和所述第四腔体限位滑动配合。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红外补光设备,还包括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含弱化环和承接环,所述弱化环插接于所述驱动筒远离所述微型马达的一端,所述弱化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弱化层,所述弱化层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承接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弱化环远离所述驱动筒的一侧,且所述承接环固定连接于所述遮光环远离所述微型马达的一端。
[0017]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用于一种红外补光设备的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图像捕捉,所述摄像头对其所能采集的范围内的人物面部进行画面捕捉,并传输向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步骤B:光线辅助,所述红外补光灯根据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反馈的人物面部图像的明暗度,调整自身角度,辅助所述摄像头对被采集人物面部的光线进行增强;步骤C:信息对比,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根据被采集人物的面部信息与库存人物面部信息进行对比、鉴别,判断是否为库存人物信息,并根据信息对比结果向控制终端进行反馈。
[001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及识别方法,利用摄像头对工作环境内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并将采集信息传输向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反馈向补光组件,对补光组件输出光源的亮度进行对应调整,并使补光组件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以对摄像头进行更充分的补光处理,并一定程度上避免摄像头出现光晕、耀斑等现象。
[0019]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0020]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构的爆炸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4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补光组件的局部爆炸图;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遮光机构的爆炸图;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7中B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辅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目标校正参数与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包含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摄像机构(100),所述摄像机构(100)包括摄像头(110)、外壳(120)、补光组件(130)和连接环(140),所述外壳(120)固定套接于所述摄像头(110),所述补光组件(130)包含红外补光灯(131)、连杆(132)、螺纹管(133)、驱动杆(134)、限位管(135)和微型马达(136),所述红外补光灯(131)圆周阵列设置于所述外壳(120)上,所述红外补光灯(13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外壳(120),所述红外补光灯(13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132),所述连杆(132)贯穿所述外壳(120),所述连杆(132)圆周阵列设置,且所述连杆(132)远离所述红外补光灯(13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螺纹管(133),所述螺纹管(133)圆周阵列设置,所述螺纹管(133)螺纹套接于所述驱动杆(134),所述限位管(135)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20)内,所述限位管(135)圆周阵列设置,所述限位管(135)限位滑动套接于所述螺纹管(133),所述微型马达(136)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20)内,所述微型马达(136)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杆(134),所述连接环(140)固定连接于圆周阵列设置的所述连杆(132)和所述螺纹管(133)的铰接端;所述视频图像处理系统,用于对所述摄像头(110)采集的工作环境的环境图像进行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110)外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110)铰接于支座(1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20)上圆周阵列设置有第一腔体(121),所述第一腔体(121)和所述连杆(132)滑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红外补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杰彬杨海婴杨伟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兴邦维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